綦江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全面启动 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綦江,乡村必须美。日前,綦江区《关于加强全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区行政村的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建成20个特色美丽示范村庄和200个农村居民聚居点。
《意见》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作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加快编制村庄规划,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及建设美丽村庄等。
村庄规划要注重差异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先行。在规划上,《意见》指出,要注重规划统筹、差异特色,充分结合客观需要,加大高速公路沿线、210国道、景区公路沿线等区域的行政村规划编制力度,明晰村庄发展定位,明确中心村和一般村的布局。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适度聚居,对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科学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规划。
同时,要合理确定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不同定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从实际出发,按一定时序科学规划至2030年前农村居民聚居点,改善不同类型的村庄人居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速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将以突出重点为原则,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提升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具体来看,将实施住房、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电网升级改造、通信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涉及到农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以农村饮水安全为例,《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城乡区域供水,加快推进农村聚居点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和偏远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水库、溪沟、山坪塘等农村生活用水水源保护。强化对农村生活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工业废水及固体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对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到2020年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85%,建设巩固提升农饮水工程30处以上,新增及改造引供水管网360公里以上,动态消除水库和山坪塘病险隐患。
而在道路硬化上,明确提出要加强行政村通畅工程、撤并村通达工程建设,打通断头路,构建农村联网公路。到2020年前累计新硬化农村道路820公里、新建人行便道500公里。
狠抓环境综合整治不放松
治理农村脏乱差、开展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开展污水收集处理、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这些都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
农村垃圾处理一直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顽疾。对此,《意见》对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提出到2016年底,全面完成农村存量垃圾清理,高速公路、210国道沿线和旅游景区周边、采空区村庄的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5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到2017年底,所有农村居民集聚点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7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到2018年6月,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在污水收集处理上,《意见》指出,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到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受益农户覆盖率达70%以上。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美丽村庄”建设让乡村更美更宜居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我们对乡村的期许。记得住乡愁,打造乡村之美是关键。
《意见》指出,要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行政村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稳步推进国土整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保护和修复农村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加大房前屋后的绿化种植力度,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以农村居民聚居点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宜居村庄,打造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强化农村信息化应用,推动农村信息化与特色产业、特色效益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深度融合。对于传统村落,《意见》提出要编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传统村落、传统名居目录,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
根据时间节点要求,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20个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同步配套“六通”(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六有”(有小广场、便民商业网点、医务室、垃圾收运点、农家书屋、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庄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
记者 陈正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