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花果村:“第一书记”黄素明 心系农村 情牵农民
“四月雨,好动锄”,4月5日,云阳县南溪镇花果村“第一书记”黄素明一大早就带领着村民们忙活起来,大家扛着锄头,提着装满肥料的桶,嘴里哼着小曲,一路说说笑笑,沿着曲折的山路为沿途的幼嫩果树施肥。
搁在过去,即便到了农忙时节,村里也格外冷清,因为山高路远,而无赚钱营生之道,年轻人外出务工,只剩老弱病残留守……
焕然一新的花果村
如今的花果村已焕然一新,因为 “第一书记”黄素明。驻村1年来,他带着老少爷们修塘坝、搞产业、梳理道路、发展乡村旅游等,让曾经有名无实的花果村变成名副其实的花果村。
2015年,花果村硬化公路14.582公里、整治公路6.9公里,新修人行道6公里,新建饮水池1000方(4口),安装引水管1000米,整治山坪塘1000方(12口),整治渠堰2200米,新建抗旱池7口(含7、5公里 管道),努力打造安全畅达的便民出行循环圈,构建生产生活安全用水新体系。
“四方八方都通路了,交通便捷了,村民们也不用去一两公里的地方挑水吃,全村的农作物实现了灌溉管理,每家的收入翻了几倍,大家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做起事情来特别有干劲力,都是黄书记来了的功劳呀!”村支部书记陈海清笑呵呵地说。
挨家挨户摸底调查
“进入农村工作,是为人生道路途中书写了一篇好文章,是一辈子的骄傲。”黄素明扛着锄头边走边说道。
花果村共有84户贫困户320人,为了拉近与他们的距离,黄素明进村第一天,就挨家挨户地走访贫困户。“不走进贫困户家里,就没有走进他们心头,就不能让他们得到实惠。”炎炎夏日,黄素明和村民们坐在石头上或站在田坎上,进行推心置腹的畅谈,同时还紧密联系学校、村(社)等方面,收集信息,摸清贫困的真实情况,因户施策。
那段时间,黄素明每天下组就自带干粮,饿了吃一口,渴了就喝大山深处的泉水,累了就用肩上的毛巾擦一擦汗水,抖擞抖擞精神,继续走访下一家。“摸底工作持续了一个月,经常忙到天黑了才回家。”黄素明说。
科学规划发展产业
“摸底完后的那段时间,一躺在床上就辗转反侧,到夜深人静时,就喜欢一个人坐在坝子里,听着田里传来的蛙声,思考该如何帮助他们脱贫?是否发展产业?发展产业应该发展什么?有时,甚至会彻夜难眠。”黄素明说。
一次偶然机会,在走访村民时,看到陈元华家门前的菜园里,种植了10多颗小南瓜,房屋两侧有一棵李子树和挑子树,硕果累累。上前询问陈元华,才得知小南瓜和两棵果树一年收入达几千元。
随后,黄素明与村民们反复沟通,决定在原有的蔬菜产业上,拓展蔬菜品种,提高种植技术,形成规模产业。此外,黄素明利用退耕还林的资金,让花果村实施果蔬种植“4000”计划,种植桃李树1500亩,核桃树1000亩、小南瓜500亩,枣子500亩,柑橘种植500亩,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去年底,黄素明带动全村村民种植完了桃李树,过完年,他急着赶往村里,看望幼嫩的果苗。
“我生在农村,读的农校,搞的农业,果业能否发展起来,前期的管护管理十分关键。”黄素明说,对于果树管护,他有一套成熟的套路,下一步,他将带领村民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果实的品质。
难以割舍的淳朴亲情
亲戚越走越亲。黄素明跟群众打交道,靠的就是两条腿、一双眼、一张嘴。村里的青年多在外打工,常住人口是老弱病残,平时难得有人上门。黄素明每隔十天半月,就挨家挨户走一次,跟他们唠唠家常。碰上村民生病或婚丧嫁娶,黄素明也不落下,主动上门看一看。在处理一些单位、组织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上,他宁可得罪某些领导干部,也不亏待、欺瞒群众。
去年冬天,黄素明冒着小雨下组走访老人。推开陈可清老人家的门,发现老人蜷缩在被窝里颤抖着,面无表情。黄素明二话不说,背起老人直接去了村卫生室,原来陈可清老人因感冒发高烧,等他输完液后,黄素明又跑到老人家里,安顿好了才放心离开。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驻村一年了,最难割舍的,是百姓那份暖人肺腑的亲情,最担心的是产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真的帮助百姓致富。”在黄素明厚厚的扶贫日记里,处处可见这样动人情深的文字。
如今,花果村已经脱贫,可是黄素明还是时刻牵挂着这里,“走了之后怎么办?此次扶贫的投入、形成的资产,几年后是否还在?果子丰收时销路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促使他开始新的探索。“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长效机制,让大家的成果传下去,而且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 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