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阳花果村:“第一书记”黄素明 心系农村 情牵农民

来源:云阳网2016-04-06

    “四月雨,好动锄”,4月5日,云阳县南溪镇花果村“第一书记”黄素明一大早就带领着村民们忙活起来,大家扛着锄头,提着装满肥料的桶,嘴里哼着小曲,一路说说笑笑,沿着曲折的山路为沿途的幼嫩果树施肥。

    搁在过去,即便到了农忙时节,村里也格外冷清,因为山高路远,而无赚钱营生之道,年轻人外出务工,只剩老弱病残留守……

    焕然一新的花果村

    如今的花果村已焕然一新,因为 “第一书记”黄素明。驻村1年来,他带着老少爷们修塘坝、搞产业、梳理道路、发展乡村旅游等,让曾经有名无实的花果村变成名副其实的花果村。

    2015年,花果村硬化公路14.582公里、整治公路6.9公里,新修人行道6公里,新建饮水池1000方(4口),安装引水管1000米,整治山坪塘1000方(12口),整治渠堰2200米,新建抗旱池7口(含7、5公里 管道),努力打造安全畅达的便民出行循环圈,构建生产生活安全用水新体系。

    “四方八方都通路了,交通便捷了,村民们也不用去一两公里的地方挑水吃,全村的农作物实现了灌溉管理,每家的收入翻了几倍,大家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做起事情来特别有干劲力,都是黄书记来了的功劳呀!”村支部书记陈海清笑呵呵地说。

    挨家挨户摸底调查

    “进入农村工作,是为人生道路途中书写了一篇好文章,是一辈子的骄傲。”黄素明扛着锄头边走边说道。

    花果村共有84户贫困户320人,为了拉近与他们的距离,黄素明进村第一天,就挨家挨户地走访贫困户。“不走进贫困户家里,就没有走进他们心头,就不能让他们得到实惠。”炎炎夏日,黄素明和村民们坐在石头上或站在田坎上,进行推心置腹的畅谈,同时还紧密联系学校、村(社)等方面,收集信息,摸清贫困的真实情况,因户施策。

    那段时间,黄素明每天下组就自带干粮,饿了吃一口,渴了就喝大山深处的泉水,累了就用肩上的毛巾擦一擦汗水,抖擞抖擞精神,继续走访下一家。“摸底工作持续了一个月,经常忙到天黑了才回家。”黄素明说。

    科学规划发展产业

    “摸底完后的那段时间,一躺在床上就辗转反侧,到夜深人静时,就喜欢一个人坐在坝子里,听着田里传来的蛙声,思考该如何帮助他们脱贫?是否发展产业?发展产业应该发展什么?有时,甚至会彻夜难眠。”黄素明说。

    一次偶然机会,在走访村民时,看到陈元华家门前的菜园里,种植了10多颗小南瓜,房屋两侧有一棵李子树和挑子树,硕果累累。上前询问陈元华,才得知小南瓜和两棵果树一年收入达几千元。

    随后,黄素明与村民们反复沟通,决定在原有的蔬菜产业上,拓展蔬菜品种,提高种植技术,形成规模产业。此外,黄素明利用退耕还林的资金,让花果村实施果蔬种植“4000”计划,种植桃李树1500亩,核桃树1000亩、小南瓜500亩,枣子500亩,柑橘种植500亩,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去年底,黄素明带动全村村民种植完了桃李树,过完年,他急着赶往村里,看望幼嫩的果苗。

    “我生在农村,读的农校,搞的农业,果业能否发展起来,前期的管护管理十分关键。”黄素明说,对于果树管护,他有一套成熟的套路,下一步,他将带领村民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果实的品质。

    难以割舍的淳朴亲情

    亲戚越走越亲。黄素明跟群众打交道,靠的就是两条腿、一双眼、一张嘴。村里的青年多在外打工,常住人口是老弱病残,平时难得有人上门。黄素明每隔十天半月,就挨家挨户走一次,跟他们唠唠家常。碰上村民生病或婚丧嫁娶,黄素明也不落下,主动上门看一看。在处理一些单位、组织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上,他宁可得罪某些领导干部,也不亏待、欺瞒群众。

    去年冬天,黄素明冒着小雨下组走访老人。推开陈可清老人家的门,发现老人蜷缩在被窝里颤抖着,面无表情。黄素明二话不说,背起老人直接去了村卫生室,原来陈可清老人因感冒发高烧,等他输完液后,黄素明又跑到老人家里,安顿好了才放心离开。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驻村一年了,最难割舍的,是百姓那份暖人肺腑的亲情,最担心的是产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真的帮助百姓致富。”在黄素明厚厚的扶贫日记里,处处可见这样动人情深的文字。

    如今,花果村已经脱贫,可是黄素明还是时刻牵挂着这里,“走了之后怎么办?此次扶贫的投入、形成的资产,几年后是否还在?果子丰收时销路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促使他开始新的探索。“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长效机制,让大家的成果传下去,而且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 王彬彬)

>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云阳花果村:“第一书记”黄素明 心系农村 情牵农民

2016-04-06 08:13:35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 “四月雨,好动锄”,4月5日,南溪镇花果村 “第一书记”黄素明一大早就带领着村民们忙活起来,大家扛着锄头,提着装满肥料的桶,嘴里哼着小曲,一路说说笑笑,沿着曲折的山路为沿途的幼嫩果树施肥。

    “四月雨,好动锄”,4月5日,云阳县南溪镇花果村“第一书记”黄素明一大早就带领着村民们忙活起来,大家扛着锄头,提着装满肥料的桶,嘴里哼着小曲,一路说说笑笑,沿着曲折的山路为沿途的幼嫩果树施肥。

    搁在过去,即便到了农忙时节,村里也格外冷清,因为山高路远,而无赚钱营生之道,年轻人外出务工,只剩老弱病残留守……

    焕然一新的花果村

    如今的花果村已焕然一新,因为 “第一书记”黄素明。驻村1年来,他带着老少爷们修塘坝、搞产业、梳理道路、发展乡村旅游等,让曾经有名无实的花果村变成名副其实的花果村。

    2015年,花果村硬化公路14.582公里、整治公路6.9公里,新修人行道6公里,新建饮水池1000方(4口),安装引水管1000米,整治山坪塘1000方(12口),整治渠堰2200米,新建抗旱池7口(含7、5公里 管道),努力打造安全畅达的便民出行循环圈,构建生产生活安全用水新体系。

    “四方八方都通路了,交通便捷了,村民们也不用去一两公里的地方挑水吃,全村的农作物实现了灌溉管理,每家的收入翻了几倍,大家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做起事情来特别有干劲力,都是黄书记来了的功劳呀!”村支部书记陈海清笑呵呵地说。

    挨家挨户摸底调查

    “进入农村工作,是为人生道路途中书写了一篇好文章,是一辈子的骄傲。”黄素明扛着锄头边走边说道。

    花果村共有84户贫困户320人,为了拉近与他们的距离,黄素明进村第一天,就挨家挨户地走访贫困户。“不走进贫困户家里,就没有走进他们心头,就不能让他们得到实惠。”炎炎夏日,黄素明和村民们坐在石头上或站在田坎上,进行推心置腹的畅谈,同时还紧密联系学校、村(社)等方面,收集信息,摸清贫困的真实情况,因户施策。

    那段时间,黄素明每天下组就自带干粮,饿了吃一口,渴了就喝大山深处的泉水,累了就用肩上的毛巾擦一擦汗水,抖擞抖擞精神,继续走访下一家。“摸底工作持续了一个月,经常忙到天黑了才回家。”黄素明说。

    科学规划发展产业

    “摸底完后的那段时间,一躺在床上就辗转反侧,到夜深人静时,就喜欢一个人坐在坝子里,听着田里传来的蛙声,思考该如何帮助他们脱贫?是否发展产业?发展产业应该发展什么?有时,甚至会彻夜难眠。”黄素明说。

    一次偶然机会,在走访村民时,看到陈元华家门前的菜园里,种植了10多颗小南瓜,房屋两侧有一棵李子树和挑子树,硕果累累。上前询问陈元华,才得知小南瓜和两棵果树一年收入达几千元。

    随后,黄素明与村民们反复沟通,决定在原有的蔬菜产业上,拓展蔬菜品种,提高种植技术,形成规模产业。此外,黄素明利用退耕还林的资金,让花果村实施果蔬种植“4000”计划,种植桃李树1500亩,核桃树1000亩、小南瓜500亩,枣子500亩,柑橘种植500亩,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去年底,黄素明带动全村村民种植完了桃李树,过完年,他急着赶往村里,看望幼嫩的果苗。

    “我生在农村,读的农校,搞的农业,果业能否发展起来,前期的管护管理十分关键。”黄素明说,对于果树管护,他有一套成熟的套路,下一步,他将带领村民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果实的品质。

    难以割舍的淳朴亲情

    亲戚越走越亲。黄素明跟群众打交道,靠的就是两条腿、一双眼、一张嘴。村里的青年多在外打工,常住人口是老弱病残,平时难得有人上门。黄素明每隔十天半月,就挨家挨户走一次,跟他们唠唠家常。碰上村民生病或婚丧嫁娶,黄素明也不落下,主动上门看一看。在处理一些单位、组织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上,他宁可得罪某些领导干部,也不亏待、欺瞒群众。

    去年冬天,黄素明冒着小雨下组走访老人。推开陈可清老人家的门,发现老人蜷缩在被窝里颤抖着,面无表情。黄素明二话不说,背起老人直接去了村卫生室,原来陈可清老人因感冒发高烧,等他输完液后,黄素明又跑到老人家里,安顿好了才放心离开。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驻村一年了,最难割舍的,是百姓那份暖人肺腑的亲情,最担心的是产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真的帮助百姓致富。”在黄素明厚厚的扶贫日记里,处处可见这样动人情深的文字。

    如今,花果村已经脱贫,可是黄素明还是时刻牵挂着这里,“走了之后怎么办?此次扶贫的投入、形成的资产,几年后是否还在?果子丰收时销路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促使他开始新的探索。“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长效机制,让大家的成果传下去,而且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 王彬彬)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魏希羽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