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巴渝纪事]"爬行哥"养蜂 孝心酿的蜜甜了失明父母

来源:华龙网2018-03-16

    华龙网3月16日15时讯(记者 王思洋 通讯员 李诗素)重庆市黔江区的葛兴绪,因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一级残疾。49年来,他一直靠双手辅助双脚行走,看似在地上爬行。肢体上的障碍,没能让他为命运屈服。虽然一家人享受农村低保,但是他一样耕种少许庄稼、养10桶蜜蜂为家庭增收,让一对失明多年的年迈父母过上甜蜜生活。

    葛兴绪将父亲摘掉的帽子重新戴上。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只能爬行,笑容却随时挂在脸上

    “眼下,人们都忙着春耕春播。我把屋侧边的胡罗卜地整出来,做一些营养坨。要是隔家远了,还顾及不上呢,每隔两小时要回屋给老父亲递茶水、换尿不湿。” 15日,记者来到黔江区石会镇青山村5组。正在菜地里挖胡罗卜的葛兴绪,一脸轻松地介绍一家人的状况。

    眼前的葛兴绪,虽然肢残,但他很乐观,随时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看不出一丝痛苦表情。

    今年49岁的葛兴绪,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下肢残疾,不能站立,只能靠双手辅助双脚行走。

    葛兴绪下地劳动。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二老失明,悉心照料感念养育恩

    葛兴绪的父亲葛远耀已经96岁高龄,老人在1996年患眼病,双目失明。2016年,老人在家不慎摔倒,从此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全由葛兴绪照顾。

    “父亲热的时候,会把头上戴的帽子摘了、身上盖的被子掀开。担心他感冒,我一晚上要起来几次,给他盖被子、递开水、换尿不湿等。” 葛兴绪说,母亲也是失明多年,她身体比父亲稍微好点,还能干点活。

    葛兴绪的母亲陶德云85岁,在1987年时患眼病致双目失明,能摸着在家里煮饭做家务。在农忙季节,她每天按时做好中饭,等葛兴绪回家吃。葛兴绪每天吃饭时,都是提前把饭菜送到父亲的卧室,等父亲吃饭完后才自己吃。

    行走时靠双手辅助。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平常不忙的时候都是我煮饭,小时候是父母把我抚养成人,现在他们年岁已大,眼睛也看不见,该我来照顾他们了。”葛兴绪笑着说。

      自食其力,拜师学艺卖背篓箩筐

    在20岁时,葛兴绪就自食其力,拜当地的篾匠师傅学做篾活。 手艺学会,葛兴绪就将自家竹林的竹子用来编织背篓、箩筐、筲箕、簸箕、竹席之类的器具请人搬到街上去卖,家里从此多了一份收入。


    清理地里的胡罗卜。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当时除了上街卖,附近的农户晓得我行走不方便,就来到我屋里买。在土地放下户那几年,生意确实好,每场还不够卖。”葛兴绪说,现在村里人大部分出门打工,竹器基本上没人买了。

      为了父亲,改行养蜂“一举两得”

    编织竹器销售不景气,葛兴绪决定改行。2006年,葛兴绪父亲中药里需要土蜂蜜做药引,他到附近的农户家买土蜂蜜,平常人家卖是150元1斤,邻居只收他100元。

    葛兴绪回家后,有了养蜂的念头。虽然他没有能力像其他养蜂户那样成规模养殖,他只是想零星的养几桶蜜蜂,父母吃蜂蜜不用钱买,多余的还能卖钱。

    在当地,农户养殖的蜜蜂都是从野外飞来的,不是人工繁殖的。葛兴绪向邻居打听怎样才能招来蜜蜂。邻居给他讲了招蜜蜂的方法,他便找来木料自己加工蜂桶,春暖花开的时候,葛兴绪就在房屋周围巡逻,看见有类似的线蜂停留在附近,他就用小竹筒小心翼翼地将线蜂“捉”进竹筒里,然后放在蜂桶里面。

    挖胡罗卜地做营养坨。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这招很灵,我只捉了3个线蜂在桶里后,还不到3个小时,看到屋檐密密麻麻一大群蜜蜂在屋檐下飞舞,不到半小时就全部飞进蜂桶里去了。”葛兴绪说,蜜蜂有了,他又去找邻居学怎么管理。

    葛兴绪学到一些技术后,多制作一些蜂桶,每年都有野外的蜜蜂往他家飞来,现在他家已养了12桶蜜蜂。

      曾被蜂蛰,如今已是“蜜蜂之友”

    “像我们喂养的这些蜜蜂,只针对平常蜂群出现的现象去进行管理,禁止蜂桶周围的蜘蛛网、大马蜂入侵,勤打扫蜂桶周围的细粉末,每隔一周用柏树苗或香在蜂桶内薰一次。”葛兴绪说,如果长时间不薰,蜜蜂显得不听招呼,还会蛰人。

    其实,葛兴绪以前特别怕蜜蜂,他以前被蜜蜂蛰过,也被山坡上的马蜂蛰过。从此,见到有蜜蜂或马蜂飞过,他就用衣服包着头部,匍匐在地上。现在,葛兴绪对蜜蜂养出了经验、也养出了感情,可以亲手采割蜂蜜,蜜蜂都不会蛰他。去年,葛兴绪家养的10桶蜜蜂,除留着给父母吃的外,还卖了5000多元钱。今年,他计划每桶蜜蜂,为他创收1000元。

    “他们家是一个多残家庭,要是葛兴绪没得这个残疾,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发展产业,绝对是青山村的头号人物。” 附近的邻居说,葛兴绪见到谁都乐呵呵的,从没听他抱怨过什么。

    纵深:

    及时纳入低保 政府还帮忙修建房子

    葛兴绪32岁时,当地政府就将他纳入农村“三无”人员,享受五保津贴。2009年,葛兴绪的父母不但每月可领到养老金,还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葛兴绪与父母原居住的两间旧木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2016年,黔江区残联针对葛兴绪这样的多残家庭,又是低保户,为其纳入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区残联出资6万元,帮葛兴绪建起90平方米的水泥楼房,并在室内实施了残疾人无障碍改造。

    同行的石会镇民政办负责人、兼管残疾人工作的童朝平说,葛兴绪现在每个月领到的农村特困人员生活补贴,包括残疾人护理费、残疾人生活补贴有850元,他父母一个月领600多元。加上葛兴绪平常种些蔬菜和农作物,家里还养鸡养蜂,一家人吃的粮食、蔬菜、鸡蛋都不用钱买,只是吃肉、买穿的要花钱。有这1400多元,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基本不成问题。

    “我们现在一家人的生活是党和政府给的,居住的房子是黔江区残联出资修建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都包揽全了,让我们残疾人没有后顾之忧。”葛兴绪非常感激地说。

    葛兴绪将蜜蜂过冬的“衣物”拆除。通讯员 李诗素 摄

    短评:

    当乐观能够驱赶不幸,你会过得充实

    羊华

    孝子葛兴绪49岁,父亲96岁,母亲85岁,三人都身患残疾。面对这样的家庭组合,葛兴绪没有怨天尤人,命运剥夺了他站立行走的权利,却无法抹杀他面对生活的勇气。

    这样的勇气,支撑他乐观面对现实,干农活,学手艺。被蜂蛰过,他看见蜂子飞过,就吓得衣服包头,匍匐在地,然而为了生活,也为了父亲康养能够用上蜂蜜,他开始养蜂。

    蜂蜜是甜的,葛兴绪苦尽甘来。有了他用“孝心”酿成的蜜,父亲百岁高寿指日可待。家庭不幸,好在关爱没有缺席。当地政府将其纳入农村“三无”人员,享受五保津贴,还出资帮忙盖了90平方米的水泥楼房;乡邻也尽可能地扮演“淘宝”买家角色,通过买东西,让葛兴绪的手工活成为畅销“爆款”……

    时代在变,葛兴绪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养蜂人是他现在的角色。葛兴绪的努力、乐观、孝心,尤其可贵。

    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对于葛兴绪一家来说,这扇窗只是开启了一个窗缝,却足以让他们看见光明。外界帮助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积极面对,日子才能充实地过下去。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巴渝纪事]"爬行哥"养蜂 孝心酿的蜜甜了失明父母

2018-03-16 15:32:2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3月16日15时讯(记者 王思洋 通讯员 李诗素)重庆市黔江区的葛兴绪,因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一级残疾。49年来,他一直靠双手辅助双脚行走,看似在地上爬行。肢体上的障碍,没能让他为命运屈服。虽然一家人享受农村低保,但是他一样耕种少许庄稼、养10桶蜜蜂为家庭增收,让一对失明多年的年迈父母过上甜蜜生活。

    葛兴绪将父亲摘掉的帽子重新戴上。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只能爬行,笑容却随时挂在脸上

    “眼下,人们都忙着春耕春播。我把屋侧边的胡罗卜地整出来,做一些营养坨。要是隔家远了,还顾及不上呢,每隔两小时要回屋给老父亲递茶水、换尿不湿。” 15日,记者来到黔江区石会镇青山村5组。正在菜地里挖胡罗卜的葛兴绪,一脸轻松地介绍一家人的状况。

    眼前的葛兴绪,虽然肢残,但他很乐观,随时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看不出一丝痛苦表情。

    今年49岁的葛兴绪,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下肢残疾,不能站立,只能靠双手辅助双脚行走。

    葛兴绪下地劳动。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二老失明,悉心照料感念养育恩

    葛兴绪的父亲葛远耀已经96岁高龄,老人在1996年患眼病,双目失明。2016年,老人在家不慎摔倒,从此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全由葛兴绪照顾。

    “父亲热的时候,会把头上戴的帽子摘了、身上盖的被子掀开。担心他感冒,我一晚上要起来几次,给他盖被子、递开水、换尿不湿等。” 葛兴绪说,母亲也是失明多年,她身体比父亲稍微好点,还能干点活。

    葛兴绪的母亲陶德云85岁,在1987年时患眼病致双目失明,能摸着在家里煮饭做家务。在农忙季节,她每天按时做好中饭,等葛兴绪回家吃。葛兴绪每天吃饭时,都是提前把饭菜送到父亲的卧室,等父亲吃饭完后才自己吃。

    行走时靠双手辅助。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平常不忙的时候都是我煮饭,小时候是父母把我抚养成人,现在他们年岁已大,眼睛也看不见,该我来照顾他们了。”葛兴绪笑着说。

      自食其力,拜师学艺卖背篓箩筐

    在20岁时,葛兴绪就自食其力,拜当地的篾匠师傅学做篾活。 手艺学会,葛兴绪就将自家竹林的竹子用来编织背篓、箩筐、筲箕、簸箕、竹席之类的器具请人搬到街上去卖,家里从此多了一份收入。


    清理地里的胡罗卜。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当时除了上街卖,附近的农户晓得我行走不方便,就来到我屋里买。在土地放下户那几年,生意确实好,每场还不够卖。”葛兴绪说,现在村里人大部分出门打工,竹器基本上没人买了。

      为了父亲,改行养蜂“一举两得”

    编织竹器销售不景气,葛兴绪决定改行。2006年,葛兴绪父亲中药里需要土蜂蜜做药引,他到附近的农户家买土蜂蜜,平常人家卖是150元1斤,邻居只收他100元。

    葛兴绪回家后,有了养蜂的念头。虽然他没有能力像其他养蜂户那样成规模养殖,他只是想零星的养几桶蜜蜂,父母吃蜂蜜不用钱买,多余的还能卖钱。

    在当地,农户养殖的蜜蜂都是从野外飞来的,不是人工繁殖的。葛兴绪向邻居打听怎样才能招来蜜蜂。邻居给他讲了招蜜蜂的方法,他便找来木料自己加工蜂桶,春暖花开的时候,葛兴绪就在房屋周围巡逻,看见有类似的线蜂停留在附近,他就用小竹筒小心翼翼地将线蜂“捉”进竹筒里,然后放在蜂桶里面。

    挖胡罗卜地做营养坨。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这招很灵,我只捉了3个线蜂在桶里后,还不到3个小时,看到屋檐密密麻麻一大群蜜蜂在屋檐下飞舞,不到半小时就全部飞进蜂桶里去了。”葛兴绪说,蜜蜂有了,他又去找邻居学怎么管理。

    葛兴绪学到一些技术后,多制作一些蜂桶,每年都有野外的蜜蜂往他家飞来,现在他家已养了12桶蜜蜂。

      曾被蜂蛰,如今已是“蜜蜂之友”

    “像我们喂养的这些蜜蜂,只针对平常蜂群出现的现象去进行管理,禁止蜂桶周围的蜘蛛网、大马蜂入侵,勤打扫蜂桶周围的细粉末,每隔一周用柏树苗或香在蜂桶内薰一次。”葛兴绪说,如果长时间不薰,蜜蜂显得不听招呼,还会蛰人。

    其实,葛兴绪以前特别怕蜜蜂,他以前被蜜蜂蛰过,也被山坡上的马蜂蛰过。从此,见到有蜜蜂或马蜂飞过,他就用衣服包着头部,匍匐在地上。现在,葛兴绪对蜜蜂养出了经验、也养出了感情,可以亲手采割蜂蜜,蜜蜂都不会蛰他。去年,葛兴绪家养的10桶蜜蜂,除留着给父母吃的外,还卖了5000多元钱。今年,他计划每桶蜜蜂,为他创收1000元。

    “他们家是一个多残家庭,要是葛兴绪没得这个残疾,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发展产业,绝对是青山村的头号人物。” 附近的邻居说,葛兴绪见到谁都乐呵呵的,从没听他抱怨过什么。

    纵深:

    及时纳入低保 政府还帮忙修建房子

    葛兴绪32岁时,当地政府就将他纳入农村“三无”人员,享受五保津贴。2009年,葛兴绪的父母不但每月可领到养老金,还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葛兴绪与父母原居住的两间旧木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2016年,黔江区残联针对葛兴绪这样的多残家庭,又是低保户,为其纳入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区残联出资6万元,帮葛兴绪建起90平方米的水泥楼房,并在室内实施了残疾人无障碍改造。

    同行的石会镇民政办负责人、兼管残疾人工作的童朝平说,葛兴绪现在每个月领到的农村特困人员生活补贴,包括残疾人护理费、残疾人生活补贴有850元,他父母一个月领600多元。加上葛兴绪平常种些蔬菜和农作物,家里还养鸡养蜂,一家人吃的粮食、蔬菜、鸡蛋都不用钱买,只是吃肉、买穿的要花钱。有这1400多元,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基本不成问题。

    “我们现在一家人的生活是党和政府给的,居住的房子是黔江区残联出资修建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都包揽全了,让我们残疾人没有后顾之忧。”葛兴绪非常感激地说。

    葛兴绪将蜜蜂过冬的“衣物”拆除。通讯员 李诗素 摄

    短评:

    当乐观能够驱赶不幸,你会过得充实

    羊华

    孝子葛兴绪49岁,父亲96岁,母亲85岁,三人都身患残疾。面对这样的家庭组合,葛兴绪没有怨天尤人,命运剥夺了他站立行走的权利,却无法抹杀他面对生活的勇气。

    这样的勇气,支撑他乐观面对现实,干农活,学手艺。被蜂蛰过,他看见蜂子飞过,就吓得衣服包头,匍匐在地,然而为了生活,也为了父亲康养能够用上蜂蜜,他开始养蜂。

    蜂蜜是甜的,葛兴绪苦尽甘来。有了他用“孝心”酿成的蜜,父亲百岁高寿指日可待。家庭不幸,好在关爱没有缺席。当地政府将其纳入农村“三无”人员,享受五保津贴,还出资帮忙盖了90平方米的水泥楼房;乡邻也尽可能地扮演“淘宝”买家角色,通过买东西,让葛兴绪的手工活成为畅销“爆款”……

    时代在变,葛兴绪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养蜂人是他现在的角色。葛兴绪的努力、乐观、孝心,尤其可贵。

    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对于葛兴绪一家来说,这扇窗只是开启了一个窗缝,却足以让他们看见光明。外界帮助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积极面对,日子才能充实地过下去。

[责任编辑: 马小菁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