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綦江:重电学子携手留守儿童 共筑版画文化长廊

来源:华龙网2018-07-23

    华龙网7月23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丁文雅 彭鑫 邱凌俊)7月20日,重电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綦江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数十名留守儿童一起共同学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綦江版画。重庆綦江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它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今天是重电团委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綦江的第三天,队员们采用“一对一”的形式结对数十名留守儿童,共同学习制作版画,与小朋友们一起“走一走”传统文化的长廊。

    志愿者与孩子们在博物馆门口的合影 通讯员 邱凌俊 摄

    一画二刻三印,涉猎版画知识

    綦江版画的历史应追溯到清朝,最早的是綦江岩画,綦江岩画源于綦江崖墓中的画像雕刻。画种丰富,有的是少数民族族徽图,有的是反映当时人民现实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内容丰富,秀丽多彩,细腻独特,是綦江文化历史中的“一代风华”。明清时期綦江木刻版画出现在大多数寺庙、商会、会馆等建筑的梁柱之上,如清乾隆年间东溪镇万天宫建筑物上的驼峰;清光绪年间南华宫戏楼上横檐雕刻有“寿”字,故事情节、生动的“三国故事”。“用木板的物象印在纸上才叫版画,在木板上的只是画面。不能拓印的叫木刻,这就是版画与木刻的区别。”老师讲到。看到綦江岩画、木刻、版画袭承,再看现今綦江农民版画。綦江是这块土地上物质物化的承脉,找到了地方文化底蕴,这朵花便会开的更加艳丽芬芳。

    和留守儿童一起体验“版画”通讯员 邱凌俊 摄

    一听二学三做,感受版画魅力

    一份份版画制作材料分发到大家手中,小朋友们接过材料,“哥哥,我们快做吧!”拿到材料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拉着队员的手,把材料递给队员,和小哥哥小姐姐们做起了版画。原本安静的教室霎时间热闹起来,小朋友们天真的疑问声,队员们耐心的解答声,相互交织,缠绕出知识的银河。“姐姐,我这个叶子没有印好。”一位小女生胆怯地对着队员说到,两只手放下彩笔卷起了衣角,低着头嘟着嘴。“没有呀,你看,我们可以把这里刻成这样后再印。”小朋友抬起头,勾着脖子看着桌上的版画,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哇,这样好好看啊!姐姐你好棒!”小朋友开心的说到,又拿起了彩笔,继续做了起来。“当然啦!版画很厉害的,你还记得之前老师讲的吗?”队员说到,“嗯!我要认真把它画好。”一大一小的脑袋又埋了下去,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昂起头来,不停的前进。

    小朋友和姐姐一起画的版画共青团团徽 通讯员 邱凌俊 摄

    一想二思三悟,传承传统文化

    响亮的知了声渐渐褪去,一件件作品破茧成蝶,一画,一印,在反复的动作中传统文化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喜欢那个大花轿(重庆美术家协会理事桂焕勇作品),所以我画了一个花轿。”在作品分享环节一位小朋友拿着自己的作品解释到,“我想我以后也能画得这么好!”他补充到。在这个过程中,使得我们再次对传统文化肃然起敬,交流的方式远远不止语言,今天的活动让队员们明白,綦江版画文化,是无可取代的一种特色传统文化。它不仅源远流长,而且需要年轻一代不断的学习和传承。“你今天过后还会画版画吗?”临行前队员问道小朋友,“会呀!”小朋友干脆地回答道,“为什么啊?”队员问到,“因为我喜欢它。”听到这句话,队员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志愿者帮助小朋友完成版画 通讯员 邱凌俊 摄

    版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们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志愿者们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青年更要接好这一棒,为文化传承推波助澜。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綦江:重电学子携手留守儿童 共筑版画文化长廊

2018-07-23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7月23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丁文雅 彭鑫 邱凌俊)7月20日,重电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綦江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数十名留守儿童一起共同学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綦江版画。重庆綦江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它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今天是重电团委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綦江的第三天,队员们采用“一对一”的形式结对数十名留守儿童,共同学习制作版画,与小朋友们一起“走一走”传统文化的长廊。

    志愿者与孩子们在博物馆门口的合影 通讯员 邱凌俊 摄

    一画二刻三印,涉猎版画知识

    綦江版画的历史应追溯到清朝,最早的是綦江岩画,綦江岩画源于綦江崖墓中的画像雕刻。画种丰富,有的是少数民族族徽图,有的是反映当时人民现实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内容丰富,秀丽多彩,细腻独特,是綦江文化历史中的“一代风华”。明清时期綦江木刻版画出现在大多数寺庙、商会、会馆等建筑的梁柱之上,如清乾隆年间东溪镇万天宫建筑物上的驼峰;清光绪年间南华宫戏楼上横檐雕刻有“寿”字,故事情节、生动的“三国故事”。“用木板的物象印在纸上才叫版画,在木板上的只是画面。不能拓印的叫木刻,这就是版画与木刻的区别。”老师讲到。看到綦江岩画、木刻、版画袭承,再看现今綦江农民版画。綦江是这块土地上物质物化的承脉,找到了地方文化底蕴,这朵花便会开的更加艳丽芬芳。

    和留守儿童一起体验“版画”通讯员 邱凌俊 摄

    一听二学三做,感受版画魅力

    一份份版画制作材料分发到大家手中,小朋友们接过材料,“哥哥,我们快做吧!”拿到材料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拉着队员的手,把材料递给队员,和小哥哥小姐姐们做起了版画。原本安静的教室霎时间热闹起来,小朋友们天真的疑问声,队员们耐心的解答声,相互交织,缠绕出知识的银河。“姐姐,我这个叶子没有印好。”一位小女生胆怯地对着队员说到,两只手放下彩笔卷起了衣角,低着头嘟着嘴。“没有呀,你看,我们可以把这里刻成这样后再印。”小朋友抬起头,勾着脖子看着桌上的版画,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哇,这样好好看啊!姐姐你好棒!”小朋友开心的说到,又拿起了彩笔,继续做了起来。“当然啦!版画很厉害的,你还记得之前老师讲的吗?”队员说到,“嗯!我要认真把它画好。”一大一小的脑袋又埋了下去,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昂起头来,不停的前进。

    小朋友和姐姐一起画的版画共青团团徽 通讯员 邱凌俊 摄

    一想二思三悟,传承传统文化

    响亮的知了声渐渐褪去,一件件作品破茧成蝶,一画,一印,在反复的动作中传统文化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喜欢那个大花轿(重庆美术家协会理事桂焕勇作品),所以我画了一个花轿。”在作品分享环节一位小朋友拿着自己的作品解释到,“我想我以后也能画得这么好!”他补充到。在这个过程中,使得我们再次对传统文化肃然起敬,交流的方式远远不止语言,今天的活动让队员们明白,綦江版画文化,是无可取代的一种特色传统文化。它不仅源远流长,而且需要年轻一代不断的学习和传承。“你今天过后还会画版画吗?”临行前队员问道小朋友,“会呀!”小朋友干脆地回答道,“为什么啊?”队员问到,“因为我喜欢它。”听到这句话,队员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志愿者帮助小朋友完成版画 通讯员 邱凌俊 摄

    版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们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志愿者们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青年更要接好这一棒,为文化传承推波助澜。

[责任编辑: 杜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