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冠梨 接龙柚:“明星农产品”破译巴南乡村振兴“蝶变密码”
" style="position:absolute; display:block; top:-9999px" />
导航

翠冠梨 接龙柚:“明星农产品”破译巴南乡村振兴“蝶变密码”

来源:华龙网2018-07-27

    华龙网7月27日17时50分讯(首席记者 赵铁琥 实习生 侯小梅)“老乡,哪里还有梨子卖?”即使已经到了七月末,在重庆巴南二圣天坪山上的翠冠梨早就被抢购一空后,还是有不少旅客慕名而来。当漫步在天坪山上6000亩梨园之中,你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仅仅只是荒废了的坡耕地。从荒山坡地到“千亩梨海”,这其中所映射出的,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巴南广大农村所产生的巨大变化。

    梨树种植携手乡村旅游 步入全域发展新时期

农民收获成熟的天坪山高山梨。 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巴南区二圣镇的集体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但是,作为这个“明星村”的村委会主任,龙云敏却是没有想到村子的发展会这么快。2002年时,集体村的主要产业还是种庄稼,入均收入不过一两千元,到2017年集体村就已经达到了20000元的人均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直线上升。这一切离不开将种植梨业与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的策略。2008年以来,集体村将梨树种植与乡村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相结合,每年举办声势浩大的梨花节、采梨节,不仅带动了梨子的销售,还将多种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形成了乡村全域发展的模式。

    集体村实施“品牌优选、品牌提升、品牌创建”工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广土配方施肥、节能灌溉、人工授粉、棚架技术等先进生产枝术,截至目前,集体村已建成优质雪梨基地6000亩,每年可产优质翠冠梨4000顿以上。所产梨子果肉白色、肉质细嫩、入口化渣、汁多味甜、果心小、营养丰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采摘,每年村里接待游客达到了100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结合集体村的产业发展,该村还开展了农村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现在我们集体村也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环境自然要跟上。”在村里开农家乐的余明兰告诉记者,随着节假日游客的增多,村民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也提升了,大家都希望共同把环境维护好,给游客们留下好的印象。

    柚子变身“摇钱树” 远销海外获大奖

农民抱着成熟的柚子喜笑颜开。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时值盛夏,在巴南区接龙镇蜜柚标准化生产基地柚子林里,沉甸甸的柚子正挂满枝头,肆意生长。接龙蜜柚,曾斩获中国第十六届、第十七届、第十八届国家农产品国际博览会金奖,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北京),被认证为中国绿色食品;还获评了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同时也因皮薄肉嫩、水份多、口感好而远销海外,获得市场认可。而这一切的背后,却要从美亨柚子种植股份合作社负责人陈开蓉的“乡愁”说起。

    退休老党员陈开蓉,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享享清福。可是闲不住的她,目睹家乡柚子深陷品质难题而走投无路之时,毫不犹豫地决定成立接龙蜜柚种植股份合作社来带领乡亲们种好柚。陈开蓉的这个合作社一改过去传统的种植模式,采取“合作社+科研+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运用新型、适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以生态、绿色、环保为主攻目标,加强了蜜柚适时施肥,病虫防治,科学管理改良了蜜柚的品质。随着品质的逐步提升,陈开蓉种植的接龙蜜柚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身为一个党员干部,哪怕是退休了,我还是想继续发光发热。”就这样,陈开蓉带着她的接龙蜜柚参加各地举办的展销会,还与西南大学合作建立了接龙蜜柚电商销售平台,使得蜜柚远销海外。柚子卖得好,村民们的钱包也鼓了起来,如今,柚子基地所在的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000元左右,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创新“稻+N”生态模式 让传统农业促民增收

鸭群在稻田里觅食。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巴南区二圣镇天坪山上多丘陵,地势相对较为平缓,非常适宜农业种植。像高山梨、茶叶、花卉苗木等,近年来就非常受村民欢迎,逐步成为了天坪山的主力农业产业。但除了这些特色产业外,山上还有不少农户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粮食种植的投入与产出,显然比不得经济林木,且由于种粮食收入相对较低,不少青壮年劳力还选择了外出务工。

    但粮食种植毕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所以,为了让传统农业也能走上高效、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巴南区于2014年严始探索“稻+N”循环生态种养殖模式。所谓“稻+N”模式,简言之就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通过降低种植密废,营造生存环境,让鸡、鱼、泥鳅、小龙虾、蛙、菇等生态物种在稻田中生长,形成一个生态互补、高效高质的种养殖生态链。

    据巴南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稻+N”模式实施至今,成效明显,村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在该区实行“稻+N”生态复合模式的村社,“稻+鱼”亩产值可达9000元,“稻+鸭”亩产值可达8500元,“稻+虾”和“稻+鳅”的亩产值则达到了12000元-125000元,而“稻+蛙”亩产值超过了20000元,“稻+菇”的亩产值更是达到了令人惊讶的25000元。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翠冠梨 接龙柚:“明星农产品”破译巴南乡村振兴“蝶变密码”

2018-07-27 17:5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7月27日17时50分讯(首席记者 赵铁琥 实习生 侯小梅)“老乡,哪里还有梨子卖?”即使已经到了七月末,在重庆巴南二圣天坪山上的翠冠梨早就被抢购一空后,还是有不少旅客慕名而来。当漫步在天坪山上6000亩梨园之中,你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仅仅只是荒废了的坡耕地。从荒山坡地到“千亩梨海”,这其中所映射出的,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巴南广大农村所产生的巨大变化。

    梨树种植携手乡村旅游 步入全域发展新时期

农民收获成熟的天坪山高山梨。 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巴南区二圣镇的集体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但是,作为这个“明星村”的村委会主任,龙云敏却是没有想到村子的发展会这么快。2002年时,集体村的主要产业还是种庄稼,入均收入不过一两千元,到2017年集体村就已经达到了20000元的人均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直线上升。这一切离不开将种植梨业与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的策略。2008年以来,集体村将梨树种植与乡村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相结合,每年举办声势浩大的梨花节、采梨节,不仅带动了梨子的销售,还将多种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形成了乡村全域发展的模式。

    集体村实施“品牌优选、品牌提升、品牌创建”工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广土配方施肥、节能灌溉、人工授粉、棚架技术等先进生产枝术,截至目前,集体村已建成优质雪梨基地6000亩,每年可产优质翠冠梨4000顿以上。所产梨子果肉白色、肉质细嫩、入口化渣、汁多味甜、果心小、营养丰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采摘,每年村里接待游客达到了100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结合集体村的产业发展,该村还开展了农村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现在我们集体村也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环境自然要跟上。”在村里开农家乐的余明兰告诉记者,随着节假日游客的增多,村民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也提升了,大家都希望共同把环境维护好,给游客们留下好的印象。

    柚子变身“摇钱树” 远销海外获大奖

农民抱着成熟的柚子喜笑颜开。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时值盛夏,在巴南区接龙镇蜜柚标准化生产基地柚子林里,沉甸甸的柚子正挂满枝头,肆意生长。接龙蜜柚,曾斩获中国第十六届、第十七届、第十八届国家农产品国际博览会金奖,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北京),被认证为中国绿色食品;还获评了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同时也因皮薄肉嫩、水份多、口感好而远销海外,获得市场认可。而这一切的背后,却要从美亨柚子种植股份合作社负责人陈开蓉的“乡愁”说起。

    退休老党员陈开蓉,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享享清福。可是闲不住的她,目睹家乡柚子深陷品质难题而走投无路之时,毫不犹豫地决定成立接龙蜜柚种植股份合作社来带领乡亲们种好柚。陈开蓉的这个合作社一改过去传统的种植模式,采取“合作社+科研+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运用新型、适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以生态、绿色、环保为主攻目标,加强了蜜柚适时施肥,病虫防治,科学管理改良了蜜柚的品质。随着品质的逐步提升,陈开蓉种植的接龙蜜柚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身为一个党员干部,哪怕是退休了,我还是想继续发光发热。”就这样,陈开蓉带着她的接龙蜜柚参加各地举办的展销会,还与西南大学合作建立了接龙蜜柚电商销售平台,使得蜜柚远销海外。柚子卖得好,村民们的钱包也鼓了起来,如今,柚子基地所在的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000元左右,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创新“稻+N”生态模式 让传统农业促民增收

鸭群在稻田里觅食。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巴南区二圣镇天坪山上多丘陵,地势相对较为平缓,非常适宜农业种植。像高山梨、茶叶、花卉苗木等,近年来就非常受村民欢迎,逐步成为了天坪山的主力农业产业。但除了这些特色产业外,山上还有不少农户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粮食种植的投入与产出,显然比不得经济林木,且由于种粮食收入相对较低,不少青壮年劳力还选择了外出务工。

    但粮食种植毕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所以,为了让传统农业也能走上高效、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巴南区于2014年严始探索“稻+N”循环生态种养殖模式。所谓“稻+N”模式,简言之就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通过降低种植密废,营造生存环境,让鸡、鱼、泥鳅、小龙虾、蛙、菇等生态物种在稻田中生长,形成一个生态互补、高效高质的种养殖生态链。

    据巴南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稻+N”模式实施至今,成效明显,村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在该区实行“稻+N”生态复合模式的村社,“稻+鱼”亩产值可达9000元,“稻+鸭”亩产值可达8500元,“稻+虾”和“稻+鳅”的亩产值则达到了12000元-125000元,而“稻+蛙”亩产值超过了20000元,“稻+菇”的亩产值更是达到了令人惊讶的25000元。

[责任编辑: 宋静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