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群英荟】伐木养猪喂鱼 一个“小木匠”的创业三级跳
导航

【民营经济群英荟】伐木养猪喂鱼 一个“小木匠”的创业三级跳

来源:华龙网2018-09-05

华龙网9月5日15时45分讯(见习记者 王庆炼)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小木匠”出生的陈洪华说,生命在于折腾。没有任何资本和资源,从木材贩子到如今的养殖老板,他经历了上山伐木、下地养猪、水里养鱼,这个扎根潼南的外乡人,完成了创业三级跳,正在向农业产业化迈进。今(5)日,记者来到重庆潼南,见到了这位善于“折腾”的创业牛人。

陈洪华(左二)正在采摘生姜。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第一桶金:

上山伐木,从小木匠到拥有木材加工厂

9月5日正午,烈日当头,陈洪华正在给生态鱼投食。

看到记者,他一路小跑到办公室,裤腰上的钥匙“蹬蹬”作响。

今年51岁的陈洪华身穿蓝色Polo衫,下半身的牛仔短裤已经泛白,这身“装备”与其老板身份相去甚远。

见记者打量自己,陈洪华有些不好意思:“衣服是有点旧了,不过,干我们这样不需要穿那么好,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钱。”

陈洪华擦了把汗,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史。

1981年,年仅14岁的陈洪华从四川安岳来重庆谋生存,误打误撞进入木材行业。

陈洪华的木材加工厂。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原来的汽车座椅都是在木板上铺泡沫,木制品座椅需求很大,正好我老家就在山区,不缺材料”。陈洪华回忆,“当时就尝试倒卖老家附近的树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80年代哪里什么公交车哦,我每天都要走10至20公里路。”为了销售木材,陈洪华每天都要奔走在各大汽车制造厂、家具厂之间,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2002年,做了多年木匠的陈洪华,成立了自己的木材包装制品公司。

2005年,木材公司被潼南区塘坝镇招商引资到本地,主营木制品加工销售。

第二桶金:

下地喂猪,从门外汉到养猪“地理标志”

潼南是重庆的“菜篮子”,为了响应政策,陈洪华决定转行做农业。

 “生姜是个好东西啊,小时候泡姜下稀饭可以吃几碗。”陈洪华说,但当时老百姓都不种生姜了,为了留住农村的“美味”,他决定种植生姜。

此外,童年时在山上看到的黑猪也不见了踪影。

现在大多人都养殖白猪,陈洪华又搞起了黑猪养殖。

经过腌制后的仔姜产品。记者 欧武夷 摄

2007年,陈洪华成立重庆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落户潼南新胜镇罗盘山。

隔行如隔山。

虽是农村出身,搞农业产业却没那么简单,陈洪华吃了大亏。

 “第一年投了200万,3个月就亏了70万。”陈洪华心痛地向记者亮出了七个指头。

后来,他加大投入,四处学习。2017年以西南大学、市农科院、重庆文理学院为技术支撑,他的旭源农业自主研发“蜀指牌”无筋生姜,被评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罗盘山”黑猪荣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靠着品牌产品,初入农业的陈洪华掘得了第二桶金。

“蜀指”牌生姜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见习记者 王庆炼 摄

第三桶金:

水里养鱼,从卖鱼到“太安鱼非遗小镇”

旭源农业对打造潼南特色农产品的努力,当地政府都看在眼里。

2016年12月,旭源农业被招商引资到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地位于太安镇罐坝村,规划500余亩。

“这里就是一块荒地,当时不太想来。”

 “为什么还是来了?”

“因为地多好办事!容错率高!”

罐坝村的这块基地原本由“日月潭”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经营,但因经营不善,已欠租农民2年100余万。

谈起农民,陈洪华就心软。

陈洪华(左一)正在指挥修建鱼塘旁的公路。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公司忙碌的时候,陈洪华就会雇佣当地村民种植、采摘生姜,销售黑猪,久而久之就和村民熟络了。“去年过年他们送的土鸡、土鸭我都吃到5月份。”陈洪华感叹道, “所以我不忍心他们的地变荒地。”

另一方面,太安镇的“太安鱼”也是潼南的美食名片,陈洪华心中又有了打造“太安鱼非遗文化特色小镇”,做大做强“太安鱼”品牌的构想。

 “要做‘太安鱼’,首先就要养鱼,而且要养生态鱼。”有了初步规划,陈洪华投资了700万元用于生态鱼养殖基地建设。

2017年5月,第一批生态鱼鱼苗投入养殖。

和贸然养猪一样,陈洪华养鱼也受过惊吓。

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前的荒芜景象。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那天晚上他腿都吓软了。”陈洪华的妻子代莉回忆起今年7月份的停电事故,仍然心有余悸。

7月29日凌晨1点,基地意外停电。陈洪华立马拿出发电机发电,但发电机故障,不能发电,“马上喊人抢修!”

停电已经20分钟,平日里活蹦乱跳的鱼已经纷纷浮上水面吸氧,“7.2万条鱼啊……”面对鱼塘,陈洪华抱头大喊,心里一阵绞痛。

“来电了!来电了!”终于,经过5个工人近40分钟的抢修,基地恢复了光明,鱼塘里的供氧设施又发动了。再次看到鱼儿跳动,陈洪华直接瘫坐在地。

陈洪华采用了“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养殖”系统,水可以循环起来,鱼的排泄物生态抽取,用作循环农业的有机肥料。

目前,第一批生态鱼已经卖出,4500斤共卖2万多元。

“10月份之前把所有鱼卖出,能收入约70万元。”目前生态鱼在市场上反响良好,第一步走得扎实,陈洪华对打造“太安鱼非遗文化特色小镇”抱有期望。

经过建设,荒地变成了智能化的水产养殖基地。记者 欧武夷 摄

新闻纵深:

政府伸援手 农业再升级

陈洪华能安心留下当一个新潼南人,与当地政府的帮扶不无关系。

2007年,陈洪华的旭源农业落户潼南新胜镇罗盘山,但投资3个月便亏损70万元。当地政府见其亏损严重,为其补助了5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修建便道等。经过政府的鼓励,陈洪华信心倍增,又追投200万,扩大基地200亩,次年实现盈利。

2017年,旭源农业入住潼南国家农业技术园区养殖生态鱼,市水产总站补贴旭源农业30万元,用于购买“集装箱养鱼”设备,旭源农业成重庆市首个“集装箱养鱼”示范点,建起循环农业系统。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民营经济群英荟】伐木养猪喂鱼 一个“小木匠”的创业三级跳

2018-09-05 15:5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9月5日15时45分讯(见习记者 王庆炼)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小木匠”出生的陈洪华说,生命在于折腾。没有任何资本和资源,从木材贩子到如今的养殖老板,他经历了上山伐木、下地养猪、水里养鱼,这个扎根潼南的外乡人,完成了创业三级跳,正在向农业产业化迈进。今(5)日,记者来到重庆潼南,见到了这位善于“折腾”的创业牛人。

陈洪华(左二)正在采摘生姜。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第一桶金:

上山伐木,从小木匠到拥有木材加工厂

9月5日正午,烈日当头,陈洪华正在给生态鱼投食。

看到记者,他一路小跑到办公室,裤腰上的钥匙“蹬蹬”作响。

今年51岁的陈洪华身穿蓝色Polo衫,下半身的牛仔短裤已经泛白,这身“装备”与其老板身份相去甚远。

见记者打量自己,陈洪华有些不好意思:“衣服是有点旧了,不过,干我们这样不需要穿那么好,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钱。”

陈洪华擦了把汗,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史。

1981年,年仅14岁的陈洪华从四川安岳来重庆谋生存,误打误撞进入木材行业。

陈洪华的木材加工厂。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原来的汽车座椅都是在木板上铺泡沫,木制品座椅需求很大,正好我老家就在山区,不缺材料”。陈洪华回忆,“当时就尝试倒卖老家附近的树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80年代哪里什么公交车哦,我每天都要走10至20公里路。”为了销售木材,陈洪华每天都要奔走在各大汽车制造厂、家具厂之间,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2002年,做了多年木匠的陈洪华,成立了自己的木材包装制品公司。

2005年,木材公司被潼南区塘坝镇招商引资到本地,主营木制品加工销售。

第二桶金:

下地喂猪,从门外汉到养猪“地理标志”

潼南是重庆的“菜篮子”,为了响应政策,陈洪华决定转行做农业。

 “生姜是个好东西啊,小时候泡姜下稀饭可以吃几碗。”陈洪华说,但当时老百姓都不种生姜了,为了留住农村的“美味”,他决定种植生姜。

此外,童年时在山上看到的黑猪也不见了踪影。

现在大多人都养殖白猪,陈洪华又搞起了黑猪养殖。

经过腌制后的仔姜产品。记者 欧武夷 摄

2007年,陈洪华成立重庆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落户潼南新胜镇罗盘山。

隔行如隔山。

虽是农村出身,搞农业产业却没那么简单,陈洪华吃了大亏。

 “第一年投了200万,3个月就亏了70万。”陈洪华心痛地向记者亮出了七个指头。

后来,他加大投入,四处学习。2017年以西南大学、市农科院、重庆文理学院为技术支撑,他的旭源农业自主研发“蜀指牌”无筋生姜,被评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罗盘山”黑猪荣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靠着品牌产品,初入农业的陈洪华掘得了第二桶金。

“蜀指”牌生姜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见习记者 王庆炼 摄

第三桶金:

水里养鱼,从卖鱼到“太安鱼非遗小镇”

旭源农业对打造潼南特色农产品的努力,当地政府都看在眼里。

2016年12月,旭源农业被招商引资到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地位于太安镇罐坝村,规划500余亩。

“这里就是一块荒地,当时不太想来。”

 “为什么还是来了?”

“因为地多好办事!容错率高!”

罐坝村的这块基地原本由“日月潭”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经营,但因经营不善,已欠租农民2年100余万。

谈起农民,陈洪华就心软。

陈洪华(左一)正在指挥修建鱼塘旁的公路。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公司忙碌的时候,陈洪华就会雇佣当地村民种植、采摘生姜,销售黑猪,久而久之就和村民熟络了。“去年过年他们送的土鸡、土鸭我都吃到5月份。”陈洪华感叹道, “所以我不忍心他们的地变荒地。”

另一方面,太安镇的“太安鱼”也是潼南的美食名片,陈洪华心中又有了打造“太安鱼非遗文化特色小镇”,做大做强“太安鱼”品牌的构想。

 “要做‘太安鱼’,首先就要养鱼,而且要养生态鱼。”有了初步规划,陈洪华投资了700万元用于生态鱼养殖基地建设。

2017年5月,第一批生态鱼鱼苗投入养殖。

和贸然养猪一样,陈洪华养鱼也受过惊吓。

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前的荒芜景象。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那天晚上他腿都吓软了。”陈洪华的妻子代莉回忆起今年7月份的停电事故,仍然心有余悸。

7月29日凌晨1点,基地意外停电。陈洪华立马拿出发电机发电,但发电机故障,不能发电,“马上喊人抢修!”

停电已经20分钟,平日里活蹦乱跳的鱼已经纷纷浮上水面吸氧,“7.2万条鱼啊……”面对鱼塘,陈洪华抱头大喊,心里一阵绞痛。

“来电了!来电了!”终于,经过5个工人近40分钟的抢修,基地恢复了光明,鱼塘里的供氧设施又发动了。再次看到鱼儿跳动,陈洪华直接瘫坐在地。

陈洪华采用了“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养殖”系统,水可以循环起来,鱼的排泄物生态抽取,用作循环农业的有机肥料。

目前,第一批生态鱼已经卖出,4500斤共卖2万多元。

“10月份之前把所有鱼卖出,能收入约70万元。”目前生态鱼在市场上反响良好,第一步走得扎实,陈洪华对打造“太安鱼非遗文化特色小镇”抱有期望。

经过建设,荒地变成了智能化的水产养殖基地。记者 欧武夷 摄

新闻纵深:

政府伸援手 农业再升级

陈洪华能安心留下当一个新潼南人,与当地政府的帮扶不无关系。

2007年,陈洪华的旭源农业落户潼南新胜镇罗盘山,但投资3个月便亏损70万元。当地政府见其亏损严重,为其补助了5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修建便道等。经过政府的鼓励,陈洪华信心倍增,又追投200万,扩大基地200亩,次年实现盈利。

2017年,旭源农业入住潼南国家农业技术园区养殖生态鱼,市水产总站补贴旭源农业30万元,用于购买“集装箱养鱼”设备,旭源农业成重庆市首个“集装箱养鱼”示范点,建起循环农业系统。

[责任编辑: 石月]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