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龙孔镇村民秦江应:返乡养牛奔富路
导航

丰都龙孔镇村民秦江应:返乡养牛奔富路

来源:华龙网2018-09-06

华龙网9月6日16时10分讯(通讯员 邓尧予)九月的清晨,阳光早早的洒向大地,丰都县龙孔镇金台村的村民们大多刚吃完早饭,趁着暑气还没上来就扛着锄头背着背篓下地干活了,村民秦江应也全副武装地在他的院坝里忙碌着。伴随着碎草机的轰鸣声,笔者走进了贫困户秦江应的家中。

返乡养牛 脱贫顾家两不误

初次见到秦江应,只见他系着一个蓝色围腰,正在院坝内给牛儿切割牧草。

“以前在外地打工,因没什么手艺,只能做一些力气活儿,挣不了几个钱。” 秦江应告诉笔者,2010年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居无定所的生活加上照顾不了老人小孩,便萌发了返乡养牛的念头。

2014年,脱贫攻坚工作启动这时,县里出台了养牛优惠政策,养牛户可以申请创业贴息贷款,每出生一头小牛儿有800元的资金补助。这些利好政策让秦江应返回了家乡。

“当时恒都公司也在鼓励农户喂牛,养牛不愁销路。”回乡后,秦江应拿出自己的十余万积蓄,购入西门达尔、利木赞两个品种育肥牛,开始了养殖业。

“来,我带你去看看我的牛场,这几年来我可是费了很多心思呢。”秦江应热情地招呼记者,他2010年开始养牛,至今已有8年时间,经过不断地努力与学习,秦江应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变成了一个养牛的能手。

“牛场里的牛栏、挡风棚都是我自己做的。”秦江应自豪地说,这些牛栏和挡风棚是秦江应努力了好几次的成果,因为对于养殖业什么都不懂,他慢慢摸索,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技术成熟了,规模也慢慢变大,从2010年12头,2013年18头,最高时养了30多头……“今年初,家里的育肥牛都卖了,目前还剩10头母牛和5头小牛。”秦江应说。

“秦江应的父亲脚瘸了,一直是他在赡养,而且还有2个娃儿在读书,压力一直比较大,属于贫困户中比较困难的。经过这两年发展养殖业,生活才慢慢好起来了,去年他家出栏肉牛将近20头,纯收入在4万元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某某告诉笔者。

秦江应表示,现在在家中养牛,脱贫致富有了希望,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家中的老人与小孩儿,他觉得当初回乡养牛的的决定真的是太正确了。

刻苦学习 不断提高养牛技能

“养牛有很多知识要学,我初时什么都不会,我就使劲儿看书、使劲儿问人,因为我坚信知识是学出来的、经验是积累出来的。”秦江应告诉笔者,遇到困难时,与养牛有关的着这些书籍都是他的指路明灯,他可宝贝这些书了。

据了解,35岁的秦江应最初对于养殖行业一窍不通。因此,丰富自己的养殖知识就是秦江应这几年来最喜欢做的事情。

走进秦江应的家中,笔者发现桌子上、凳子上、床上.......家里好多地方都放着书。“秦江应有好多书,他最爱看这些书。”秦江应的妻子安静说,她对丈夫爱看书的习惯是很佩服的。

《种草养牛技术》《牛病防治》......这些书都是秦江应的床头读物、手中随物。

“在养牛的实践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从书本中难以找寻答案的,因此,除了看书,我还经常参加各种畜牧养殖培训,现在能自行给母牛接生和护理。”秦江应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一笑。

“养殖户秦江应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只要遇到棘手的问题,他都会来找我询问原因。”村里的兽医某某摇摇头无奈地说,秦江应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即使是大半夜,秦江应也会摸着黑来问问题,我有好几次都是被秦江应从被窝中硬拉起来的。

不断努力 为了家人再苦再累都不怕

谈及养殖过程中的难处,秦江应表示栽种牧草是他比较头疼的问题。“为了节约成本,我家里种的20多亩牧草,全靠我和家属打理,因此工作量比较大。”秦江应说。

“秦江应就像一个‘铁人’一样,每次见他都是在不断地工作中,貌似都没有见他休息过。”村民某某告诉笔者,秦江应总是笑着说,他的劲儿可足着呢。

妻子安静见丈夫每天不停地忙碌,十分心疼,总是劝秦江应多休息休息,可是秦江应总是笑着说:“我不累。”

养牛、种地、照顾父亲,家中的重担压在秦江应的身上,其实他觉得很辛苦,但看着家中收入节节升高,秦江应却越来越有冲劲了。“家里一家老小都依靠着我,如果我不坚持,那么这整个家就倒了。”秦江应说,作为一家之主,我必须扛起所有的困难与压力,尽全力给我的家人提供给安稳的生活。

秦江应说,贫困其实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干劲,坐在家里等天上掉馅饼。“凭自己的劳动吃饭,我认为很光荣,还能为孩子创造更好地条件。”秦江应表示,他将会更努力地赚钱养家。

如今,秦江应的2个孩子都在镇中学读初中,父亲秦大树也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显得颇有精神。  

正是有了这份对家庭的责任心,使秦江应干任何事情都干劲十足。“我的家人就是我动力的源泉。”秦江应如是说。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丰都龙孔镇村民秦江应:返乡养牛奔富路

2018-09-06 16:1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9月6日16时10分讯(通讯员 邓尧予)九月的清晨,阳光早早的洒向大地,丰都县龙孔镇金台村的村民们大多刚吃完早饭,趁着暑气还没上来就扛着锄头背着背篓下地干活了,村民秦江应也全副武装地在他的院坝里忙碌着。伴随着碎草机的轰鸣声,笔者走进了贫困户秦江应的家中。

返乡养牛 脱贫顾家两不误

初次见到秦江应,只见他系着一个蓝色围腰,正在院坝内给牛儿切割牧草。

“以前在外地打工,因没什么手艺,只能做一些力气活儿,挣不了几个钱。” 秦江应告诉笔者,2010年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居无定所的生活加上照顾不了老人小孩,便萌发了返乡养牛的念头。

2014年,脱贫攻坚工作启动这时,县里出台了养牛优惠政策,养牛户可以申请创业贴息贷款,每出生一头小牛儿有800元的资金补助。这些利好政策让秦江应返回了家乡。

“当时恒都公司也在鼓励农户喂牛,养牛不愁销路。”回乡后,秦江应拿出自己的十余万积蓄,购入西门达尔、利木赞两个品种育肥牛,开始了养殖业。

“来,我带你去看看我的牛场,这几年来我可是费了很多心思呢。”秦江应热情地招呼记者,他2010年开始养牛,至今已有8年时间,经过不断地努力与学习,秦江应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变成了一个养牛的能手。

“牛场里的牛栏、挡风棚都是我自己做的。”秦江应自豪地说,这些牛栏和挡风棚是秦江应努力了好几次的成果,因为对于养殖业什么都不懂,他慢慢摸索,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技术成熟了,规模也慢慢变大,从2010年12头,2013年18头,最高时养了30多头……“今年初,家里的育肥牛都卖了,目前还剩10头母牛和5头小牛。”秦江应说。

“秦江应的父亲脚瘸了,一直是他在赡养,而且还有2个娃儿在读书,压力一直比较大,属于贫困户中比较困难的。经过这两年发展养殖业,生活才慢慢好起来了,去年他家出栏肉牛将近20头,纯收入在4万元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某某告诉笔者。

秦江应表示,现在在家中养牛,脱贫致富有了希望,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家中的老人与小孩儿,他觉得当初回乡养牛的的决定真的是太正确了。

刻苦学习 不断提高养牛技能

“养牛有很多知识要学,我初时什么都不会,我就使劲儿看书、使劲儿问人,因为我坚信知识是学出来的、经验是积累出来的。”秦江应告诉笔者,遇到困难时,与养牛有关的着这些书籍都是他的指路明灯,他可宝贝这些书了。

据了解,35岁的秦江应最初对于养殖行业一窍不通。因此,丰富自己的养殖知识就是秦江应这几年来最喜欢做的事情。

走进秦江应的家中,笔者发现桌子上、凳子上、床上.......家里好多地方都放着书。“秦江应有好多书,他最爱看这些书。”秦江应的妻子安静说,她对丈夫爱看书的习惯是很佩服的。

《种草养牛技术》《牛病防治》......这些书都是秦江应的床头读物、手中随物。

“在养牛的实践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从书本中难以找寻答案的,因此,除了看书,我还经常参加各种畜牧养殖培训,现在能自行给母牛接生和护理。”秦江应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一笑。

“养殖户秦江应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只要遇到棘手的问题,他都会来找我询问原因。”村里的兽医某某摇摇头无奈地说,秦江应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即使是大半夜,秦江应也会摸着黑来问问题,我有好几次都是被秦江应从被窝中硬拉起来的。

不断努力 为了家人再苦再累都不怕

谈及养殖过程中的难处,秦江应表示栽种牧草是他比较头疼的问题。“为了节约成本,我家里种的20多亩牧草,全靠我和家属打理,因此工作量比较大。”秦江应说。

“秦江应就像一个‘铁人’一样,每次见他都是在不断地工作中,貌似都没有见他休息过。”村民某某告诉笔者,秦江应总是笑着说,他的劲儿可足着呢。

妻子安静见丈夫每天不停地忙碌,十分心疼,总是劝秦江应多休息休息,可是秦江应总是笑着说:“我不累。”

养牛、种地、照顾父亲,家中的重担压在秦江应的身上,其实他觉得很辛苦,但看着家中收入节节升高,秦江应却越来越有冲劲了。“家里一家老小都依靠着我,如果我不坚持,那么这整个家就倒了。”秦江应说,作为一家之主,我必须扛起所有的困难与压力,尽全力给我的家人提供给安稳的生活。

秦江应说,贫困其实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干劲,坐在家里等天上掉馅饼。“凭自己的劳动吃饭,我认为很光荣,还能为孩子创造更好地条件。”秦江应表示,他将会更努力地赚钱养家。

如今,秦江应的2个孩子都在镇中学读初中,父亲秦大树也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显得颇有精神。  

正是有了这份对家庭的责任心,使秦江应干任何事情都干劲十足。“我的家人就是我动力的源泉。”秦江应如是说。

[责任编辑: 李淼]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