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人文】胡晓昭 一个爷们的汉绣之道
导航

【巴渝人文】胡晓昭 一个爷们的汉绣之道

来源:华龙网2018-09-13

华龙网9月13日19时20分讯(见习记者 余春兰)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人称四大名绣。你可知道,在重庆开州,也有传承了 1800年的古典刺绣流派——汉绣!其手法、工艺自成一体。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开州汉绣面临断档危机。一个名叫胡晓昭的开州人,因感念儿时的“慈母手中线”,还有对汉绣的执念,穷尽力气普及汉绣。几年过去,开州汉绣名声逐渐传出国门,在这个汉子的背后,是1200多名家庭主妇出身的“绣娘”,一针一线地雕刻着“希望”。今(13)日,参加完文博会的胡晓昭,向记者解开了他和汉绣的半世情缘。

胡晓昭(左一)向外国友人介绍开州文创产品。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刚刚惊艳巴黎  开州汉绣又轰动文博会

玻璃画框中,景物错落有致,立体逼真,走近才能发现密致的针脚。这些摆放在文博会开州馆的汉绣文创产品,吸引着许多市民驻足观看。

“不仅我们的市民喜欢,这次我去巴黎,发现外国朋友这些产品也特别感兴趣。”看着市民朋友带着欣赏目光评论汉绣,胡晓昭开心无比。

文博会上汉秀摆件。见习记者 余春兰 摄

胡晓昭是重庆古今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文博会开展,胡晓昭才从巴黎赶回来。

8月28日-9月2日,胡晓昭受邀参加“中国印象·秀美重庆”文化艺术国际巡游·法国站活动。他携带的开州植物画和汉绣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巴黎副市长,并被中法艺术交流会、中法服装实业商会收藏。

作品被国家级活动方收藏,胡晓昭欣喜若狂。另一件事也让他喜不自胜:“泓艺九洲公司(西永综合保税区一国际艺术交易平台)代表赴法企业与法方和法国华人各商会签订了长期合作与供货协议,这代表开州汉绣离‘走向世界’又迈一大步。”

“走向世界”,早有迹象。2015年开始,开州汉绣便通过浙江、福建等地的交易平台,销往美、德、法、新西兰等国。

文博会上展出的汉秀作品 。见习记者 余春兰 摄

办学免费培训  1200主妇跟他当“绣娘”

国内外市场不断开拓,以纯手工制作的开州汉绣如何跟上量?记者很是疑惑。

“我们成立一培训学校,并请来国家高级刺绣师免费授课。”胡晓昭翻出手机,边展示绣娘学习照片边介绍,“学成后,绣娘可带半成品回家绣。公司再负责回收、销售。”

五年来,学校累计培训约2000人次,技术达标成为绣娘的约有1200人。

绣娘学习现场。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付晓燕就是受益绣娘之一。记者致电她时,她正在刺绣。“就是没事时绣,每月有2000元左右,有的(绣娘)有3000元。”付晓燕告诉记者,她以前喜欢捣鼓十字绣,后听说可免费学汉绣,就学了。

“十字绣就是上下穿,汉绣有铺、平、织、间、压等25种针法,且针脚长短不一,难10倍都不止。”关于汉绣与十字绣的不同点,付晓燕说起来头头是道。

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是汉绣的独特之处,但仅此为卖点,远远不够。善于创新的胡晓昭将开州汉丰湖、举子园、文峰塔等景点绣入画中,打造开州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近年来,又将汉绣融入到台灯、笔记本、T恤等生活用品中,增加汉绣的附加值。 

胡晓昭坦言,目前还没有网上销售,因为一旦放开,绣娘就不够。

绣娘绣工评比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追梦传统文化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为何会将汉绣作为其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胡晓昭说,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小时,双亲节衣缩食也要送他去学习书画,以培养传统文化兴趣。但15岁时,父亲去世,全家顶梁柱垮塌,他就此辍学回家。

而后,当兵、转业、下岗、打工……10多年里,除了日复一日、不辞辛劳地干活赚钱外,剩余精力都用在了练习书画上。

勇者,擅抓机会。2006年,胡晓昭“嗅”到了房屋装饰品的商机。

汉秀与台灯相融,让汉秀更“接地气”。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此时的他,身无分文,贷款10万,租了一18平方米的门市,“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半夜看黑板。”从擅长的画画领域着手,经营装饰画、画框等产品。后来,十字绣兴起,房租改建增多,市民们对房屋装修愈发“感冒”。开业半年,生意便走上正轨。

有了资金,及锋而试,他又开设书画培训班、茶楼、木工雕刻等门店。生财有道,事业顺畅。

“人活着,总得有点梦想。”不愁生计后,胡晓昭开始想为开州打造文化大区做点什么。

2008年,刺绣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时,他也正寻找新品代替十字绣,加之感恩母亲,于是,毫不犹豫锁定汉绣,将其作为产业打造。

后来,汉绣带动了一方经济。

古今庭捐赠图书室。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深挖乡土元素  让汉绣剪纸植物画并进

回忆过去,胡晓昭没了谈巴黎时的兴奋,语调变得平缓。

站稳脚跟,他首先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

从2010年起,每年重阳节,他都邀请举办老年朋友免费品茶;每年举办一次书画联展;每年为乡村小学捐资两万元。

依旧是2010年,他开始“整顿”茶楼:寻觅吹糖人、唱川剧、掏耳朵等民间艺人,邀请他们到茶楼“看摊”。“为这些60多岁的老艺人谋份工作,也让年轻朋友见识传统技艺。”

2015年,与汉丰五校合作,义务为小学生进行茶艺培训。

……

在传承传统的道路上,胡晓昭不忘初心,在古为今用的创新上,他也砥砺前行。

2013年,他开创性地利用芦苇、麦杆、笋壳等植物,通过烫色、剪裁、粘贴、上色等10余道工序,制成一幅幅构思奇巧的植物画。

如今,汉绣为带领,植物画、剪纸作辅助,是古今庭的产品布局。画像除常见的锦绣前程等吉祥画外,更多的是汉丰湖、举子园等“开州符号”。

以地域符号深耕汉绣,胡晓昭想得更宏大:“不仅要有开州符号、还要有重庆、中国的符号,火锅、吊脚楼、轻轨、长城等也会成为‘锦上花’。”

谈及下一步,胡晓昭斩钉截铁,计划通过2个5年,让“开州汉绣”响彻世界。一则是海外市场已有基础,再则,产品研发、营销布局、培训绣娘等工作都有齐头并进。

植物画:蛐蛐白菜图。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文创是个苦旅  守住初心汉绣才有希望

“做文化,是一个耐得住清贫的行业,前期投入大、研发时间长,不过只要稳得住,对公司、对地方、对社会都极其利好。”胡晓昭提到,在笋壳植物画研发成功之前,他曾用中药材尝试。绘画、装裱成型后,放置一年后发霉生虫,没敢推向市场。“文创产品与其他材料型产品有些不同,以中药材植物画为例,失败了,之前的材料、人力都作废,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为何坚持?胡晓昭说,心中有一点点梦想,期待薪薪之火可以燎原。

胡晓昭表示,开州汉绣产业虽有了雏形,但依旧只能算起步阶段。比起苏杭刺绣,虽做工、色泽一点都不逊色,但名气要差很多,因此,未来的品牌之路还很长。现在要做的就是守住初心,挖掘文化,定好方向。

“保护传统,保护文化的根。至于未来,就交给未来。”他笑着说道,现在已经开始注重对子女的培养,不仅学识,还有技艺、文化、精神等方面,以加强他们对传统的兴趣与百折不挠的坚守。

古今庭的宣传单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这些年,我们虽然走得有些快,但从未忘记腾出个地方留给传统。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巴渝人文】胡晓昭 一个爷们的汉绣之道

2018-09-13 19:21:28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9月13日19时20分讯(见习记者 余春兰)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人称四大名绣。你可知道,在重庆开州,也有传承了 1800年的古典刺绣流派——汉绣!其手法、工艺自成一体。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开州汉绣面临断档危机。一个名叫胡晓昭的开州人,因感念儿时的“慈母手中线”,还有对汉绣的执念,穷尽力气普及汉绣。几年过去,开州汉绣名声逐渐传出国门,在这个汉子的背后,是1200多名家庭主妇出身的“绣娘”,一针一线地雕刻着“希望”。今(13)日,参加完文博会的胡晓昭,向记者解开了他和汉绣的半世情缘。

胡晓昭(左一)向外国友人介绍开州文创产品。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刚刚惊艳巴黎  开州汉绣又轰动文博会

玻璃画框中,景物错落有致,立体逼真,走近才能发现密致的针脚。这些摆放在文博会开州馆的汉绣文创产品,吸引着许多市民驻足观看。

“不仅我们的市民喜欢,这次我去巴黎,发现外国朋友这些产品也特别感兴趣。”看着市民朋友带着欣赏目光评论汉绣,胡晓昭开心无比。

文博会上汉秀摆件。见习记者 余春兰 摄

胡晓昭是重庆古今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文博会开展,胡晓昭才从巴黎赶回来。

8月28日-9月2日,胡晓昭受邀参加“中国印象·秀美重庆”文化艺术国际巡游·法国站活动。他携带的开州植物画和汉绣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巴黎副市长,并被中法艺术交流会、中法服装实业商会收藏。

作品被国家级活动方收藏,胡晓昭欣喜若狂。另一件事也让他喜不自胜:“泓艺九洲公司(西永综合保税区一国际艺术交易平台)代表赴法企业与法方和法国华人各商会签订了长期合作与供货协议,这代表开州汉绣离‘走向世界’又迈一大步。”

“走向世界”,早有迹象。2015年开始,开州汉绣便通过浙江、福建等地的交易平台,销往美、德、法、新西兰等国。

文博会上展出的汉秀作品 。见习记者 余春兰 摄

办学免费培训  1200主妇跟他当“绣娘”

国内外市场不断开拓,以纯手工制作的开州汉绣如何跟上量?记者很是疑惑。

“我们成立一培训学校,并请来国家高级刺绣师免费授课。”胡晓昭翻出手机,边展示绣娘学习照片边介绍,“学成后,绣娘可带半成品回家绣。公司再负责回收、销售。”

五年来,学校累计培训约2000人次,技术达标成为绣娘的约有1200人。

绣娘学习现场。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付晓燕就是受益绣娘之一。记者致电她时,她正在刺绣。“就是没事时绣,每月有2000元左右,有的(绣娘)有3000元。”付晓燕告诉记者,她以前喜欢捣鼓十字绣,后听说可免费学汉绣,就学了。

“十字绣就是上下穿,汉绣有铺、平、织、间、压等25种针法,且针脚长短不一,难10倍都不止。”关于汉绣与十字绣的不同点,付晓燕说起来头头是道。

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是汉绣的独特之处,但仅此为卖点,远远不够。善于创新的胡晓昭将开州汉丰湖、举子园、文峰塔等景点绣入画中,打造开州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近年来,又将汉绣融入到台灯、笔记本、T恤等生活用品中,增加汉绣的附加值。 

胡晓昭坦言,目前还没有网上销售,因为一旦放开,绣娘就不够。

绣娘绣工评比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追梦传统文化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为何会将汉绣作为其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胡晓昭说,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小时,双亲节衣缩食也要送他去学习书画,以培养传统文化兴趣。但15岁时,父亲去世,全家顶梁柱垮塌,他就此辍学回家。

而后,当兵、转业、下岗、打工……10多年里,除了日复一日、不辞辛劳地干活赚钱外,剩余精力都用在了练习书画上。

勇者,擅抓机会。2006年,胡晓昭“嗅”到了房屋装饰品的商机。

汉秀与台灯相融,让汉秀更“接地气”。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此时的他,身无分文,贷款10万,租了一18平方米的门市,“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半夜看黑板。”从擅长的画画领域着手,经营装饰画、画框等产品。后来,十字绣兴起,房租改建增多,市民们对房屋装修愈发“感冒”。开业半年,生意便走上正轨。

有了资金,及锋而试,他又开设书画培训班、茶楼、木工雕刻等门店。生财有道,事业顺畅。

“人活着,总得有点梦想。”不愁生计后,胡晓昭开始想为开州打造文化大区做点什么。

2008年,刺绣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时,他也正寻找新品代替十字绣,加之感恩母亲,于是,毫不犹豫锁定汉绣,将其作为产业打造。

后来,汉绣带动了一方经济。

古今庭捐赠图书室。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深挖乡土元素  让汉绣剪纸植物画并进

回忆过去,胡晓昭没了谈巴黎时的兴奋,语调变得平缓。

站稳脚跟,他首先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

从2010年起,每年重阳节,他都邀请举办老年朋友免费品茶;每年举办一次书画联展;每年为乡村小学捐资两万元。

依旧是2010年,他开始“整顿”茶楼:寻觅吹糖人、唱川剧、掏耳朵等民间艺人,邀请他们到茶楼“看摊”。“为这些60多岁的老艺人谋份工作,也让年轻朋友见识传统技艺。”

2015年,与汉丰五校合作,义务为小学生进行茶艺培训。

……

在传承传统的道路上,胡晓昭不忘初心,在古为今用的创新上,他也砥砺前行。

2013年,他开创性地利用芦苇、麦杆、笋壳等植物,通过烫色、剪裁、粘贴、上色等10余道工序,制成一幅幅构思奇巧的植物画。

如今,汉绣为带领,植物画、剪纸作辅助,是古今庭的产品布局。画像除常见的锦绣前程等吉祥画外,更多的是汉丰湖、举子园等“开州符号”。

以地域符号深耕汉绣,胡晓昭想得更宏大:“不仅要有开州符号、还要有重庆、中国的符号,火锅、吊脚楼、轻轨、长城等也会成为‘锦上花’。”

谈及下一步,胡晓昭斩钉截铁,计划通过2个5年,让“开州汉绣”响彻世界。一则是海外市场已有基础,再则,产品研发、营销布局、培训绣娘等工作都有齐头并进。

植物画:蛐蛐白菜图。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文创是个苦旅  守住初心汉绣才有希望

“做文化,是一个耐得住清贫的行业,前期投入大、研发时间长,不过只要稳得住,对公司、对地方、对社会都极其利好。”胡晓昭提到,在笋壳植物画研发成功之前,他曾用中药材尝试。绘画、装裱成型后,放置一年后发霉生虫,没敢推向市场。“文创产品与其他材料型产品有些不同,以中药材植物画为例,失败了,之前的材料、人力都作废,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为何坚持?胡晓昭说,心中有一点点梦想,期待薪薪之火可以燎原。

胡晓昭表示,开州汉绣产业虽有了雏形,但依旧只能算起步阶段。比起苏杭刺绣,虽做工、色泽一点都不逊色,但名气要差很多,因此,未来的品牌之路还很长。现在要做的就是守住初心,挖掘文化,定好方向。

“保护传统,保护文化的根。至于未来,就交给未来。”他笑着说道,现在已经开始注重对子女的培养,不仅学识,还有技艺、文化、精神等方面,以加强他们对传统的兴趣与百折不挠的坚守。

古今庭的宣传单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这些年,我们虽然走得有些快,但从未忘记腾出个地方留给传统。

[责任编辑: 宋静]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