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人文】历时40余年 摄影家文万立用10万张照片记录时代发展
导航

【巴渝人文】历时40余年 摄影家文万立用10万张照片记录时代发展

来源:华龙网2018-10-24

华龙网10月24日17时39分讯(记者 陈星)本周五(26日)下午2点,“劲风一一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将在重庆綦江区古剑山美术馆开幕,摄影家文万立的数十幅作品也将亮相。今(24)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40余年,从壮年到暮年,从胶片机到数码相机,文万立把镜头对准普罗大众,用照片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发展。

《打望》。文万立 摄

半路出家的“幸运儿”

在国营照相馆一待就是十几年

“脸侧一点,头抬一点,下巴收一点,笑起来,自然点……”如果将时间回顾到上世纪70年代,或许还会时常看到文万立在照相馆内熟练地指挥“模特”拍照的场景。每天不断尝试最优质的角度,然后“快准狠”按下快门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1973年,文万立分配到重庆一家国营照相馆。在照相馆一待就是十几年。正是在照相馆工作的这段经历,为文万立今后的摄影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他们看我个子比较高,又有精气神儿,就让我来拍照。”在那个一切由组织安排工作的年代,大部分人很难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俄罗斯之行》。文万立 摄

“能够分配到照相馆工作,可是非常时髦的职业。”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有工作就不错的时代,能够“误打误撞”进入摄影圈,文万立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半路出家做摄影,文万立对此一窍不通,不爱说话的他,每天都是“闷头苦干”。白天上班,晚上学习是常态。

为了提高拍照水平,文万立还经常到马路上去找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给他们免费拍照。解放军战士、医院护士、工厂工人等全都成了他的“练习”对象。白天拍完照,晚上还得加班在暗室里冲洗照片。

“那时精力好,也没觉得有多累。”因为肯学,为人又比较正直,文万立28岁就成了照相馆的负责人之一,管着40几个员工,想起以前,文万立依然充满自豪。

《风吹草低马儿壮》文万立 摄

群众的摄影师

用相机定格普通百姓生活细节

1984年,文万立调到沙坪坝区文化馆工作。

“当时在文化馆主要是做群众文化工作,工作中什么都要拍,舞台摄影、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物纪实等等,各种类型的照片都有。”在文化馆工作期间,文万立的作品更像是“大杂烩”,里面包罗万象。

30年来,文化馆的工作经验深深烙印在了文万立的作品中。他的镜头下,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平凡的劳动人民。

2004年,文万立到綦江采风,当时一辆陈旧蒸汽机停在铁轨上,一个穿着蓝布衣服的农民正背着背篓在铁轨周围拾煤渣。

“看到这个画面特别激动,我故意转身背对着老人,在老人走近后,立马转身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刻。”画面中,停滞的蒸汽机和一个子铁轨边的老人便定格在了文万立镜头中。那时蒸汽机车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城市工业升级换代正是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这幅取名为《城市边缘的人》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十一届国际影展优秀奖。

《工业记忆》。文万立 摄

在文万立看来,做一个真实的记录者,关注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摄影人的责任,他的作品也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在巫山拍的《再到桔红时》,画面中女儿穿着时尚,父亲穿着很传统,从他们的表情、动作和穿着的对比,展现了两代人的鸿沟。以及他拍摄的《打工仔的中午饭》等作品,皆是把镜头对准了社会生活。

做了几十年间群众文化,文万立早已和群众打成一片。“以前在照相馆时,说话很少,只干事,后来在文化馆必须要跟人打交道。”文万立笑言,现在自己都成话痨了。

“文老师人很有亲和度,跟着他学了很多东西,作品拍得不好时,他会耐心地给你指出来。”在文万立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的印象中,他跟其他摄影人不一样,很多摄影人留长发、蓄胡子、穿着摄影背心,和他们比起来,文万立一副随意的打扮倒是显得“格格不入”。

因为人亲和,文万立的学生、朋友非常多,有些二三十年前的学生,现在都还时常和他有联系。

《魂牵梦绕的地方》。文万立 摄

时代的“记录者”

40多年拍过的照片不下10万张

“今天的影像,就是明天的历史。”在文万立看来,拍摄的每一张照片,不仅是记录当下,更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记忆。从1973年进入摄影领域到现在,文万立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这些变化全都记录在了他的镜头中。从胶片机时代到数码时代,文万立拍过的照片算下来不下10万张。

在20世纪90年代,重庆大批量的旧城开始改造。“我很怕这座城市再也看不到了。”那时文万立背着相机辗转于大街小巷间,记录了很多老重庆的影像。如铁轨上的蒸汽机、重庆的老码头、即将拆迁的废旧工厂、正在建设的三峡大坝等等,文万立很多作品里面的场景如今早已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只能从这些照片中窥见到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四十年,对我们的影响特别大。”文万立翻开以前的照片告诉记者,“你看,以前的老城变成了现在现代化的大城市,脏乱差的农村有了新农村新气象,蒸汽机被高铁代替……”

更让文万立感到欣慰的是,时代的发展,也让摄影变得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多流派,多种表现形式。在数码相机还没出现时,那时文万立主要是做风光摄影,重庆的一些大好河山全都记录在他的镜头之下。为了拍照,文万立几乎走遍了国内大小城市,走到哪都会带上相机。

数码时代到来几乎人人都会照相。“我一个专职摄影做了几十年,如果还是纯粹地按快门,那有什么意思呢?” 2000年后,文万立对摄影有了新的认识。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不管是什么流派,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心灵。”虽然时代在发展,照片里呈现的内容也不同,但是在文万立看来,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不变的。

个人简介:

文万立,重庆民盟摄影协会主席、从事宣传文化工作42年,曾评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直辖前),重庆摄影家协会第2、3、4届副主席,曾有20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入选或获奖,现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摄影教学。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巴渝人文】历时40余年 摄影家文万立用10万张照片记录时代发展

2018-10-24 17:44:02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10月24日17时39分讯(记者 陈星)本周五(26日)下午2点,“劲风一一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将在重庆綦江区古剑山美术馆开幕,摄影家文万立的数十幅作品也将亮相。今(24)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40余年,从壮年到暮年,从胶片机到数码相机,文万立把镜头对准普罗大众,用照片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发展。

《打望》。文万立 摄

半路出家的“幸运儿”

在国营照相馆一待就是十几年

“脸侧一点,头抬一点,下巴收一点,笑起来,自然点……”如果将时间回顾到上世纪70年代,或许还会时常看到文万立在照相馆内熟练地指挥“模特”拍照的场景。每天不断尝试最优质的角度,然后“快准狠”按下快门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1973年,文万立分配到重庆一家国营照相馆。在照相馆一待就是十几年。正是在照相馆工作的这段经历,为文万立今后的摄影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他们看我个子比较高,又有精气神儿,就让我来拍照。”在那个一切由组织安排工作的年代,大部分人很难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俄罗斯之行》。文万立 摄

“能够分配到照相馆工作,可是非常时髦的职业。”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有工作就不错的时代,能够“误打误撞”进入摄影圈,文万立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半路出家做摄影,文万立对此一窍不通,不爱说话的他,每天都是“闷头苦干”。白天上班,晚上学习是常态。

为了提高拍照水平,文万立还经常到马路上去找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给他们免费拍照。解放军战士、医院护士、工厂工人等全都成了他的“练习”对象。白天拍完照,晚上还得加班在暗室里冲洗照片。

“那时精力好,也没觉得有多累。”因为肯学,为人又比较正直,文万立28岁就成了照相馆的负责人之一,管着40几个员工,想起以前,文万立依然充满自豪。

《风吹草低马儿壮》文万立 摄

群众的摄影师

用相机定格普通百姓生活细节

1984年,文万立调到沙坪坝区文化馆工作。

“当时在文化馆主要是做群众文化工作,工作中什么都要拍,舞台摄影、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物纪实等等,各种类型的照片都有。”在文化馆工作期间,文万立的作品更像是“大杂烩”,里面包罗万象。

30年来,文化馆的工作经验深深烙印在了文万立的作品中。他的镜头下,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平凡的劳动人民。

2004年,文万立到綦江采风,当时一辆陈旧蒸汽机停在铁轨上,一个穿着蓝布衣服的农民正背着背篓在铁轨周围拾煤渣。

“看到这个画面特别激动,我故意转身背对着老人,在老人走近后,立马转身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刻。”画面中,停滞的蒸汽机和一个子铁轨边的老人便定格在了文万立镜头中。那时蒸汽机车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城市工业升级换代正是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这幅取名为《城市边缘的人》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十一届国际影展优秀奖。

《工业记忆》。文万立 摄

在文万立看来,做一个真实的记录者,关注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摄影人的责任,他的作品也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在巫山拍的《再到桔红时》,画面中女儿穿着时尚,父亲穿着很传统,从他们的表情、动作和穿着的对比,展现了两代人的鸿沟。以及他拍摄的《打工仔的中午饭》等作品,皆是把镜头对准了社会生活。

做了几十年间群众文化,文万立早已和群众打成一片。“以前在照相馆时,说话很少,只干事,后来在文化馆必须要跟人打交道。”文万立笑言,现在自己都成话痨了。

“文老师人很有亲和度,跟着他学了很多东西,作品拍得不好时,他会耐心地给你指出来。”在文万立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的印象中,他跟其他摄影人不一样,很多摄影人留长发、蓄胡子、穿着摄影背心,和他们比起来,文万立一副随意的打扮倒是显得“格格不入”。

因为人亲和,文万立的学生、朋友非常多,有些二三十年前的学生,现在都还时常和他有联系。

《魂牵梦绕的地方》。文万立 摄

时代的“记录者”

40多年拍过的照片不下10万张

“今天的影像,就是明天的历史。”在文万立看来,拍摄的每一张照片,不仅是记录当下,更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记忆。从1973年进入摄影领域到现在,文万立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这些变化全都记录在了他的镜头中。从胶片机时代到数码时代,文万立拍过的照片算下来不下10万张。

在20世纪90年代,重庆大批量的旧城开始改造。“我很怕这座城市再也看不到了。”那时文万立背着相机辗转于大街小巷间,记录了很多老重庆的影像。如铁轨上的蒸汽机、重庆的老码头、即将拆迁的废旧工厂、正在建设的三峡大坝等等,文万立很多作品里面的场景如今早已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只能从这些照片中窥见到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四十年,对我们的影响特别大。”文万立翻开以前的照片告诉记者,“你看,以前的老城变成了现在现代化的大城市,脏乱差的农村有了新农村新气象,蒸汽机被高铁代替……”

更让文万立感到欣慰的是,时代的发展,也让摄影变得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多流派,多种表现形式。在数码相机还没出现时,那时文万立主要是做风光摄影,重庆的一些大好河山全都记录在他的镜头之下。为了拍照,文万立几乎走遍了国内大小城市,走到哪都会带上相机。

数码时代到来几乎人人都会照相。“我一个专职摄影做了几十年,如果还是纯粹地按快门,那有什么意思呢?” 2000年后,文万立对摄影有了新的认识。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不管是什么流派,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心灵。”虽然时代在发展,照片里呈现的内容也不同,但是在文万立看来,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不变的。

个人简介:

文万立,重庆民盟摄影协会主席、从事宣传文化工作42年,曾评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直辖前),重庆摄影家协会第2、3、4届副主席,曾有20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入选或获奖,现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摄影教学。

[责任编辑: 董霞]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