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马路“追风者” 城市“美容师”
华龙网10月25日16时41分讯(记者 李佳妮)迎着第一缕晨曦出门、披着最后一抹晚霞回家,工薪微薄,鲜有休息,日复一日坚守岗位。他们,正是城市街角那一抹抹亮眼却又容易被忽视的“橙黄色”环卫工人。明(26)日,一年一度的“环卫工人节”即将来临,让我们走近重庆九龙坡区两位一线环卫工人,了解马路“追风者”城市“美容师”的故事。
从棒棒军到环卫工 一副小身板挑起环卫“大担子”
一米五的个子,一百来斤的体重,一副“接地气”的相貌,是人们对段含均的第一映像。现为九龙坡区环卫处清扫保洁巡查员的他,已在环卫战线上工作了整整20年,但这副“小身板”,却挑起了环卫工作的“大担子”。
1998年,刚从老家四川武胜来到重庆的段含均还是石坪桥的一名“棒棒”,靠着一根竹棒,两根青色尼龙绳,一副厚实的肩膀,他每日穿梭在山城的大街小巷。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会在这些走过的道路上扎根20年之久。
放下棒棒,拿起扫帚,刚开始做清扫工作的段含均相当不习惯。每天4点起床,一直重复相同的动作,一天下来,他的手臂比当棒棒时还要酸痛。开始的一个月里,段含均时不时会跟工友们抱怨。“抱怨不能解决问题,每天的清扫不仅是为了改善城市容貌,也是为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努力。”这是段含均后来明白的道理,在他自己成为清扫班班长后,也时常会将这句话告诉身边的环卫工人。
担任班长期间,重庆迎来了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和AAPP两个盛会,全市也掀起了市容环境整治的高潮。段含均每天坚守在一线,除“牛皮癣”、清暴露垃圾、洗大街小巷……每晚回到家里都已过12点,连续一个月,他再次证明了小身板也能挑起大担子。由于工作出色,他于2007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8年他又成为负责3条主干道清扫保洁工作的大班长,这时的他,除了和工友们一起干,还要每天步行近30公里检查责任道路,确保作业质量。
2010年,段含均突然接到大姐从老家打来的电话,80高龄的母亲病倒了。他思考再三,决定留在岗位上,担起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开局之年的重任。他往家里寄了些钱,嘱咐三个姐姐好好照顾母亲,作为唯一的儿子,他把孝心放在了心里,把忠义付诸到了行动,这一决定,也给他留下了终生遗憾!没多久,母亲病危的消息传来,他风急火燎的赶到家,跪在母亲病床前,陪母亲度过了最后2小时……
20年的时光,依然是那副一米五的小身板,但棒棒“老段”已成为了肩担重任的老环卫,由于环卫机制体制改革,他今年5月作为一线骨干,干起了巡查员的工作,虽然职责变了,那颗热衷环卫事业的心,那副敢挑重担的肩仍然坚定、有力。
疏浚工杜建军:城市背后的管道“清道夫”
头戴安全帽,系上保险绳,背上空气呼吸器,带着小铲子、小锄头、小桶等工具,在同事帮助下缓慢进入污水管道,这个人叫杜建军,是这个城市的疏浚工,通常也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城市血脉的清道夫”。他们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背面,在大众看不见的地方,在星罗棋布的下水管道间,每天忍着恶臭与污秽,疏通着城市的“血管”。
由于九龙坡区污水管道线路环境特殊,下水道纵横交错,有时需要人工采用原始作业方式疏浚。而且许多地方都是雨污合流,疏浚工们不但要和老鼠、蚊蝇、蛆虫打交道,还要面对大量的污废水、粪便、有害气体,工作集脏、累、苦、险于一身,非常辛苦。
“工作必须专心认真做,化粪池清掏疏浚工作取决于经验。只有勤做事,勤用脑,才会有办法解决工作难题。”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他成了化粪池清掏疏浚工作的行家能手,精于解决各种化粪池管道堵塞的疏浚问题。经他用疏通长杆探查后,他能准确判定出管道是否垮塌,管道是否错位,管道堵塞的准确位置及产生堵塞的原因,被同事们誉为“钻地神眼”。使用高压水车疏浚下水道,他不用眼看,只听声音,就知道高压水车冲洗管道的效果如何,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油料消耗下将管道疏通。
在工作中,杜建军踏实肯干。2016年8月,中梁山协兴村社区一条200米长的暗沟被餐馆排放的油泥、污渣堵死,污水四溢,臭气熏天。虽然这不属于环卫清掏疏浚班组份内工作,但为了市容整洁,给群众排忧解难,杜建军接上级支援的指示后便带领同志们赶到现场,寻找堵塞原因,义务进行疏浚。在39度的高温下,顶着炎炎烈日,他身体力行,带头苦干了2天,清运粪便、油污、淤泥杂物2吨多,将沟道清疏得干干净净。没等他缓过气来,石坪桥敬老院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校院内3座化粪池严重堵塞,需清理疏通,十万火急。杜建军又奔赴下一个“战场”。光着上身,穿上不透气的防水背带服,他率先跳进齐腰深的粪泥中,在热腾腾的臭气中将池底的淤泥沉渣一桶一桶地装好,再由队友拉上去。为疏通堵得严严实实的管道,他用手将管内的卫生巾、碎砖头、粪便一点一点地抠出来。汗水湿透了全身,脸上和身上的汗珠在炙热的阳光下晶莹发亮,一条条白白的蠕动的蛆顺着手臂慢慢爬上了身体……杜建军仍然若无其事,继续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