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大进镇:一片茶叶托起山村群众致富梦
导航

开州大进镇:一片茶叶托起山村群众致富梦

来源:2018-11-03

华龙网11月3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何仁勇)10月24日上午10点,大进镇红旗村4组生态茶叶基地。

天空中飘着丝丝细雨,秋风萧瑟。笔者来到茶叶基地时,村民李忠顺正在基地里和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忙着施肥、种苗。在他身后,是一大片已经栽种好的茶树苗,摇曳在深秋的秋风冷雨中。

李忠顺本是一名民间乐队的吹鼓手,每年能挣6万多元。大进镇在年华村、红旗村、群和村大力打造“万亩茶园”后,李忠顺主动放弃民间乐队的高收入,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发展茶叶产业。

在大进镇年华村、红旗村、群和村,像李忠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当年,他们为了生计被迫外出谋生;如今,他们毅然回到家乡,用一片茶叶托起脱贫致富的梦想。

大进镇红旗村茶园基地   通讯员 刘康 摄

万事开头难

村民不支持建茶园

2017年,重庆市甄选出14个区县18个深度贫困乡镇,作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由此打响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的决胜之战。大进镇就名列其中。

脱贫攻坚,必须找准突破口,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大进镇的突破口在哪里?

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驻大进镇工作队和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利用大进镇是茶叶产出大镇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并制订了打造“万亩茶园”、茶旅融合的产业发展规划,将包括红旗村在内的7个村划为茶旅融合发展规划区。

然而,万事开头难。不少村民对发展茶叶产业持观望甚至反对的态度。对此,红旗村扶贫“第一书记”王栋深有体会。

王栋是团市委一名工作人员,于2017年9月被派驻红旗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他在进村入户召开院坝会,宣传打造“万亩茶园”规划时,发现不少村民直摇头。村民表示,以前镇党委、政府也搞过李子、大枣等产业,但都没有成功。这次搞茶叶产业,搞不好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考察开眼界

村民看到致富新希望

村民的观望和反对,都在驻镇工作队和镇党委、政府的预料之中。其实,别说村民,就连部分村干部也心有疑虑。

2017年10月,大进镇组织一批村干部到有“贵州茶叶第一县”之称的湄潭县考察。

徜徉在盛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湄江翠片”等品牌茶叶的标准化茶园里,大家被眼前的一幕幕“震撼”了。原来,小小茶叶也能吸引各地游客参与体验。湄潭县“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从湄潭县考察回来后,这批村干部成为茶叶产业的“宣讲员”。

接下来,大进镇陆续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山东、贵州等地考察。李忠顺正是通过考察学习,才决定回家搞茶叶种植。此前,李忠顺种植过李子,在他看来,有花期的李子、桃子、柑橘等,才比较适合农旅融合。通过考察,他发现茶叶照样可以搞茶旅融合。

回家后,李忠顺将自己的2.97亩地全部流转给茶叶基地。不仅如此,他还配合村干部的工作,积极劝说其他村民。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光是红旗村,就有90%的村民加入支持茶叶产业阵营。有了村民的支持,“万亩茶园”的进展顺利多了。到2017年12月,位于“万亩茶园”核心区的红旗村、群和村、年华村已相继启动土地整治,景区道路、旅游观景平台、灌溉系统等配套设施相继开工。巴渠茶叶股份合作社、集农茶叶种植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也正式挂牌成立,村民走上了抱团增收之路。

截至目前,“万亩茶园”已完成2000亩土地整治,400万株茶树苗已经栽种下去。

布局好项目

让贫困群众得实惠

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洒落在千山万壑,为大地抹上一层金黄色。一株株翠绿的茶树为大山披上绿色锦绣,薄雾弥漫,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郑代发骑着一辆摩托车,穿行于“万亩茶园”的机耕道上。郑代发几乎每天都要来巴渠茶园一趟,检查茶树苗栽种和生长情况。看着迎风招展的茶树苗,郑代发一脸喜悦:“我们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很适合茶树生长。这一大片茶树,将会成为我们的‘摇钱树’。”

从栽种茶树苗,到茶园产生效益,大约需要3年时间。在这3年时间里,贫困户能够获得什么收益呢?

郑代发指了指不远处说:“你们可以问一下老田。”郑代发所说的“老田”,就是红旗村4组贫困户田家均。此时,田家均正在巴渠茶园里劳作。

得知笔者来意后,田家均掰起手指给笔者算了收入账。目前,他家有3笔收入:一是他和妻子杨启桃都在茶园干活,获得劳务收入;二是家里的3亩多地,全部折价入股,获得分红;三是利用闲暇时间饲养土鸡、种植蔬菜,获得销售收入。“简单算一下,每年有两三万元收入。”田家均笑着说。

听到这里,郑代发插话说:“再过两年,茶园投产后,村里发展起乡村生态旅游,你家的收入还要大幅度增加。”

“我们老两口一年务工收入有3万多元,等到3年后茶叶投产了,每年还有8000多元分红呢。”贫困户李文恒算起收入账来,笑得合不拢嘴。

巴渠茶叶股份合作社负责人龚厚祥告诉笔者,在用工方面,他们优先考虑村里的贫困户。现在基地每年土地租金支出10万元,务工支出20万元,让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效益农业成长周期较长、见效相对较慢,因此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我们布局了一些‘短平快’和‘小而精’的配套产业项目,让贫困户增加收入。”大进镇党委书记陈必军说。

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大进镇必将因茶而变、因茶而美、因茶而富。放眼望去,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次第展开。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开州大进镇:一片茶叶托起山村群众致富梦

2018-11-03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11月3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何仁勇)10月24日上午10点,大进镇红旗村4组生态茶叶基地。

天空中飘着丝丝细雨,秋风萧瑟。笔者来到茶叶基地时,村民李忠顺正在基地里和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忙着施肥、种苗。在他身后,是一大片已经栽种好的茶树苗,摇曳在深秋的秋风冷雨中。

李忠顺本是一名民间乐队的吹鼓手,每年能挣6万多元。大进镇在年华村、红旗村、群和村大力打造“万亩茶园”后,李忠顺主动放弃民间乐队的高收入,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发展茶叶产业。

在大进镇年华村、红旗村、群和村,像李忠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当年,他们为了生计被迫外出谋生;如今,他们毅然回到家乡,用一片茶叶托起脱贫致富的梦想。

大进镇红旗村茶园基地   通讯员 刘康 摄

万事开头难

村民不支持建茶园

2017年,重庆市甄选出14个区县18个深度贫困乡镇,作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由此打响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的决胜之战。大进镇就名列其中。

脱贫攻坚,必须找准突破口,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大进镇的突破口在哪里?

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驻大进镇工作队和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利用大进镇是茶叶产出大镇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并制订了打造“万亩茶园”、茶旅融合的产业发展规划,将包括红旗村在内的7个村划为茶旅融合发展规划区。

然而,万事开头难。不少村民对发展茶叶产业持观望甚至反对的态度。对此,红旗村扶贫“第一书记”王栋深有体会。

王栋是团市委一名工作人员,于2017年9月被派驻红旗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他在进村入户召开院坝会,宣传打造“万亩茶园”规划时,发现不少村民直摇头。村民表示,以前镇党委、政府也搞过李子、大枣等产业,但都没有成功。这次搞茶叶产业,搞不好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考察开眼界

村民看到致富新希望

村民的观望和反对,都在驻镇工作队和镇党委、政府的预料之中。其实,别说村民,就连部分村干部也心有疑虑。

2017年10月,大进镇组织一批村干部到有“贵州茶叶第一县”之称的湄潭县考察。

徜徉在盛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湄江翠片”等品牌茶叶的标准化茶园里,大家被眼前的一幕幕“震撼”了。原来,小小茶叶也能吸引各地游客参与体验。湄潭县“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从湄潭县考察回来后,这批村干部成为茶叶产业的“宣讲员”。

接下来,大进镇陆续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山东、贵州等地考察。李忠顺正是通过考察学习,才决定回家搞茶叶种植。此前,李忠顺种植过李子,在他看来,有花期的李子、桃子、柑橘等,才比较适合农旅融合。通过考察,他发现茶叶照样可以搞茶旅融合。

回家后,李忠顺将自己的2.97亩地全部流转给茶叶基地。不仅如此,他还配合村干部的工作,积极劝说其他村民。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光是红旗村,就有90%的村民加入支持茶叶产业阵营。有了村民的支持,“万亩茶园”的进展顺利多了。到2017年12月,位于“万亩茶园”核心区的红旗村、群和村、年华村已相继启动土地整治,景区道路、旅游观景平台、灌溉系统等配套设施相继开工。巴渠茶叶股份合作社、集农茶叶种植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也正式挂牌成立,村民走上了抱团增收之路。

截至目前,“万亩茶园”已完成2000亩土地整治,400万株茶树苗已经栽种下去。

布局好项目

让贫困群众得实惠

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洒落在千山万壑,为大地抹上一层金黄色。一株株翠绿的茶树为大山披上绿色锦绣,薄雾弥漫,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郑代发骑着一辆摩托车,穿行于“万亩茶园”的机耕道上。郑代发几乎每天都要来巴渠茶园一趟,检查茶树苗栽种和生长情况。看着迎风招展的茶树苗,郑代发一脸喜悦:“我们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很适合茶树生长。这一大片茶树,将会成为我们的‘摇钱树’。”

从栽种茶树苗,到茶园产生效益,大约需要3年时间。在这3年时间里,贫困户能够获得什么收益呢?

郑代发指了指不远处说:“你们可以问一下老田。”郑代发所说的“老田”,就是红旗村4组贫困户田家均。此时,田家均正在巴渠茶园里劳作。

得知笔者来意后,田家均掰起手指给笔者算了收入账。目前,他家有3笔收入:一是他和妻子杨启桃都在茶园干活,获得劳务收入;二是家里的3亩多地,全部折价入股,获得分红;三是利用闲暇时间饲养土鸡、种植蔬菜,获得销售收入。“简单算一下,每年有两三万元收入。”田家均笑着说。

听到这里,郑代发插话说:“再过两年,茶园投产后,村里发展起乡村生态旅游,你家的收入还要大幅度增加。”

“我们老两口一年务工收入有3万多元,等到3年后茶叶投产了,每年还有8000多元分红呢。”贫困户李文恒算起收入账来,笑得合不拢嘴。

巴渠茶叶股份合作社负责人龚厚祥告诉笔者,在用工方面,他们优先考虑村里的贫困户。现在基地每年土地租金支出10万元,务工支出20万元,让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效益农业成长周期较长、见效相对较慢,因此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我们布局了一些‘短平快’和‘小而精’的配套产业项目,让贫困户增加收入。”大进镇党委书记陈必军说。

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大进镇必将因茶而变、因茶而美、因茶而富。放眼望去,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次第展开。

[责任编辑: 董霞]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