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彬蓉:坚持义务支教长达4年多 成为大凉山上的“候鸟”
核心提示:
11月10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8年“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全国共有20位“最美退役军人”获评,渝北区退役军人谢彬蓉因退役后前往大凉山支教,成为20位“最美退役军人”之一。
华龙网11月20日15时30分讯(记者 李天春 通讯员 兰卓 谢华)“阿嫫,好久回来啊!我们期待你快点回来。”“我也想早点回来,我心里就想着你们。”重庆市渝北区的退役军人谢彬蓉是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的一名支教老师。11月18日,她通过微信与大凉山的孩子们对话。她因为有事耽误暂离学校,这两天把事情忙完,她就要赶回大凉山,那里有她日夜牵挂的30名学生。
回望:大凉山上的“候鸟”
10月9日,大凉山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11月7日,大凉山的第二场雪来了,夹着冰雹。第二天,谢彬蓉在朋友圈里记录了雪景:“昨夜的雪,这般模样,犹如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几公里外邻村的孩子们,都没有因为下雪而耽误上学。住得最远的‘牛儿’来得最早。孩子们,你们最棒,加油”。
“‘阿嫫’,我们想你!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在彝族语里,“阿嫫”是妈妈的意思。大凉山的孩子们以“阿嫫”称呼谢彬蓉,这个冬天不会冷。
谢彬蓉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
2014上年初,谢彬蓉从网上获悉了凉山州美姑县的支教信息。经与家人商议,她决定当一名支教老师。
2014年2月24日,谢彬蓉到达支教的第一所学校——一所民办彝族学校。
最初,谢彬蓉以为自己尽心尽力完成一个学期的志愿服务,达成教师梦就可以安心离开,但一次监考的经历却使她改变了想法。
那个期末,谢彬蓉被抽到乡中心校监考。
“原以为那里的软硬件好于我所支教的学校,孩子们的成绩也一定会更好,但情况并非如此。看到孩子们试卷上的空白、歪歪扭扭的字体和一双双对知识渴望的目光,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谢彬蓉说,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这里的教育固然需要资金和硬件的支持,但最匮乏的还是师资力量。
“我要留下来,让彝家的孩子们吸取知识的营养!”从此,谢彬蓉就像一只“候鸟”,每逢学校开学就离开渝北,“飞”到大凉山。
决心:留下来帮孩子们改变
2015年8月23日,谢彬蓉结束了民办彝族小学的支教服务,前往更加偏远的村支教。
那个村海拔3000多米,夏天多雨,冬天多雪,交通不便。
刚去学校时,进山是村里的吉克古克书记来接的。看着身边的悬崖峭壁,谢彬蓉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曾因害怕坐车,她徒步11个小时下山到镇上买生活物资。
村里的学校是上世纪70年代初建的土坯房,只有一间教室,谢彬蓉的宿舍、办公室兼厨房是另一间土坯房。
当时,学校只有一个六年级,总共10个孩子。
山村里经常停电,有时一停就是几天。
在简陋的房间里,谢彬蓉用知识之光去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和家长,谢彬蓉不耻下问,随时随地跟村里男女老少学彝语。
感动:成为彝家孩子的阿嫫
“村民们希望孩子成为有知识的下一代,孩子们也渴望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谢彬蓉说,她除了教孩子们识字算题外,还会教孩子们如何养成文明礼貌和讲卫生的好习惯,把生活品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经过努力,孩子们的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度。孩子们身上的改变,让村民们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毕业后,孩子们继续读初中,这让谢彬蓉感到很欣慰。
“您下学期还来吗?”每到期末,村支书吉克古克和孩子们都会这样问她。
这个问题谢彬蓉回答了很多次。她总是坚定地说:“来!”
有两件事,让谢彬蓉记忆深刻。
有一次统考,谢彬蓉因为家里有急事,又怕影响孩子们考试,便没打招呼悄悄下山。晚上,她在回家途中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只听到电话里哇哇大哭的声音,是孩子考试完哭闹着找她。
又有一次,谢彬蓉背着一名全身长疮、无法走路的孩子回家。孩子趴在她背上叫了一声“阿嫫”。她先是一愣,然后眼泪就情不自禁流了下来。
这是一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泪水,也是一种幸福的泪水。
有孩子在作文里写道:“谢老师就像阿嫫一样照顾我们,我爱我的谢老师!”
支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支教这些年,让谢彬蓉感到浑身充满力量,因为不是她一个人在“战斗”,她的丈夫和女儿对此给予了积极支持。
谢彬蓉的战友、同学和一些有爱心的朋友,也总是在学校物质困难的第一时间提供支持和帮助。
“我所在的党组织也非常关心我的支教工作,市军转服务部门除了平时电话关心外,每到‘八一’就到我家里慰问,请我参加相关座谈,安排我重回大学接受继续教育,为我更高效、科学支教提供了有力保障。”谢彬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