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基层行】从庙内办学到触手可及的科技前沿 看梁平新金带小学蜕变之路
导航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基层行】从庙内办学到触手可及的科技前沿 看梁平新金带小学蜕变之路

来源:华龙网2018-12-04

华龙网12月4日11时讯(记者 冉桐)1978年到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四十年斗转星移,四十年风云变幻,我们的经济社会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位于重庆市梁平区金带镇的新金带小学,是这场变革里的历经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从1966年建校至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学校变化发展的缩影。

新金带小学全景 梁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走过52个年头 如今新学校里处处都显新意

新金带小学距梁平城区11公里,从1966年建校至今,学校四易其名,四迁其址。从一开始的庙内办学到现在的绿色环保田园建筑学校,历经了极不平凡的52年。

教室的自然采光系统  记者 冉桐 摄

竹制的大门,灰白雅致的庭院式配色,走进新金带小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座精致的园林。学校里面的景色却更加让人值得品味,教室前的几颗李树与校门外的桃树相呼应,传递着“桃李满天下”的美好寓意。“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进入校园的右侧有一处回音壁,学生们可对着圆弧形的墙壁说话并发出回响,新金带小学校长杨红英介绍说,这实则是在向孩子们时刻传递着感恩的理念。

“空中跑道”是新金带小学的特色  记者 冉桐 摄

新金带小学的前身是金带镇完全小学,2008年汶川地震后,学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杨红英说,新金带小学根据灾区的优先重建要求,由原重庆市梁平县政府和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筹资兴建。当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娄永琪教授担任了总设计师,学校在2011年4月5日交付使用。

校园内的人工湿地是天然的污水净化系统  记者 冉桐 摄

如今新金带小学的建筑设施变得“高大上”了,为减少因土方开挖对原生态的破坏,“空中跑道”应运而生。校园内的人工湿地成为天然的污水净化系统,将卫生间的冲厕水、食堂污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循环利用。教室设置自然采光系统,将室外光线引入教室内部,减少了人工照明的使用。

历经四代变迁 学习环境天翻地覆

“比起以前的读书条件,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看到如今新金带小学发展变化的成果,78岁的退休老教师唐廷立心里感概万千。新金带小学始名为金光公社中心小学,1966年在石柱坪老街关庙内开始独立办学,“那时的教室连窗户都没有,教室里是土地板,学生们在泥灰满天的环境里学习起来很是艰苦。”

位于金带镇金桂路130号的金带完小办公楼内老师办公场景  梁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石柱坪上街老学校学生在操场考试 梁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1967年,金光公社中心小学迁至石柱坪街道上场口周家河坝,学校在1976年更名为金带公社中心小学。现任新金带小学的副校长李国东1973年在金光公社小学读书,他回忆道,“第二代的学校已经有了跑道,不过是炭铺的,篮球架也是木头做的。教室的窗户仍旧没玻璃,冬天到了学生们就用报纸挡一挡风,学校没有食堂,中午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饭。”

如今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 记者 冉桐 摄

1994年,金带公社中心小学迁至金带镇金桂路130号(原金带卫生院住院部),更名为金带镇完全小学。此时的学校教室里已经有了玻璃,学校也有了真正的实验室,从原来单一的语文数学课到自然课、科学课,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学习的知识更多更广泛了。

孩子们在实践里发现新奇  记者 冉桐 摄

现任新金带小学的副校长的孙波,从1982年开始在这所学校教书。“以前学生们吃饭是很难的。”孙波感叹,第二代学校里没有食堂,中午学生们就把从家里带来的饭拿到学校的大蒸笼里加热,当时学生们都不愿意把自己的饭放到蒸笼的最底层,因为一加热之后干饭就变成了稀饭。

而在第三代学校里,学生们不用自己带饭了,只需要从家里带米到学校交给炊事员,煮好后会统一发放。“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学校有了专业的食堂,学生们可以坐在食堂里慢慢吃饭。”孙波说,为了保证学生的营养,食堂通常会保证荤素营养搭配,平时还要监督学生吃饭,守着学生把饭吃完。

科技教育为特色 用新理念启蒙学生思想

从低矮阴暗的青石木板房到绿色环保的田园建筑,新金带小学完成的不仅仅是外观和硬件设施的变化。杨红英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坚持“绿色•生命•启迪”理念,以“科技教育”为特色,沧桑砥砺,薪火相传,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新金带小学校长杨红英演示绿色小屋的操作  记者 冉桐 摄

值得一提的是,新金带小学在校园中央保留了3000㎡的蔬菜种植农地,使坡地、梯田、湿地等自然情境得以留存,学生们可以在“绿色”情境中耕种、体验、感悟土地、生命与科技。“我们的学校很环保也很温馨,平时老师还会带我们走出教室认识自然。”新金带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刘孜告诉记者。

六年级的罗力维在社区活动中心上科学课  记者 冉桐 摄

而在新金带小学的社区活动中心里,六年级的罗力维小朋友正在和同学一起上科学课。“这个绿色小屋运用了红外线照射人类的肢体,让肢体代替鼠标操控。”12岁的罗力维小朋友熟练地为记者介绍了绿色小屋的使用。记者了解到,学生们还可以在绿色小屋里体验知识游戏,感受娱乐和学习的乐趣。

新金带小学社区活动中心为孩子们打开新世界大门  记者 冉桐 摄

“新金带,新气象,新面貌,新一代。”近年来,梁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加大教育投入,强健教师队伍,全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梁平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基层行】从庙内办学到触手可及的科技前沿 看梁平新金带小学蜕变之路

2018-12-04 11:33:33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12月4日11时讯(记者 冉桐)1978年到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四十年斗转星移,四十年风云变幻,我们的经济社会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位于重庆市梁平区金带镇的新金带小学,是这场变革里的历经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从1966年建校至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学校变化发展的缩影。

新金带小学全景 梁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走过52个年头 如今新学校里处处都显新意

新金带小学距梁平城区11公里,从1966年建校至今,学校四易其名,四迁其址。从一开始的庙内办学到现在的绿色环保田园建筑学校,历经了极不平凡的52年。

教室的自然采光系统  记者 冉桐 摄

竹制的大门,灰白雅致的庭院式配色,走进新金带小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座精致的园林。学校里面的景色却更加让人值得品味,教室前的几颗李树与校门外的桃树相呼应,传递着“桃李满天下”的美好寓意。“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进入校园的右侧有一处回音壁,学生们可对着圆弧形的墙壁说话并发出回响,新金带小学校长杨红英介绍说,这实则是在向孩子们时刻传递着感恩的理念。

“空中跑道”是新金带小学的特色  记者 冉桐 摄

新金带小学的前身是金带镇完全小学,2008年汶川地震后,学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杨红英说,新金带小学根据灾区的优先重建要求,由原重庆市梁平县政府和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筹资兴建。当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娄永琪教授担任了总设计师,学校在2011年4月5日交付使用。

校园内的人工湿地是天然的污水净化系统  记者 冉桐 摄

如今新金带小学的建筑设施变得“高大上”了,为减少因土方开挖对原生态的破坏,“空中跑道”应运而生。校园内的人工湿地成为天然的污水净化系统,将卫生间的冲厕水、食堂污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循环利用。教室设置自然采光系统,将室外光线引入教室内部,减少了人工照明的使用。

历经四代变迁 学习环境天翻地覆

“比起以前的读书条件,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看到如今新金带小学发展变化的成果,78岁的退休老教师唐廷立心里感概万千。新金带小学始名为金光公社中心小学,1966年在石柱坪老街关庙内开始独立办学,“那时的教室连窗户都没有,教室里是土地板,学生们在泥灰满天的环境里学习起来很是艰苦。”

位于金带镇金桂路130号的金带完小办公楼内老师办公场景  梁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石柱坪上街老学校学生在操场考试 梁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1967年,金光公社中心小学迁至石柱坪街道上场口周家河坝,学校在1976年更名为金带公社中心小学。现任新金带小学的副校长李国东1973年在金光公社小学读书,他回忆道,“第二代的学校已经有了跑道,不过是炭铺的,篮球架也是木头做的。教室的窗户仍旧没玻璃,冬天到了学生们就用报纸挡一挡风,学校没有食堂,中午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饭。”

如今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 记者 冉桐 摄

1994年,金带公社中心小学迁至金带镇金桂路130号(原金带卫生院住院部),更名为金带镇完全小学。此时的学校教室里已经有了玻璃,学校也有了真正的实验室,从原来单一的语文数学课到自然课、科学课,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学习的知识更多更广泛了。

孩子们在实践里发现新奇  记者 冉桐 摄

现任新金带小学的副校长的孙波,从1982年开始在这所学校教书。“以前学生们吃饭是很难的。”孙波感叹,第二代学校里没有食堂,中午学生们就把从家里带来的饭拿到学校的大蒸笼里加热,当时学生们都不愿意把自己的饭放到蒸笼的最底层,因为一加热之后干饭就变成了稀饭。

而在第三代学校里,学生们不用自己带饭了,只需要从家里带米到学校交给炊事员,煮好后会统一发放。“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学校有了专业的食堂,学生们可以坐在食堂里慢慢吃饭。”孙波说,为了保证学生的营养,食堂通常会保证荤素营养搭配,平时还要监督学生吃饭,守着学生把饭吃完。

科技教育为特色 用新理念启蒙学生思想

从低矮阴暗的青石木板房到绿色环保的田园建筑,新金带小学完成的不仅仅是外观和硬件设施的变化。杨红英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坚持“绿色•生命•启迪”理念,以“科技教育”为特色,沧桑砥砺,薪火相传,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新金带小学校长杨红英演示绿色小屋的操作  记者 冉桐 摄

值得一提的是,新金带小学在校园中央保留了3000㎡的蔬菜种植农地,使坡地、梯田、湿地等自然情境得以留存,学生们可以在“绿色”情境中耕种、体验、感悟土地、生命与科技。“我们的学校很环保也很温馨,平时老师还会带我们走出教室认识自然。”新金带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刘孜告诉记者。

六年级的罗力维在社区活动中心上科学课  记者 冉桐 摄

而在新金带小学的社区活动中心里,六年级的罗力维小朋友正在和同学一起上科学课。“这个绿色小屋运用了红外线照射人类的肢体,让肢体代替鼠标操控。”12岁的罗力维小朋友熟练地为记者介绍了绿色小屋的使用。记者了解到,学生们还可以在绿色小屋里体验知识游戏,感受娱乐和学习的乐趣。

新金带小学社区活动中心为孩子们打开新世界大门  记者 冉桐 摄

“新金带,新气象,新面貌,新一代。”近年来,梁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加大教育投入,强健教师队伍,全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梁平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 徐力超]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