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谢利平:绽放在乡村的“铿锵玫瑰”
华龙网12月4日14时讯(记者 陈星)谢利平已经在井站工作十余年了,一声通知,她会从大年三十年夜饭的餐桌旁离开,和班组成员去疏通井站堵塞的下水道;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她会孤身前往检修设备,即便内心充满胆怯;在荒凉的野外,即便野猫跳上床头,她仍能处变不惊,把猫赶下床后又继续睡。
扎根乡村十余年,谢利平练就了男孩子一样的性格,她见证着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然而都市的繁华与热闹,与她都没关系。时代在变迁,乡村依然是她的江湖。
“有油气的地方就有我们”
入夜后,乡村愈发寂静,老鼠啮咬东西的细微窸碎声在简陋的房间内,尤为清晰。室外的寒风把光秃秃的树枝吹得“吱呀”作响,一只干瘦的野猫,突然蹿进房间,跳上床头。
野猫的造访,惊醒了睡梦中的谢利平。工作一天的极度疲惫感,让她气恼又无奈,坐起来,把野猫赶下床,躺下,又继续睡。
对于野猫跳上床头这件事,谢利平其实早已习以为常。
不只是野猫,夏天的飞虫也是井站的常客。入夜后,当照明灯亮起,明亮的灯光照亮气井的同时,也吸引了成群的飞虫,黑压压的一大片。
等到第二天早上,地面上、屋顶上全是死掉的虫子。
“都是用箩筐装,一次能扫一大筐。”经历的这些日子,谢利平记忆犹新。
谢利平习惯把自己工作的地方称为“野外”,她说这个词能形象地诠释石油人的工作环境。
从1999年8月到讲治脱水站正式参加工作以来,谢利平就知道自己注定要过上一种不平凡的日子。
“但不管做什么事情,我都没怕过。”借着骨子里的这股韧劲儿,工作中,谢利平总结出了一套经验,“脸皮厚点,嘴巴甜点。”有故障检维修时,她都会跟着看,跟着学。谢利平有记笔记的习惯,工作到现在,她的笔记本就有十余本。
2000年3月,谢利平从讲治脱水站调到了天东29井。其中,29井中心站里面有一个单井位置非常偏远,位于大足和垫江交界的地方。
“当时站上的人想吃豆腐,买两斤豆腐喊摩托车送上去,豆腐只要几块钱,路费花了几十块。”谢利平告诉记者,当时她去一趟城里,光是坐车单面就花了半天时间,因位置偏远,村子里连农户都没几家。
“石油人有句话叫逐油气而居,哪里有油气井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谢利平说,大到天然气的开采,小到花坛里野草的清除,井站内所有事情都要做,有时还要爬上10米高的吸收塔检查设备,甚至还要赶走突然蹿进屋内的蛇……谢利平笑言,现在俨然就是一个男子的性格。
“做什么事情都没怕过”
在天东29井的十余年时间里,谢利平每天面对的不仅仅是单调乏味的冰冷气井,还要应对种种复杂的险情,精益求精是谢利平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准则。
2010年,班组遭遇大风,井站附近的树枝被吹断,设备上的盖板吹得呼啦作响,大风如尖刀般刮在谢利平的心上,令她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大风把灼烧炉、重沸器的火吹灭了。在这紧急时刻,谢利平亲自去现场点火。
“风太大,点火时,我要用手把柱子抱住,不然感觉自己会被吹走。”正当谢利平点火时,大风吹起了设备上一块盖板,盖板又薄又大,刚好贴着谢利平背后吹过去。
想起当时的情况,谢利平仍然心有余悸。为了保证生产,谢利平仍然坚持和班组成员连夜处理完故障。
就在同一年,中心站干气泄漏,干气里含有硫化铁粉沫,遇空气易自燃,严重会导致火灾和爆炸,需要及时把漏点紧固。
“班组成员全都站在我面前,等着我分工。”谢利平深知这次任务的危险性,再三考虑,最终决定自己去。
然而令她意外的是,成员纷纷站出来,要替她执行任务。
这一刻,谢利平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么多年,和班组成员一起工作、生活,危险时他们没有抛弃我。”
工作中,谢利平获得过赞许,也受到过质疑。
在这个行业里,男女比例差距大,很多人觉得女性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但在谢利平看来,工作不应该有性别之分,只有能力之分,她没有因自己是女孩子就放低要求。
2004年,谢利平参加单位开展的班组长竞争上岗,借助这次机会,谢利平变成了天东29井的“谢班长”,此后,她带领着29井多次获得公司和气矿优秀班组的称号。
接下来几年时间,谢利平更是收获颇丰:2005年,谢利平参加重庆气矿首届脱水技术比赛,第一次参赛就获得第二名;2009年,又获得了集团公司采气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2010年成为了“全国技术能手”;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今年10月,谢利平还成为全国工会代表重庆团的一员,作为石油人代表参加了全国总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近20年的光阴岁月,谢利平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懵懂小姑娘到现在的工会代表,她为自己交上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我和气井好像‘心灵相通’”
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谢利平积累了丰厚的工作经验。有时还在睡觉,听到设备异常的声音,谢利平能立马察觉哪里出了问题。这个特殊的“技能”,她自己都感到意外。
“之前睡觉我是雷都打不醒。”谢利平说,好像现在和设备已经“心灵相通”。
2007年的一天晚上,谢利平正在睡觉,隐约听到室外有轻微的异常声。谢利平马上惊醒,通过判断,直觉告诉她:放空阀出了问题。
她打电话给值班室了解情况,果然放空阀已经起霜。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2011年,当时正在睡觉的她隐约听到有一个很遥远声音传进耳朵。
“出啥子事了!”谢利平立马从床上坐起来,打开窗子,对着外面值班室喊。
听到工作人员的回复,谢利平知道是管线破裂。她穿上衣服到达现场,因管线的天然气压差大、流速快,存在一定危险,即便心里很害怕,谢利平还是硬着头皮关上了阀门。
这种和设备“心灵相通”的事谢利平经历了很多次,她将此归结为“运气好,碰巧猜对了”。其实班组成员都知道,她不只是运气好。
2015年,谢利平迎来了人生中另一个起点,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谢利平技能专家工作室在梁平采输气作业区成立,工作室有15个人,谢利平担任组长。在此期间,她坚持扎根生产现场,带领作业区的技师和技能骨干解决作业区生产现场疑难杂症、开展技改创新和传技带徒等工作,并在专利发明、科研项目、技改成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谢专家”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称号,而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技能人才品牌。
时代在发展,乡村依然是她的江湖。在重庆这个繁华大都市之外,还有数以万计的石油人,像谢利平一样,在油气开发中奔忙了一辈子。他们离开繁华都市,逐油气而居。他们既不属于深山,又不属于城市,他们是一群穿梭在城市与乡村间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