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 渝北从闭塞乡村到全国文明城区
导航

改革开放40周年 渝北从闭塞乡村到全国文明城区

来源:华龙网2018-12-18

华龙网12月18日17时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曹丽华)改革开放40年,记录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下渝北蒸蒸日上的发展,也记录下重庆渝北文化事业从弱到强的拔节式成长,记录下这座城市全民尚文、浓墨渲染的沧桑变迁。

回望渝北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之路,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条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落后到先行的道路。展开波澜壮阔的40年文化改革发展长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渝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品牌培育成效显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一份书写了40年的文化答卷,流畅磅礴。

文化激发“城市活力”,文化让城市发展更有内涵。渝北也从过去的闭塞乡村蝶变为今日的全国文明城区。

文化场所从无到有

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改革开放前,群众文化生活匮乏。家住回兴街道高岩路社区的老渝北人黄宝善回忆,40年前,渝北还是一座农业县城,大多数群众还在为家庭生计奔波,而那时候搬着小板凳到广场看露天电影,逢年过节听川戏成为当时最大的乐趣。“现在,百姓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变化可真是太大了!”黄宝善感叹到。

黄宝善关于过去文化生活的记忆在邱菊的口中得到印证。

“我从2005年开始从事文化工作,这么多年来,渝北文化事业的发展,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阵地从无到有,设施从无到有,渝北市民文化生活从相对单一到丰富多彩……”区文化委文化科科长邱菊回忆,2005年以前,渝北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各镇街基层文化站阵地较少,仅有一两间挂着牌子的简陋办公室,市民们很少到文化站内休闲娱乐。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渝北的文化事业悄然发生着改变。

1987年江北县图书馆破土动工,1990年12月30日,江北县图书馆落成开馆。1994年9月16日,重庆巴渝民俗文化村奠基仪式在两路镇城南开发区举行。1997年6月5日,渝北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2006年农家书室建设启动,新建农家书屋40个。2010年街道文化中心建设启动,建成龙塔街道、回兴街道等4个街道文化中心。启动社区文化室建设,建成25个社会文化室。全区218个村全面建成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2017年6月28日,渝北区新图文两馆开馆,作为渝北一大新文化地标的区图文两馆正式向市民开放。

……

邱菊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有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让丰富文化在城乡间流动,近年来,渝北致力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改善基层文化服务,已基本建立起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具有渝北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生活在这片发展热土上的居民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目前,渝北已建成以区图文两馆为龙头,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为纽带,村农家书屋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城乡文化三级阵地设施网络。全面实现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年接待服务群众120余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

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群众文化生活花繁果硕

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为渝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起了广阔的平台。

一个个精心编排的歌舞节目精彩上演;一场场感人至深的情景剧生动演绎;一次次奇妙的魔术全新展示……如今,在渝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群众在家门口都能“品尝”到既优质又便捷的“文化惠民套餐”。

这是李永清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今年73岁的李永清是一名戏剧演员,曾在文化馆从事戏剧辅导培训工作。在她的记忆里,过去的文化馆场地小、设施差、经费少,对外文化活动开展得也不多。

随着文化阵地的提档升级,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渝北区相继开展,一幕幕文化剪影精彩不断,以“文”化人的氛围越发浓厚。区文化委负责人介绍,为给辖区群众呈现更加丰盛的文化盛宴,近年来,渝北区群众性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相继举办CCTV激情广场大家唱走进渝北、上海世博会渝北展演周等系列重大文化活动;自2008年开始,坚持每年举办群众文化艺术月品牌活动,同时加大城乡文化互动力度,广泛开展以文化“六送”为代表的一系列送文化下乡活动;创办了区文化馆艺术团,指导各镇街分别组建各类业余文艺队伍100多支,每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河锣鼓、华蓥高腔、渝北剪纸、赵氏武术、谭氏面塑、土沱麻饼……曾经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在渝北重新“流行”起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每周六上午10时,巴渝古床博物馆内都会准时上演精彩的渝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民俗表演。

“以前没人知道什么是非遗、什么是传承人,现在区里每周都会组织开展非遗展演,渝北的文化氛围已经出现根本性的变化。”非遗传承人谭先华感慨地说。

此外,渝北区还注重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培育,设立了文艺创作专项资金,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积极创编《两江文艺》《巴渝民俗》等本土文艺期刊杂志,组织编印《巴渝七十二行》《渝北民间文学》等特色文化书籍;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先后

成功举办了“临空都市国际文化季”“草莓音乐节”“星空音乐节”等文艺活动,让市民尽享丰盛的文化大餐。

精心培育文化产业

打造“文化产业聚集高地”

在今年首届文博会上,渝北展厅可谓是赚足了热度。这个162平方米的展厅里,不仅有木匠用的锯子、刨子等工具,以及用这些传统工具制作出的雕花木床等实物,还有金山科技胶囊镜系统、大牛法律机器人和梦启科技3D木作打印等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展示。

通过这些精致古典展品与现代高科技产品的展示,形成了一种既对比鲜明又和谐统一的美感,让人体味到渝北发展文化产业的精心与用心。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此,渝北区抢抓发展机遇,以创新为引擎精心培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成渝北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区文化委负责人说,2017年,全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渝北区积极促进文化产业调整,编制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渝北区打造重庆文化产业聚集高地专案。在工作中,渝北区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着力把渝北打造成为“文化产业聚集高地”。

为了培育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施意见》,从金融服务、用地保障、基金扶持、人才培育等方面构建起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用“真金白银”让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感受到实惠。

截至目前,渝北全区已有文化经营单位5000余家(其中法人单位16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8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两路、龙溪、人和三大核心城区、各开发园区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项目为依托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先后引进了重庆创意公园、重庆新闻传媒中心、重庆有线电视网络基地、重视传媒总部基地等8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达150亿元。

文化开启“心灵之门”

多彩文化点亮群众生活

文化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性格与魅力,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渝北坚持加强和改善文化民生为导向,以文强区、以文化人。随着文化内涵的强力注入,不断地激发着渝北的城市活力。回顾40年风雨历程,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成为渝北的一种必然和自觉。

2009年1月,对于渝北人而言是个重要的时刻。随着渝北区获得“全国文明城区”这块金字招牌,宣告了西部地区没有“全国文明城区”的现实成为历史。当年被重庆人称为“江老幺”的这块土地,如今正成长为一个充满现代化文明气息的新城,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生活在这里60多年了,我目睹了渝北从‘江老幺’到全国文明城区的巨大变化。以前两路的居民都没受到过什么文化熏陶,随着这些年文化基础设施一点点增加,文化内涵一滴滴融入到群众中去,居民们的素质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区文化委退休职工曹世明兴奋地说道。

据介绍,近年来,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推动文化繁荣、构筑精神高地,已成为渝北区打造全国文明城区的重要内涵之一。通过抓好文化品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文明程度提升等关键环节,渝北区正迎来文化春天。朝气蓬勃的文化发展让更多的百姓得到文化滋养,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加码”,营造出直抵内心的幸福感。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改革开放40周年 渝北从闭塞乡村到全国文明城区

2018-12-18 18:50:02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12月18日17时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曹丽华)改革开放40年,记录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下渝北蒸蒸日上的发展,也记录下重庆渝北文化事业从弱到强的拔节式成长,记录下这座城市全民尚文、浓墨渲染的沧桑变迁。

回望渝北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之路,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条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落后到先行的道路。展开波澜壮阔的40年文化改革发展长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渝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品牌培育成效显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一份书写了40年的文化答卷,流畅磅礴。

文化激发“城市活力”,文化让城市发展更有内涵。渝北也从过去的闭塞乡村蝶变为今日的全国文明城区。

文化场所从无到有

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改革开放前,群众文化生活匮乏。家住回兴街道高岩路社区的老渝北人黄宝善回忆,40年前,渝北还是一座农业县城,大多数群众还在为家庭生计奔波,而那时候搬着小板凳到广场看露天电影,逢年过节听川戏成为当时最大的乐趣。“现在,百姓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变化可真是太大了!”黄宝善感叹到。

黄宝善关于过去文化生活的记忆在邱菊的口中得到印证。

“我从2005年开始从事文化工作,这么多年来,渝北文化事业的发展,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阵地从无到有,设施从无到有,渝北市民文化生活从相对单一到丰富多彩……”区文化委文化科科长邱菊回忆,2005年以前,渝北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各镇街基层文化站阵地较少,仅有一两间挂着牌子的简陋办公室,市民们很少到文化站内休闲娱乐。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渝北的文化事业悄然发生着改变。

1987年江北县图书馆破土动工,1990年12月30日,江北县图书馆落成开馆。1994年9月16日,重庆巴渝民俗文化村奠基仪式在两路镇城南开发区举行。1997年6月5日,渝北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2006年农家书室建设启动,新建农家书屋40个。2010年街道文化中心建设启动,建成龙塔街道、回兴街道等4个街道文化中心。启动社区文化室建设,建成25个社会文化室。全区218个村全面建成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2017年6月28日,渝北区新图文两馆开馆,作为渝北一大新文化地标的区图文两馆正式向市民开放。

……

邱菊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有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让丰富文化在城乡间流动,近年来,渝北致力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改善基层文化服务,已基本建立起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具有渝北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生活在这片发展热土上的居民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目前,渝北已建成以区图文两馆为龙头,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为纽带,村农家书屋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城乡文化三级阵地设施网络。全面实现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年接待服务群众120余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

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群众文化生活花繁果硕

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为渝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起了广阔的平台。

一个个精心编排的歌舞节目精彩上演;一场场感人至深的情景剧生动演绎;一次次奇妙的魔术全新展示……如今,在渝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群众在家门口都能“品尝”到既优质又便捷的“文化惠民套餐”。

这是李永清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今年73岁的李永清是一名戏剧演员,曾在文化馆从事戏剧辅导培训工作。在她的记忆里,过去的文化馆场地小、设施差、经费少,对外文化活动开展得也不多。

随着文化阵地的提档升级,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渝北区相继开展,一幕幕文化剪影精彩不断,以“文”化人的氛围越发浓厚。区文化委负责人介绍,为给辖区群众呈现更加丰盛的文化盛宴,近年来,渝北区群众性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相继举办CCTV激情广场大家唱走进渝北、上海世博会渝北展演周等系列重大文化活动;自2008年开始,坚持每年举办群众文化艺术月品牌活动,同时加大城乡文化互动力度,广泛开展以文化“六送”为代表的一系列送文化下乡活动;创办了区文化馆艺术团,指导各镇街分别组建各类业余文艺队伍100多支,每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河锣鼓、华蓥高腔、渝北剪纸、赵氏武术、谭氏面塑、土沱麻饼……曾经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在渝北重新“流行”起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每周六上午10时,巴渝古床博物馆内都会准时上演精彩的渝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民俗表演。

“以前没人知道什么是非遗、什么是传承人,现在区里每周都会组织开展非遗展演,渝北的文化氛围已经出现根本性的变化。”非遗传承人谭先华感慨地说。

此外,渝北区还注重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培育,设立了文艺创作专项资金,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积极创编《两江文艺》《巴渝民俗》等本土文艺期刊杂志,组织编印《巴渝七十二行》《渝北民间文学》等特色文化书籍;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先后

成功举办了“临空都市国际文化季”“草莓音乐节”“星空音乐节”等文艺活动,让市民尽享丰盛的文化大餐。

精心培育文化产业

打造“文化产业聚集高地”

在今年首届文博会上,渝北展厅可谓是赚足了热度。这个162平方米的展厅里,不仅有木匠用的锯子、刨子等工具,以及用这些传统工具制作出的雕花木床等实物,还有金山科技胶囊镜系统、大牛法律机器人和梦启科技3D木作打印等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展示。

通过这些精致古典展品与现代高科技产品的展示,形成了一种既对比鲜明又和谐统一的美感,让人体味到渝北发展文化产业的精心与用心。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此,渝北区抢抓发展机遇,以创新为引擎精心培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成渝北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区文化委负责人说,2017年,全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渝北区积极促进文化产业调整,编制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渝北区打造重庆文化产业聚集高地专案。在工作中,渝北区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着力把渝北打造成为“文化产业聚集高地”。

为了培育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施意见》,从金融服务、用地保障、基金扶持、人才培育等方面构建起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用“真金白银”让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感受到实惠。

截至目前,渝北全区已有文化经营单位5000余家(其中法人单位16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8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两路、龙溪、人和三大核心城区、各开发园区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项目为依托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先后引进了重庆创意公园、重庆新闻传媒中心、重庆有线电视网络基地、重视传媒总部基地等8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达150亿元。

文化开启“心灵之门”

多彩文化点亮群众生活

文化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性格与魅力,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渝北坚持加强和改善文化民生为导向,以文强区、以文化人。随着文化内涵的强力注入,不断地激发着渝北的城市活力。回顾40年风雨历程,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成为渝北的一种必然和自觉。

2009年1月,对于渝北人而言是个重要的时刻。随着渝北区获得“全国文明城区”这块金字招牌,宣告了西部地区没有“全国文明城区”的现实成为历史。当年被重庆人称为“江老幺”的这块土地,如今正成长为一个充满现代化文明气息的新城,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生活在这里60多年了,我目睹了渝北从‘江老幺’到全国文明城区的巨大变化。以前两路的居民都没受到过什么文化熏陶,随着这些年文化基础设施一点点增加,文化内涵一滴滴融入到群众中去,居民们的素质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区文化委退休职工曹世明兴奋地说道。

据介绍,近年来,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推动文化繁荣、构筑精神高地,已成为渝北区打造全国文明城区的重要内涵之一。通过抓好文化品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文明程度提升等关键环节,渝北区正迎来文化春天。朝气蓬勃的文化发展让更多的百姓得到文化滋养,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加码”,营造出直抵内心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 邓胜男]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网络民意桥,有事请吐槽热线:023-63080011
网民:现需要穿过路口步行至映湖十里公交站台才能坐车,希望延长终点站。

空港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经核实,花石公园一期预计2024年10月完工。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