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张升发:从牛贩子到肉牛养殖大户
华龙网12月19日15时14分讯(通讯员 李达元)“近四五年来,我每年出栏肉牛都有三四十头,扣除饲料等成本,纯收入在20万元左右。”近日,在重庆市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二社一个养牛场里,场主张升发边接受笔者采访,边往食槽里添加刚粉碎的牧草,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把草料嚼出一片咔哧声。
张升发的养牛场是按照家庭牧场标准修建的,中间是人行道,两排整齐划一的牛圈分列两边,每个牛圈用木条相隔,前面是食槽。今年,他的养牛场被县上纳入成长型微型企业,他本人也被评为优秀种植养殖大户,在接受表彰那一刻,他心里暗暗表示,今后不但自己要一如既往养好牛,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更要带领身边的村民养牛,大家一起致富。
牛贩子养起肉牛
“我们村海拔1000米左右,这里是丰都肉牛产业的发源地,村里养牛的农户较多,但我一开始并不是养牛,而是做牛贩子,协助谁家买牛卖牛,相当于现在的中介。”张升发说。
那时候丰都还没有发展肉牛产业,农户养牛,主要是用于耕地。牛属于重要的生产工具,跟其他生产工具一样,可以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由于一头牛的价值较高,买方想买到一头体格强健的牛,卖方想把一头牛卖出最高的价钱,但买卖双方往往难达成交易。
“于是他们中的一方就会找到我,让我帮忙砍价或抬价,如果生意做成了,这一方就会给我适当的报酬作为误工补助。”张升发说,做牛贩子不但要有识别牛的本领,要学会“看牛相”、看牙口,正确估计一头牛的体重等,更重要的还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在买卖双方之间游说。
时间一长,张升发发现,做牛贩子这个职业并不实惠,即便一桩生意谈成了,对方也就是“打赏”给自己三五十元而已。如果买方买对了一头牛,回头再转手卖出去,利润却是“打赏”的十几倍甚至更多。后来国家大力提倡退耕还林,加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肉食结构发生变化,市场上对牛肉的需求增加。看准了商机,张升发不再做牛贩子,开始养殖肉牛。
政策扶持干劲足
“万事开头难,由于资金不足,我从几头母牛养起,希望通过‘鸡生蛋,蛋生鸡’的规律逐步扩大规模。”张升发说,因为自己懂养殖技术,饲养到位,牛儿一天天长大。
但随之麻烦也接踵而至,牛儿大了要多吃草,排泄的粪便也多。就在张升发想打退堂鼓时,县委、县政府为鼓励农户养牛,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政策规定,凡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饲养能繁母牛10头以上,年出栏育肥牛20~50头,自主经营、繁养结合,并配备有牛舍、青贮池、发酵棚、沼气池、配种及兽医房、草料棚与饲料加工间的,便可申办庭院牧场。
“看到这个政策后,我重新树立起信心,而且铆足了干劲,一不做二不休,要做就做出个名堂来。”张升发说,于是他四处筹措资金,将以前简陋的牛舍推倒,新建了宽敞整洁的庭院牧场,并申报微型企业合格后,除享受3万元/户微型企业补助外,还享受到了县财政1.5万元/户补助资金。此外,他还享受了最高10万元的贴息贷款。
有了这些资金,张升发一边养牛,一边种植牧草,自给自足,不但解决了牛儿缺少饲料的问题,还因为把牛粪牛尿用于有机肥施到地里,解决了牛场排泄物污染问题,一举两得。就这样,张升发逐渐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肉牛养殖之路。
创新思路增效益
笔者正跟张升发聊得起劲,突然他的手机响了,只听他在电话里说:“你是哪个?哦,是王老板啊,要买10头牛?这段时间行情上涨了哦,晓得嗦,那你来看看我们当面议价。”
等张升发挂掉电话,笔者问:“找你买牛的商贩多不?”张升发回答:“多,因为冬季是肉牛销售旺季,近段时间来,几乎每天都有三四个,但我只接洽老顾客,彼此之间相信得过。”据悉,张升发养的肉牛,采取的是散养与圈养相结合,牛儿在野外经常爬坡上坎,得到了充分的体能锻炼,有效提高了肉质,吃起来香、口感好,也就有市场竞争力。
“近几年来,我饲养的能繁母牛也就30多头,因为不是每头母牛每年都生产牛犊,加上一头牛从出生到养大出栏,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不仅拉开了需求缺口,也制约了经济效益。”张升发说,于是,他便有针对性地从外面购回五六个月大的架子牛(青年牛),然后继续饲养上大半年,这种“快速育肥”方式,不仅缩短了出栏时间,而且获得的利润也比较可观。所以每年他家都能保持有三四十头牛出栏。
“养牛一定要挑选好的品种,不能只看牛的重量,还要看牛的长势和骨架,这样利润才会更大。”张升发说,他把自己的这一经验传授给其他养殖户,希望大家都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