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路找医生到医生进家门 渝北医疗卫生服务显著提升
导航

从跑路找医生到医生进家门 渝北医疗卫生服务显著提升

来源:华龙网2018-12-19

华龙网12月19日15时30分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欧云霄)今(19)日,记者才重庆市渝北区采访了解到,改革开放40年,该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四维彩超、螺旋CT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看病远看病难到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每一次望闻问切,每一张治病良方,每一步攻坚克难,都记录下了渝北医疗事业发展的足迹。

告别赤脚医生的时代

从提升诊疗设备和引进人才破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乡村赤脚医生兴盛的时代,当时基层医院缺医少药,医疗器械短缺,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少得可怜,B超、CT、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更是闻所未闻。”1969年,刘源出生在洛碛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上中学时,他因感冒引起急性肾炎,由于当时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加之病情延误,最终发展为肾病综合症,不得不休学。

“当时赤脚医生的三大‘法宝’就是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刘源说,他因肾病综合症一直输液治疗,印象最深的就是输液器。那时输液用的导管就是几根橡胶管子,用完后拆开冲洗,进行高温消毒后再接着用。

从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发展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甚至更加先进的诊疗设备。改革开放40年来,刘源见证了渝北区医疗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渝北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紧紧围绕影响老百姓健康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建立了新的服务模式和保障体制,从夯实基层医疗服务基础到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康红利不断释放。

201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罗淼通过渝北人才引进计划来到渝北区人民医院。

一次,一位病人问罗淼:“医生,这里可以做尿沉渣分析吗?”罗淼遗憾地回答:“对不起,现在还做不了。”看似平常的对话,却让罗淼心中五味杂陈。他认为,作为区级人民医院,应该带头搭建一个好的诊断平台,让区里的百姓就近做检查。

从那以后,区人民医院开始搭建新的项目平台。如今,区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新建项目平台4个,升级专业工作平台9个,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项目近百项,涵盖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临床生化和临床分子诊断等医学检验亚专业学科,极大地提升了渝北区临床实验室的工作能力。

学科与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渝北区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实施高端“领航人才”、中端“枢纽人才”和基层“守门人才”三大人才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立足渝北,享誉重庆”的优势学科群。同时,加强全科、精神科、产科等紧缺医学专业人才及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专业转岗培训和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开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在强化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同时,渝北区还坚持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出台了《关于申报医学科研项目相关事宜的通知》等制度性文件,引导鼓励优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仅2017年,就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

新修和引进多家大型医院

渝北群众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

谈及家门口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家住木鱼石小区的张阿姨总是特别激动。“8年前我被查出有心脏病后,每年都得到30公里以外的西南医院住院治疗,特别是每次发病后,都得急匆匆地赶往沙坪坝,还生怕路上遇到堵车,担心错过救治时间。现在家门口有了重医附三院,我看病就医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往沙坪坝跑了。”张阿姨告诉记者。

2016年4月1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正式开诊。据该院负责人曾艳介绍,医院的医生主要来自于重庆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三甲医院,其中包括不少知名专家,护理人员均为本科学历,都有丰富的医护经验。“我们充分依托重庆医科大学的医护力量和管理能力,努力为渝北人民提供高标准、高水平的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服务。”曾燕表示。

近年来,渝北区先后引进了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大型医院,方便群众就医。与此同时,位于空港新城的F46-2/01号地块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未来,这里将建成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住院床位达800张的渝北区人民医院新院。另外,位于空港工业园区的区中医院新院项目也将按照三甲医院标准修建,该项目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后,将有效缓解区中医院业务用房高度紧张的问题,对该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起到硬件支撑作用。

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渝北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渝北区大手笔推动区医院和区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着力满足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发展,再说起“没有健康,哪有小康”这句话,渝北人更有了底气。

搭建远程医疗平台

为每一个家庭配备专业的“家庭医生”

以前,提到家庭医生,总会给人“高大上”的感觉,但在今天的渝北,家庭医生已慢慢走进千家万户。

去年7月初,家住宝圣湖街道果塘湖社区的居民邱小琴带着不满一岁的女儿到社区医院打预防针,医生递给她一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合同。邱小琴仔细了解了相关情况后,便签了合同。“我觉得这个政策多好的,签了合同以后,我和社区医院的医生就达成了对口服务协定,以后有医疗服务方面的需求,可以直接打电话咨询,从医生那里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邱小琴说。

在强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同时,渝北还积极搭建远程医疗平台。

患有心脏病的邓先生去年经北京301医院治疗效果显著,但后续每个月都需要复查,他在重庆、北京之间来回跑了不下十次。如今,这位患者在位于区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即可完成月度复查,通过视频与301医院医生交流恢复情况,再由医生指导用药。

邓先生的就医变化,得益于渝北区的“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2016年3月,渝北区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于正式投入运行,这也标志着渝北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网络。据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远程会诊中心是以渝北区人民医院为中心,上接北京解放军301医院,下连镇街医疗机构的区域远程医学中心,初步建立区域卫生计生数据“云中心”,实现基层医疗卫生HIS、电子病历与公共卫生服务等系统的有机整合。

“渝北区人民医院和各镇街医疗机构是一个‘双向通道’,比如部分区人民医院的患者术后需要住院,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沟通后,转至离患者家庭最近的镇街医疗机构。”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渝北区人民医院的患者遇到罕见病、疑难病,可通过该远程会诊系统和北京解放军301医院建立有效沟通,并根据专家会诊给出的方案进行下一步治疗。”

此外,渝北区还相继开展了无创产前免费检查等多项免费医疗检查,不断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探索市-区-镇街三级医联体模式,区人民医院与重医附一院签订协议,融入重医集团;区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院及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与市级医院建立综合性、专科医联体;区精神卫生中心在茨竹、古路打造精神病病区,构建医、人、财“三通”紧密型医联体,通过多项便民惠民举措,着力为百姓织就“健康网”。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从跑路找医生到医生进家门 渝北医疗卫生服务显著提升

2018-12-19 15:38:39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12月19日15时30分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欧云霄)今(19)日,记者才重庆市渝北区采访了解到,改革开放40年,该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四维彩超、螺旋CT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看病远看病难到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每一次望闻问切,每一张治病良方,每一步攻坚克难,都记录下了渝北医疗事业发展的足迹。

告别赤脚医生的时代

从提升诊疗设备和引进人才破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乡村赤脚医生兴盛的时代,当时基层医院缺医少药,医疗器械短缺,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少得可怜,B超、CT、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更是闻所未闻。”1969年,刘源出生在洛碛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上中学时,他因感冒引起急性肾炎,由于当时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加之病情延误,最终发展为肾病综合症,不得不休学。

“当时赤脚医生的三大‘法宝’就是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刘源说,他因肾病综合症一直输液治疗,印象最深的就是输液器。那时输液用的导管就是几根橡胶管子,用完后拆开冲洗,进行高温消毒后再接着用。

从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发展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甚至更加先进的诊疗设备。改革开放40年来,刘源见证了渝北区医疗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渝北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紧紧围绕影响老百姓健康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建立了新的服务模式和保障体制,从夯实基层医疗服务基础到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康红利不断释放。

201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罗淼通过渝北人才引进计划来到渝北区人民医院。

一次,一位病人问罗淼:“医生,这里可以做尿沉渣分析吗?”罗淼遗憾地回答:“对不起,现在还做不了。”看似平常的对话,却让罗淼心中五味杂陈。他认为,作为区级人民医院,应该带头搭建一个好的诊断平台,让区里的百姓就近做检查。

从那以后,区人民医院开始搭建新的项目平台。如今,区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新建项目平台4个,升级专业工作平台9个,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项目近百项,涵盖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临床生化和临床分子诊断等医学检验亚专业学科,极大地提升了渝北区临床实验室的工作能力。

学科与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渝北区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实施高端“领航人才”、中端“枢纽人才”和基层“守门人才”三大人才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立足渝北,享誉重庆”的优势学科群。同时,加强全科、精神科、产科等紧缺医学专业人才及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专业转岗培训和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开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在强化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同时,渝北区还坚持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出台了《关于申报医学科研项目相关事宜的通知》等制度性文件,引导鼓励优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仅2017年,就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

新修和引进多家大型医院

渝北群众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

谈及家门口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家住木鱼石小区的张阿姨总是特别激动。“8年前我被查出有心脏病后,每年都得到30公里以外的西南医院住院治疗,特别是每次发病后,都得急匆匆地赶往沙坪坝,还生怕路上遇到堵车,担心错过救治时间。现在家门口有了重医附三院,我看病就医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往沙坪坝跑了。”张阿姨告诉记者。

2016年4月1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正式开诊。据该院负责人曾艳介绍,医院的医生主要来自于重庆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三甲医院,其中包括不少知名专家,护理人员均为本科学历,都有丰富的医护经验。“我们充分依托重庆医科大学的医护力量和管理能力,努力为渝北人民提供高标准、高水平的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服务。”曾燕表示。

近年来,渝北区先后引进了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大型医院,方便群众就医。与此同时,位于空港新城的F46-2/01号地块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未来,这里将建成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住院床位达800张的渝北区人民医院新院。另外,位于空港工业园区的区中医院新院项目也将按照三甲医院标准修建,该项目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后,将有效缓解区中医院业务用房高度紧张的问题,对该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起到硬件支撑作用。

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渝北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渝北区大手笔推动区医院和区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着力满足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发展,再说起“没有健康,哪有小康”这句话,渝北人更有了底气。

搭建远程医疗平台

为每一个家庭配备专业的“家庭医生”

以前,提到家庭医生,总会给人“高大上”的感觉,但在今天的渝北,家庭医生已慢慢走进千家万户。

去年7月初,家住宝圣湖街道果塘湖社区的居民邱小琴带着不满一岁的女儿到社区医院打预防针,医生递给她一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合同。邱小琴仔细了解了相关情况后,便签了合同。“我觉得这个政策多好的,签了合同以后,我和社区医院的医生就达成了对口服务协定,以后有医疗服务方面的需求,可以直接打电话咨询,从医生那里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邱小琴说。

在强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同时,渝北还积极搭建远程医疗平台。

患有心脏病的邓先生去年经北京301医院治疗效果显著,但后续每个月都需要复查,他在重庆、北京之间来回跑了不下十次。如今,这位患者在位于区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即可完成月度复查,通过视频与301医院医生交流恢复情况,再由医生指导用药。

邓先生的就医变化,得益于渝北区的“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2016年3月,渝北区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于正式投入运行,这也标志着渝北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网络。据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远程会诊中心是以渝北区人民医院为中心,上接北京解放军301医院,下连镇街医疗机构的区域远程医学中心,初步建立区域卫生计生数据“云中心”,实现基层医疗卫生HIS、电子病历与公共卫生服务等系统的有机整合。

“渝北区人民医院和各镇街医疗机构是一个‘双向通道’,比如部分区人民医院的患者术后需要住院,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沟通后,转至离患者家庭最近的镇街医疗机构。”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渝北区人民医院的患者遇到罕见病、疑难病,可通过该远程会诊系统和北京解放军301医院建立有效沟通,并根据专家会诊给出的方案进行下一步治疗。”

此外,渝北区还相继开展了无创产前免费检查等多项免费医疗检查,不断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探索市-区-镇街三级医联体模式,区人民医院与重医附一院签订协议,融入重医集团;区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院及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与市级医院建立综合性、专科医联体;区精神卫生中心在茨竹、古路打造精神病病区,构建医、人、财“三通”紧密型医联体,通过多项便民惠民举措,着力为百姓织就“健康网”。

[责任编辑: 石月]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