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驻村“破冰” 城口沿河乡村民生活变得有温度
导航

社工驻村“破冰” 城口沿河乡村民生活变得有温度

来源:华龙网2018-12-19

华龙网12月19日20时33分讯(记者 陈星 冉桐)“下午跟何姐聊天,收获了一枚特别爽快的大姐,果然跟不同的人沟通,心里才踏实,新的开始,新的挑战。”今年9月11日,傅艳吉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这天是她作为驻村社工首次到沿河乡的日子。

沿河乡位于重庆城口县城西部,藏在大山中。乡上的村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平时基本没参加过什么娱乐活动,他们从没想过,在驻村社工的带动下,如今却登上了舞台成为主角。

村民们自己编的竹编。记者 冉桐 摄

社工出动 开启“破冰”之旅

何希田打小起就生活在沿河乡,在她的印象里,乡里的年轻人走出去了一批又一批,现在留在乡上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今年41岁的她算得上是村里的“年轻人”。

乡上生活单调,天一黑路上基本就没人。几年前,何希田开始绣十字绣打发时间,因长期低头,经常脊椎痛,后来她又组织了几名村民,开始跳坝坝舞。

“村民不愿跳,只在旁边看。”何希田说,当时乡上有一些思想保守的老人看到她跳舞,还会投来异样的眼光。

今年9月,傅艳吉作为乡建院派下来的驻村社工,首次来到沿河乡。通过宣传动员、骨干挖掘、开展活动、能力建设等方式,在沿河乡成立了脱贫互助小组、建立公益积分制度,协助政府开展村民技能培训。

图书室。记者 冉桐 摄

“刚开始他们处于观望状态,不愿加入。”为了打破“僵局”,傅艳吉和社工们带头参与,跟着小孩一起玩;与阿姨们一起跳舞;亲自带领老人跳保健操……

没过多久,三点半课堂、百人腰鼓队、老年合唱团等相继建立起来。现在,以竹文化为特色的沿河乡文化服务中心也打造完成,有文竹图书室、四季竹活动室、竹乡里展览室。

傅艳吉说,每周一至周五,学生放学后都会来中心写作业,有哥哥带着妹妹的,有几个朋友一起来的,写完作业,孩子们还可以看书、画画、做游戏。

小朋友们在一起做游戏。记者 冉桐 摄

全员参与 村民生活有温度

11月26日上午,沿河乡文化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正在开演。

一名盲人老婆婆与合唱团唱起了《东方红》;几岁的小孩儿和七十几岁的老爷爷同台打起了腰鼓;十几名贫困户拿着自己编的竹编在舞台走秀……

台上,这些表演者全是沿河乡村民,成员年龄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不到十岁的孩童,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人生中第一次登上舞台。

这场演出,有来自北京的新工人艺术团带来的原创节目,也有城口本地的艺术团带来的特色节目,但大部分节目都是由沿河乡村民自导自演。

小朋友在活动室画画。记者 冉桐 摄

这场 “巾帼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 唱响大地民谣 振兴乡村文化”的文艺演出活动让傅艳吉切实感受到了村民前所未有的热情。

“当时买了40几个腰鼓,觉得怎么也够了。”令傅艳吉没想到的是,通过广泛招募,三四天时间就有50多人报名,看着报名人数陆续增加,最后又买了几十个腰鼓,组成了百人腰鼓队。

这场演出,腰鼓作为开场节目,声势浩大,鼓声震天,激昂有力的鼓声将活动现场的气氛瞬间点燃。

“大家看起来越来越像一家人了。”傅艳吉说,社区文化营造不仅增加了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把大家凝结在一起。

小朋友在一起做手工。记者 冉桐 摄

现在沿河乡村民正在筹备今年的春晚,目前已筹集到坝坝舞、钱棍、腰鼓、合唱、快板等20余个节目。“节目多多益善,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春晚表演不完,元宵可以继续表演。”在傅艳吉看来,村民之间的亲密关系,正在通过文化的形式建立起来。

12月12日晚,轻快的音乐在沿河乡文化广场上再次响起,何希田正带着她的成员一起排练春晚的舞蹈。何希田感慨地告诉记者,“虽然住在一个村,但很多人连名字都不知道,参加活动认识了很多朋友,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有共同的爱好。”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社工驻村“破冰” 城口沿河乡村民生活变得有温度

2018-12-19 20:38:41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12月19日20时33分讯(记者 陈星 冉桐)“下午跟何姐聊天,收获了一枚特别爽快的大姐,果然跟不同的人沟通,心里才踏实,新的开始,新的挑战。”今年9月11日,傅艳吉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这天是她作为驻村社工首次到沿河乡的日子。

沿河乡位于重庆城口县城西部,藏在大山中。乡上的村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平时基本没参加过什么娱乐活动,他们从没想过,在驻村社工的带动下,如今却登上了舞台成为主角。

村民们自己编的竹编。记者 冉桐 摄

社工出动 开启“破冰”之旅

何希田打小起就生活在沿河乡,在她的印象里,乡里的年轻人走出去了一批又一批,现在留在乡上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今年41岁的她算得上是村里的“年轻人”。

乡上生活单调,天一黑路上基本就没人。几年前,何希田开始绣十字绣打发时间,因长期低头,经常脊椎痛,后来她又组织了几名村民,开始跳坝坝舞。

“村民不愿跳,只在旁边看。”何希田说,当时乡上有一些思想保守的老人看到她跳舞,还会投来异样的眼光。

今年9月,傅艳吉作为乡建院派下来的驻村社工,首次来到沿河乡。通过宣传动员、骨干挖掘、开展活动、能力建设等方式,在沿河乡成立了脱贫互助小组、建立公益积分制度,协助政府开展村民技能培训。

图书室。记者 冉桐 摄

“刚开始他们处于观望状态,不愿加入。”为了打破“僵局”,傅艳吉和社工们带头参与,跟着小孩一起玩;与阿姨们一起跳舞;亲自带领老人跳保健操……

没过多久,三点半课堂、百人腰鼓队、老年合唱团等相继建立起来。现在,以竹文化为特色的沿河乡文化服务中心也打造完成,有文竹图书室、四季竹活动室、竹乡里展览室。

傅艳吉说,每周一至周五,学生放学后都会来中心写作业,有哥哥带着妹妹的,有几个朋友一起来的,写完作业,孩子们还可以看书、画画、做游戏。

小朋友们在一起做游戏。记者 冉桐 摄

全员参与 村民生活有温度

11月26日上午,沿河乡文化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正在开演。

一名盲人老婆婆与合唱团唱起了《东方红》;几岁的小孩儿和七十几岁的老爷爷同台打起了腰鼓;十几名贫困户拿着自己编的竹编在舞台走秀……

台上,这些表演者全是沿河乡村民,成员年龄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不到十岁的孩童,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人生中第一次登上舞台。

这场演出,有来自北京的新工人艺术团带来的原创节目,也有城口本地的艺术团带来的特色节目,但大部分节目都是由沿河乡村民自导自演。

小朋友在活动室画画。记者 冉桐 摄

这场 “巾帼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 唱响大地民谣 振兴乡村文化”的文艺演出活动让傅艳吉切实感受到了村民前所未有的热情。

“当时买了40几个腰鼓,觉得怎么也够了。”令傅艳吉没想到的是,通过广泛招募,三四天时间就有50多人报名,看着报名人数陆续增加,最后又买了几十个腰鼓,组成了百人腰鼓队。

这场演出,腰鼓作为开场节目,声势浩大,鼓声震天,激昂有力的鼓声将活动现场的气氛瞬间点燃。

“大家看起来越来越像一家人了。”傅艳吉说,社区文化营造不仅增加了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把大家凝结在一起。

小朋友在一起做手工。记者 冉桐 摄

现在沿河乡村民正在筹备今年的春晚,目前已筹集到坝坝舞、钱棍、腰鼓、合唱、快板等20余个节目。“节目多多益善,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春晚表演不完,元宵可以继续表演。”在傅艳吉看来,村民之间的亲密关系,正在通过文化的形式建立起来。

12月12日晚,轻快的音乐在沿河乡文化广场上再次响起,何希田正带着她的成员一起排练春晚的舞蹈。何希田感慨地告诉记者,“虽然住在一个村,但很多人连名字都不知道,参加活动认识了很多朋友,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有共同的爱好。”

[责任编辑: 董霞]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