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透过这些扶贫面孔 看城口沿河乡脱贫攻坚之变
导航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透过这些扶贫面孔 看城口沿河乡脱贫攻坚之变

来源:华龙网2019-01-07

华龙网1月7日9时55分讯(记者 陈星 冉桐)城口沿河乡作为重庆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在沿河乡政府和扶贫干部们的帮扶带动下,2018年,沿河乡扶贫取得了众多成效:478户贫困户2002人脱贫;88个脱贫攻坚规划项目开工建设84个;94户贫困户易地搬迁341人搬进新房……

这些抽象的数据之下,藏着的是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路上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就像涓涓细流汇成河,集成了沿河乡脱贫攻坚精神的磅礴力量。

如果要说精准扶贫是什么?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一堆堆繁杂的资料,又或者是一条条走了无数遍的路,以及一个个无眠的夜。

他们原本有着各自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却因为扶贫有了关联。

“百姓有知情权,群众才能了解享受政策。”

受访对象:迎红村第一书记陈鑫

陈鑫深入贫困户家里了解情况。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去年9月5日,一辆从重庆主城过来的考斯特驶入了城口。车上,载着正是即将到沿河乡的6名扶贫干部,陈鑫便是其中一名。

从车窗望出去,陈鑫下意识地想到这样的词:荒凉、闭塞。

狭窄的公路两旁,大山高高耸立,几乎呈笔直状,只有沿着河谷的地方,才稍微有一块平坦的地方。

“只是离家远离了点而已。”陈鑫坦言,之前因为工作,来过几次城口,心里有点底。但是扶贫工作到底怎样开展?坐在车上,陈鑫心里五味杂陈。

在外人眼里,陈鑫非常开朗,只要听到“哈哈哈……”这样的笑声,毫无疑问,多半就是他了。因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即便在沿河乡这样条件艰苦的地方,他依然能找到乐趣。

陈鑫(右二)入户走访贫困户。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但是脱贫攻坚道阻且长,刚到迎红村,陈鑫就面临一大难题:村里两个干部因为作风问题被处分,一个干部因待遇低离职,村里只剩一个村长和两个专干。

“健全组织成了当务之急。”面对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领导班子,陈鑫向乡上通报情况后,沿河乡政府为其配齐了人员。

班子齐了,如何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陈鑫想了一个法子:建微信群

迎红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少而贫瘠,村里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平时有政策需要宣传,在家的人可以入户走访,外出打工的人对信息则全然不知。

“现在有什么政策、通知,我们会直接发在群里。”陈鑫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指给记者看,“现在群里有四百多人,我们村是首个在沿河乡建微信服务群的村,随后沿河乡其他村也相继建起微信群。”

陈鑫告诉记者,建立微信群是减少老百姓对干部误解的一个渠道,及时给群众反馈信息,让老百姓有知情权,他们才能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群众内生动力。”

受访对象: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杨勋平

杨勋平(右二)2017年主动到沿河参与扶贫工作 。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马上年底,公路一定得通啊!”刚拿起筷子准备吃饭,杨勋平就接到了县交委李主任的电话,紧皱着眉头对电话那头叮嘱道。

自从担任沿河乡扶贫队副队长兼联络员以来,沿双公路的进展就如石头一样悬在杨勋平心上。

“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村生活的不易。”杨勋平告诉记者,2017年他主动请缨来沿河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杨勋平有两张“面孔”。工作中,他是严格、认真的“拼命三郎”。生活中,又表现出少有的柔情和慈爱。

真正深入扶贫一线,才知道扶贫工作的不容易。每次走访贫困户,杨勋平都要徒步走两三个小时,夏天经常是满头大汗。

到现在他都还记得2017年11月第一次到红岩村走访贫困户时的场景:家里只有两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一个刚满两岁的小妹妹和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哥哥,两个小孩的衣服、脸都很脏,特别是妹妹,头发因长期没洗,已结成块状。

戴上新帽子的小女孩。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看到这样的场景,杨勋平眼眶不由得湿润。孩子的个人卫生问题,杨勋平一直牵挂在心,曾多次叮嘱大人给小孩洗澡,然而多次走访后,杨勋平发现这种情况并没改善。

无奈之下,杨勋平把小妹妹接到乡里,让食堂阿姨为她洗了澡。

“洗完换身干净衣服,再戴上给她买的帽子、围巾,跟城里小孩没啥区别。”杨勋平告诉记者,这件事过后,小孩家长觉得不好意思,开始重视孩子的个人卫生,现在小孩比之前干净多了。

和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就这样热络起来,现在只要去走访,杨勋平还没到门口,贫困户家的弟弟妹妹老远就冲着他喊:“杨爷爷,杨爷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杨勋平看来,帮扶贫困户,扶志是最重要的。

前几天,文峰村的贫困户刘文兵给他打电话,说想要养猪,但买不到小猪仔,通过协调将事情解决后,杨勋平又买了两个中蜂桶,给刘文兵送去,顺便教他养殖技巧。

“两个蜂桶只要200块,可以给他带来一年至少2000块钱的效益,如果给200块钱他什么都干不了。”杨勋平说,扶贫干部更多的是起帮带作用,把老百姓的内生动力带动起来,这种帮扶比较切合实际。

“能够在家乡扶贫,是一种缘分。”

采访对象: 扶贫工作队队员袁野

袁野下乡路上。 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迎红村位于沿河乡南部,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全村共6个社,360户农户,户籍人口1330人……”

翻开袁野的扶贫日记本,首页详细记录着迎红村的基本情况,再往后翻,厚厚一叠全是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介绍。

在同事庞启渊的眼里,袁野虽然胖,但下乡却很厉害,做了很多实事,在迎红村可以当大半个家。

“能够在家乡扶贫,是一种缘分。”2015年8月,袁野主动向城口县交委申请到家乡沿河开展帮扶工作。到村报到后,袁野积极投入工作,一开始,贫困户对袁野和驻村工作组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只有干出实事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袁野说,到迎红村没多久,他就徒步一个多小时来到迎红村三社,在幸家大院召开社员会。

“我们村的公路不通畅,既影响村民出行,又不利于农产品卖出去。”社长幸大周打开了话匣子。

紧接着村民雷阳发拉着袁野说:“我家还在辛家大院后面一公里,养了五十多只羊,路不通运不出去,上门来收购山羊的价格压得低,变不了钱。”

群众对修路的渴望深深触动着袁野的心。收集了解基本情况后,袁野及时向城口县交委和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汇报了迎红村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县交委、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深入实地进行调研,最终确定了迎红村至文峰村连村公路的修建方案。

袁野(左一)走访贫困户 。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感谢你们,路都修到我家门口了!”公路修好,有村民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表示感谢。看着群众幸福的笑,袁野倍感欣慰。

担任扶贫干部以来,无论是村民家里的苞谷被邻居家的羊吃了,还是修路、移民搬迁的矛盾,大小琐碎的事情袁野都要处理。

“为了方便工作,乡里和村里的办公室都有床,两个地方轮流睡,村里还有伙食团,工作完就自己弄饭。”袁野说,值得高兴的是,在扶贫干部们的带动下,去年年初迎红村识别出67户贫困户,到2018年年底已有56户脱贫。

记者手记

“叮……”下午5点半,学校下课般的铃声在沿河乡政府大楼准时响起,紧接着一阵叮叮咚咚的声音从楼道传出,黑乎乎的人群匆忙涌进食堂。

“沿双公路进展到哪了?”“今晚的党委会大家别忘了”“明天上午要去走访贫困户”……饭桌上,扶贫干部们边吃饭边讨论工作,不到二十分钟,饭菜一扫而光,大家又各自回到了岗位上。

直到晚上十点,记者看到,政府大楼仍然灯火通明,会议室里,扶贫干部们关于沿河乡的工作事宜正讨论得如火如荼。

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沿河乡相继在道路扶贫、产业扶贫、精神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效离不开扶贫干部们的辛勤付出。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沿河乡汇聚了一大批扶贫干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因为扶贫走在了一起。

无论是在山高坡陡的大山发展空间产业,还是在大山里修隧道、悬崖上“抠”路……哪里有难啃的“硬骨头”,他们就在哪里。他们的足迹遍布沿河乡最艰苦的地方,常年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阴霾。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沿河乡人想要走出大山的殷殷期盼,以及扶贫干部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毅力。

2018年已然过去,这一年,沿河乡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答卷,站在2019年的起点,这群可爱的人依然奔跑在扶贫攻坚的一线。

最后,借用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的一句话,“不管风里、雨里、雪里,我们都在沿河等着你。”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透过这些扶贫面孔 看城口沿河乡脱贫攻坚之变

2019-01-07 09:57:54 来源:

华龙网1月7日9时55分讯(记者 陈星 冉桐)城口沿河乡作为重庆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在沿河乡政府和扶贫干部们的帮扶带动下,2018年,沿河乡扶贫取得了众多成效:478户贫困户2002人脱贫;88个脱贫攻坚规划项目开工建设84个;94户贫困户易地搬迁341人搬进新房……

这些抽象的数据之下,藏着的是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路上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就像涓涓细流汇成河,集成了沿河乡脱贫攻坚精神的磅礴力量。

如果要说精准扶贫是什么?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一堆堆繁杂的资料,又或者是一条条走了无数遍的路,以及一个个无眠的夜。

他们原本有着各自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却因为扶贫有了关联。

“百姓有知情权,群众才能了解享受政策。”

受访对象:迎红村第一书记陈鑫

陈鑫深入贫困户家里了解情况。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去年9月5日,一辆从重庆主城过来的考斯特驶入了城口。车上,载着正是即将到沿河乡的6名扶贫干部,陈鑫便是其中一名。

从车窗望出去,陈鑫下意识地想到这样的词:荒凉、闭塞。

狭窄的公路两旁,大山高高耸立,几乎呈笔直状,只有沿着河谷的地方,才稍微有一块平坦的地方。

“只是离家远离了点而已。”陈鑫坦言,之前因为工作,来过几次城口,心里有点底。但是扶贫工作到底怎样开展?坐在车上,陈鑫心里五味杂陈。

在外人眼里,陈鑫非常开朗,只要听到“哈哈哈……”这样的笑声,毫无疑问,多半就是他了。因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即便在沿河乡这样条件艰苦的地方,他依然能找到乐趣。

陈鑫(右二)入户走访贫困户。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但是脱贫攻坚道阻且长,刚到迎红村,陈鑫就面临一大难题:村里两个干部因为作风问题被处分,一个干部因待遇低离职,村里只剩一个村长和两个专干。

“健全组织成了当务之急。”面对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领导班子,陈鑫向乡上通报情况后,沿河乡政府为其配齐了人员。

班子齐了,如何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陈鑫想了一个法子:建微信群

迎红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少而贫瘠,村里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平时有政策需要宣传,在家的人可以入户走访,外出打工的人对信息则全然不知。

“现在有什么政策、通知,我们会直接发在群里。”陈鑫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指给记者看,“现在群里有四百多人,我们村是首个在沿河乡建微信服务群的村,随后沿河乡其他村也相继建起微信群。”

陈鑫告诉记者,建立微信群是减少老百姓对干部误解的一个渠道,及时给群众反馈信息,让老百姓有知情权,他们才能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群众内生动力。”

受访对象: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杨勋平

杨勋平(右二)2017年主动到沿河参与扶贫工作 。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马上年底,公路一定得通啊!”刚拿起筷子准备吃饭,杨勋平就接到了县交委李主任的电话,紧皱着眉头对电话那头叮嘱道。

自从担任沿河乡扶贫队副队长兼联络员以来,沿双公路的进展就如石头一样悬在杨勋平心上。

“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村生活的不易。”杨勋平告诉记者,2017年他主动请缨来沿河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杨勋平有两张“面孔”。工作中,他是严格、认真的“拼命三郎”。生活中,又表现出少有的柔情和慈爱。

真正深入扶贫一线,才知道扶贫工作的不容易。每次走访贫困户,杨勋平都要徒步走两三个小时,夏天经常是满头大汗。

到现在他都还记得2017年11月第一次到红岩村走访贫困户时的场景:家里只有两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一个刚满两岁的小妹妹和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哥哥,两个小孩的衣服、脸都很脏,特别是妹妹,头发因长期没洗,已结成块状。

戴上新帽子的小女孩。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看到这样的场景,杨勋平眼眶不由得湿润。孩子的个人卫生问题,杨勋平一直牵挂在心,曾多次叮嘱大人给小孩洗澡,然而多次走访后,杨勋平发现这种情况并没改善。

无奈之下,杨勋平把小妹妹接到乡里,让食堂阿姨为她洗了澡。

“洗完换身干净衣服,再戴上给她买的帽子、围巾,跟城里小孩没啥区别。”杨勋平告诉记者,这件事过后,小孩家长觉得不好意思,开始重视孩子的个人卫生,现在小孩比之前干净多了。

和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就这样热络起来,现在只要去走访,杨勋平还没到门口,贫困户家的弟弟妹妹老远就冲着他喊:“杨爷爷,杨爷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杨勋平看来,帮扶贫困户,扶志是最重要的。

前几天,文峰村的贫困户刘文兵给他打电话,说想要养猪,但买不到小猪仔,通过协调将事情解决后,杨勋平又买了两个中蜂桶,给刘文兵送去,顺便教他养殖技巧。

“两个蜂桶只要200块,可以给他带来一年至少2000块钱的效益,如果给200块钱他什么都干不了。”杨勋平说,扶贫干部更多的是起帮带作用,把老百姓的内生动力带动起来,这种帮扶比较切合实际。

“能够在家乡扶贫,是一种缘分。”

采访对象: 扶贫工作队队员袁野

袁野下乡路上。 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迎红村位于沿河乡南部,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全村共6个社,360户农户,户籍人口1330人……”

翻开袁野的扶贫日记本,首页详细记录着迎红村的基本情况,再往后翻,厚厚一叠全是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介绍。

在同事庞启渊的眼里,袁野虽然胖,但下乡却很厉害,做了很多实事,在迎红村可以当大半个家。

“能够在家乡扶贫,是一种缘分。”2015年8月,袁野主动向城口县交委申请到家乡沿河开展帮扶工作。到村报到后,袁野积极投入工作,一开始,贫困户对袁野和驻村工作组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只有干出实事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袁野说,到迎红村没多久,他就徒步一个多小时来到迎红村三社,在幸家大院召开社员会。

“我们村的公路不通畅,既影响村民出行,又不利于农产品卖出去。”社长幸大周打开了话匣子。

紧接着村民雷阳发拉着袁野说:“我家还在辛家大院后面一公里,养了五十多只羊,路不通运不出去,上门来收购山羊的价格压得低,变不了钱。”

群众对修路的渴望深深触动着袁野的心。收集了解基本情况后,袁野及时向城口县交委和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汇报了迎红村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县交委、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深入实地进行调研,最终确定了迎红村至文峰村连村公路的修建方案。

袁野(左一)走访贫困户 。城口县沿河乡供图 华龙网发

“感谢你们,路都修到我家门口了!”公路修好,有村民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表示感谢。看着群众幸福的笑,袁野倍感欣慰。

担任扶贫干部以来,无论是村民家里的苞谷被邻居家的羊吃了,还是修路、移民搬迁的矛盾,大小琐碎的事情袁野都要处理。

“为了方便工作,乡里和村里的办公室都有床,两个地方轮流睡,村里还有伙食团,工作完就自己弄饭。”袁野说,值得高兴的是,在扶贫干部们的带动下,去年年初迎红村识别出67户贫困户,到2018年年底已有56户脱贫。

记者手记

“叮……”下午5点半,学校下课般的铃声在沿河乡政府大楼准时响起,紧接着一阵叮叮咚咚的声音从楼道传出,黑乎乎的人群匆忙涌进食堂。

“沿双公路进展到哪了?”“今晚的党委会大家别忘了”“明天上午要去走访贫困户”……饭桌上,扶贫干部们边吃饭边讨论工作,不到二十分钟,饭菜一扫而光,大家又各自回到了岗位上。

直到晚上十点,记者看到,政府大楼仍然灯火通明,会议室里,扶贫干部们关于沿河乡的工作事宜正讨论得如火如荼。

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沿河乡相继在道路扶贫、产业扶贫、精神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效离不开扶贫干部们的辛勤付出。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沿河乡汇聚了一大批扶贫干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因为扶贫走在了一起。

无论是在山高坡陡的大山发展空间产业,还是在大山里修隧道、悬崖上“抠”路……哪里有难啃的“硬骨头”,他们就在哪里。他们的足迹遍布沿河乡最艰苦的地方,常年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阴霾。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沿河乡人想要走出大山的殷殷期盼,以及扶贫干部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毅力。

2018年已然过去,这一年,沿河乡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答卷,站在2019年的起点,这群可爱的人依然奔跑在扶贫攻坚的一线。

最后,借用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的一句话,“不管风里、雨里、雪里,我们都在沿河等着你。”

[责任编辑: 杜三]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