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声道”到“八音盒” 潼南传媒华丽转身
华龙网1月8日8时讯(记者 李成 王庆炼 欧武夷)区县融媒,潼南先行。今(8)日,潼南区传媒集团挂牌成立一周年。作为重庆第一个“吃螃蟹”的区县,潼南区媒体融合发展吸引了不少目光。
过去一年,潼南大力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形成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新传播格局,成为全市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吸引40多家单位、媒体前去“取经”。
在全国上百家区县融媒建设如火如荼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潼南融媒体建设的“吸粉”魅力到底在哪里?
“文武”双全 媒体聚合深耕潼南IP
2018年12月26日,潼南区郑隆明家庭被评为重庆十大“最美家庭”。在这个荣誉的背后,一个默默挖掘其故事的团队值得一提。
2018年7月,潼南区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郑三清得到“郑隆明52年坚持守山”的线索。作为一名新晋全媒体记者,如何做好这次报道使他犯了难。
“还好有团队策划。”郑三清告诉记者,“采访前就想好了要发哪些平台?要哪些形式?还要具体到每条报道的文风。”心里有了“谱儿”,采访就一气呵成了。
而后,在团队“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全媒体运行流程中,该新闻在潼南日报、潼南微发布、潼南电视台等多平台以文、图、视频的形式相继报道,“守山人郑隆明”的故事被推向热搜。
通过团队挖掘报道,推动一名普通老百姓获了市级奖项,这件事让郑三清感觉“这新闻有点值”,其实,这是潼南区融媒体中心聚合发力的结果。
2018年11月,潼南区融媒体中心正式上线运行。该中心精心打造“中央厨房”,破除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界限,实现报、台、网、微、端包装分发一体化,形成了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
“原来报社办报纸,电视台办电视,现在好了,都坐到一起,干到一起。”在报社工作多年的李云喜对融合的改变感触颇深。
除了技术推动融合,流程再造也是融媒发展的一大步伐。
潼南区传媒集团建立“策、采、编、发、存、评”工作流程,由“一体策划”“多种生成”推动“多元传播”,实现强势的宣传效果。
去年10月,2018中国·重庆潼南国际柠檬节成功举办,该活动由潼南区传媒集团承办。从策划到执行,从包装到宣传,潼南区传媒集团根据每个全媒体记者的特长,分工协作、集中调度,立足柠檬节特色,推出了图文、短视频、H5等一系列“准”“新”“微”“快”的新闻精品,有力地发出了潼南好声音。
“区传媒集团成立之后,为之一新,为之一振。” 潼南区委书记曾菁华对潼南传媒集团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50万粉丝“扎起” 潼南传媒强势“造血”
在距离潼南区传媒集团大楼不到5分钟的路程,是潼南报社旧址。在这座曾经的“内容工厂”里,一所艺术培训学校“顺势而起”。
“小主持人沈老师是潼南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小朋友表演的节目有50万粉丝。”在潼南传媒艺术培训中心校门,招生老师正拿着手册向记者作介绍。
电视台主持人?50万粉丝?艺术培训?这和潼南融媒发展有啥关系?
在看似不相关的字眼里,却蕴含着潼南传媒集团“媒体+产业”的前瞻性布局。
“我们按照立足优势、选准项目、重点突破思路,确定媒体+培训、媒体+文创、媒体+节会、媒体+电商四个主攻方向”,潼南区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米照奎表示,“媒体+产业”不断增强媒体造血功能,形成稳定收益点,为传媒集团企业化管理制度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开辟路径。
对于四个主攻方向的确定,潼南不是盲目出击,而是在媒介资源与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后的优势选择。
记者了解到,潼南传媒艺术培训中心与重庆广播教育学校合作,依托潼南传媒集团50万粉丝集群,已形成招生、培训、输出、品牌的闭环发展。
潼南传媒集团利用媒体渠道进行宣传,由传媒集团与重庆广播教育学校提供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课程。同时,学生可通过潼南传媒集团旗下潼南电视台、潼南微发布、看潼南APP等平台得到展示机会,从而形成“专业强、平台广、高保障、好质量”的良好口碑刺激招生。
如今,该培训中心已招生200余名,正逐渐崛起为潼南艺培高地。但“媒体+培训”只是潼南发展“媒体+产业”的一个缩影。
据米照奎介绍,目前潼南传媒集团已与50余家企业、单位达成文创项目制作协议,成功策划承办2018国际柠檬节、全市科协年会等8个节会,依托全媒体平台,打造“潼传电商”等,已形成“媒体+”产业链条。
据悉,与四川美术学院合作的文创产品“君之檬”将在潼南猪年春晚上线。今后,将会有更多产业贴上“潼南传媒”标签,为融媒体发展提供强劲后力。
“斜杠青年”再培养 高铁效应人人发力
媒体融合,人是关键,打造多元化人才队伍是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源泉。
在潼南区传媒集团,就有一批这样提笔能写、开口能讲、拿机能拍的全能型记者。“斜杠青年”赵晨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做梦都在写稿子,好多策划都是睡觉想出来的。”对于赵晨城来说,从只会拍片的电视台编导转型到能采能编的全媒体记者,这个过程无疑是“痛并快乐着的”。
文体不同、文风不对,“改了一周,差点改哭了。”赵晨城仍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写报纸稿件时的“惨烈”景象,被编辑返工4次,“改到天昏地暗”。
而今,“记者/拍摄/后期 赵晨城”这样的标签却频繁出现在潼南微发布、潼南日报、看潼南等平台,赵晨城俨然变身为一名典型的全媒体记者。
赵晨城的成功转型则和潼南区融媒体中心的激情文化息息相关。
“主动就有故事”“新闻就在现场”“今天你努力了吗”等励志标语随处可见,“四学四比一提升”、“传媒大讲堂”、“老带新”、“一帮一”等活动周周有、月月有。在这样你超我赶的技能比拼氛围中,不逼自己一把都不行。
“叫他们上去讲课,准备的过程也是一个总结提高的过程。”米照奎告诉记者,每周开展的“传媒大讲堂”满满的全是“干货”,能给本领恐慌的员工打上一剂强心针。
“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很多,升‘职’加薪啦。”赵晨城忍不住偷笑。从2018年4月转型至今,她因为有了研究生“徒弟”而升“职”师傅。
记者了解到,2018年潼南区传媒集团引进9名高校研究生,派出22人次赴中国传媒大学、浙江长兴等地学习,真正做到“走出去,引进来”。
如何留住人才?
“多劳多得,薪酬科学。”米照奎告诉记者,潼南区传媒集团的所有人员实行分类管理,优稿优酬、优劳优得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员工有盼头,做事有激情,潼南区传媒集团已形成人人发力的‘高铁’效应,其人才“磁场”正散发着越来越强劲的吸引力。
区县新闻“百万+” 媒体融合发展正当时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潼南区传媒集团将开发媒体大数据、融媒传播效果分析等功能,“进一步讲好潼南故事,传播好潼南声音。”米照奎说。
“潼南区传媒集团成立以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好新闻主业、发挥‘喉舌’作用。”潼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万军表示,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潼南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
2018年4月26日,潼南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全市试点。来自浙江、青海、天津等省市的40家单位、媒体到潼南“取经”,潼南媒体融合发展做法在全国、全市交流发言9次。
2018年5月9日,《手机机器人将成潼南工业新名片》“霸屏”朋友圈,阅读量达102万人次,成为重庆市区县媒体首个单条阅读量突破100万+的新闻产品。
数据显示,2018年, 潼南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级媒体上稿56条次,在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市级主流媒体上大量上稿。
有政策、有技术、有人才,2018年,潼南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已初见成效;上下一心,真抓实干,潼南媒体融合发展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