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人的“龙经”:一条龙扎出富民大产业
导航

铜梁人的“龙经”:一条龙扎出富民大产业

来源:华龙网2019-01-10

华龙网1月10日14时讯(记者 陈星 李黎)每逢春节,各种灯饰、灯组将铜梁装点成一座华光溢彩的不夜城。

今年的铜梁城区,显得格外“光彩”。再过几天,一场盛大的龙灯文化艺术节将在此开幕。150组造型各异的龙灯灯组分布在人民公园、安居古城、奇彩梦园,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小巧清新,但无一例外都融入了“龙文化”元素。

这些灯组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龙灯工艺基本实现“铜梁造”。

铜梁的夜景灯饰。通讯员 赵武强 摄

铜梁作为龙灯艺术之乡,龙灯扎制已有上千年历史,此次龙灯文化艺术节,参与龙灯扎制的不仅有龙文化非遗传承人,还有铜梁贫困村的村民,龙灯扎制已成了直接带动村民增收的文化产业。

重拾“铜梁造” 彩扎龙再焕光彩

“春节前一两个月都是最忙的时候,但今年比往年更忙。”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彩扎工艺传承人周建告诉记者,两个月前,他接到一个大订单,要在1月13日首届重庆铜梁中华龙灯艺术节前,完成100多组造型各异的龙灯灯组。

“今年也算是给自己一个考验,以前从没做过这么大规模的灯组。” 周建透露,为了赶工期,从上个月开始,每天他都要和师傅们一起熬夜做龙灯。看着工程接近尾期,他才松了一口气。

周建正在指导村民扎龙。通讯员 赵武强 摄

周建是太平镇平漆村人,在镇上有一个自己的扎龙厂。去年10月份,借助周建非遗传承人的优势,在政府的帮助下,坪漆村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了一个龙灯彩扎基地。

坪漆村党支部书记徐元界告诉记者,基地建立后,村里在乡村振兴讲习所举办了非遗龙灯彩扎培训班。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公司派专业龙灯彩扎老师向群众讲授龙灯彩扎基本知识,并重点结合实际讲解龙灯彩扎裁剪、裱糊等技术。

据了解,首期培训建卡贫困户、低保户等党员群众就有60余人,其中全面掌握彩扎技术的骨干人员10余人。培训后,公司将承接的龙灯彩扎订单交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制作。

师傅正在制作龙灯。记者 李黎 摄

此次龙灯文化艺术节的部分龙灯灯组,便是出自于这批新兴的“技术员”。周建透露,他厂里的大部分师傅也是出自坪漆村。

一个多月的制作布展,人民公园、安居古城、奇彩梦园三个主展区的龙灯灯组已经基本完工,看着这些造型精致的灯组,铜梁区文化委主任张光明显得格外欣慰。

师傅正在进行彩绘。通讯员 赵武强 摄

“我们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想到这次龙灯灯组基本都实现了‘铜梁造’。”张光明表示,以前的龙灯灯组都是请外省人做,今年在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带动下,贫困户也参与进来,终于把铜梁彩扎龙技艺挖掘出来了。

家门口挣钱 文化优势变经济优势

铜梁区人民公园内,已经完工的造型各异的60余组龙灯灯组分布在公园各个角落,在公园的一角,太平镇平漆村村民陈章全正在忙着最后的“扫尾”工作——挂灯笼。

前段时间受了伤,陈章全不能干重活,去年12月初,经人介绍他来到城里安装灯饰,拉线、挂灯笼,工作不仅轻松,一天还有150块工钱。

师傅们正在加紧赶制龙灯。通讯员 赵武强 摄

“我在城区挂灯笼,老婆则在老家做灯笼。”陈章全告诉记者,这一个月,他把过年钱都挣回来了。

能够在家门口挣钱,这种“福利”坪漆村村民赵吉碧也深有体会,只要有空,她就会去村服务中心,跟着村民们一起做灯笼。

“做一个8角钱,一天不耽搁可以做100多个,个把月时间都挣了两三千。”赵吉碧说,灯笼加工时间灵活,既可以到村服务中心大家一起做,也可以把材料带回家挤时间做,家里事情没有耽误,又把钱挣了。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灯组。记者  李黎 摄

据了解,今年平漆村接到了20000个灯笼的订单。这一个多月以来,坪漆村村民总计实现收入约1.6万元。

坪漆村党支部书记徐元界告诉记者,除了灯笼彩扎加工,去年11月以来,合作社还组织20余名村民学习铜梁龙灯制作,周千轮、肖红元、逮德军等村民已成为主力造型师和彩扎技术骨干。截至目前,村民通过龙灯制作已实现收入20余万元。

村民到城里挂灯笼。通讯员 赵武强 摄

“我们还将培训更多的熟练工,到时候百姓不仅可以在家挣钱,还可以出去接业务。”张光明表示,铜梁龙在全世界都比较有名,借铜梁龙这张文化牌,文化优势能真正转化成经济优势,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近龙得福》灯组。记者 李黎 摄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铜梁人的“龙经”:一条龙扎出富民大产业

2019-01-10 14:19:18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1月10日14时讯(记者 陈星 李黎)每逢春节,各种灯饰、灯组将铜梁装点成一座华光溢彩的不夜城。

今年的铜梁城区,显得格外“光彩”。再过几天,一场盛大的龙灯文化艺术节将在此开幕。150组造型各异的龙灯灯组分布在人民公园、安居古城、奇彩梦园,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小巧清新,但无一例外都融入了“龙文化”元素。

这些灯组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龙灯工艺基本实现“铜梁造”。

铜梁的夜景灯饰。通讯员 赵武强 摄

铜梁作为龙灯艺术之乡,龙灯扎制已有上千年历史,此次龙灯文化艺术节,参与龙灯扎制的不仅有龙文化非遗传承人,还有铜梁贫困村的村民,龙灯扎制已成了直接带动村民增收的文化产业。

重拾“铜梁造” 彩扎龙再焕光彩

“春节前一两个月都是最忙的时候,但今年比往年更忙。”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彩扎工艺传承人周建告诉记者,两个月前,他接到一个大订单,要在1月13日首届重庆铜梁中华龙灯艺术节前,完成100多组造型各异的龙灯灯组。

“今年也算是给自己一个考验,以前从没做过这么大规模的灯组。” 周建透露,为了赶工期,从上个月开始,每天他都要和师傅们一起熬夜做龙灯。看着工程接近尾期,他才松了一口气。

周建正在指导村民扎龙。通讯员 赵武强 摄

周建是太平镇平漆村人,在镇上有一个自己的扎龙厂。去年10月份,借助周建非遗传承人的优势,在政府的帮助下,坪漆村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了一个龙灯彩扎基地。

坪漆村党支部书记徐元界告诉记者,基地建立后,村里在乡村振兴讲习所举办了非遗龙灯彩扎培训班。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公司派专业龙灯彩扎老师向群众讲授龙灯彩扎基本知识,并重点结合实际讲解龙灯彩扎裁剪、裱糊等技术。

据了解,首期培训建卡贫困户、低保户等党员群众就有60余人,其中全面掌握彩扎技术的骨干人员10余人。培训后,公司将承接的龙灯彩扎订单交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制作。

师傅正在制作龙灯。记者 李黎 摄

此次龙灯文化艺术节的部分龙灯灯组,便是出自于这批新兴的“技术员”。周建透露,他厂里的大部分师傅也是出自坪漆村。

一个多月的制作布展,人民公园、安居古城、奇彩梦园三个主展区的龙灯灯组已经基本完工,看着这些造型精致的灯组,铜梁区文化委主任张光明显得格外欣慰。

师傅正在进行彩绘。通讯员 赵武强 摄

“我们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想到这次龙灯灯组基本都实现了‘铜梁造’。”张光明表示,以前的龙灯灯组都是请外省人做,今年在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带动下,贫困户也参与进来,终于把铜梁彩扎龙技艺挖掘出来了。

家门口挣钱 文化优势变经济优势

铜梁区人民公园内,已经完工的造型各异的60余组龙灯灯组分布在公园各个角落,在公园的一角,太平镇平漆村村民陈章全正在忙着最后的“扫尾”工作——挂灯笼。

前段时间受了伤,陈章全不能干重活,去年12月初,经人介绍他来到城里安装灯饰,拉线、挂灯笼,工作不仅轻松,一天还有150块工钱。

师傅们正在加紧赶制龙灯。通讯员 赵武强 摄

“我在城区挂灯笼,老婆则在老家做灯笼。”陈章全告诉记者,这一个月,他把过年钱都挣回来了。

能够在家门口挣钱,这种“福利”坪漆村村民赵吉碧也深有体会,只要有空,她就会去村服务中心,跟着村民们一起做灯笼。

“做一个8角钱,一天不耽搁可以做100多个,个把月时间都挣了两三千。”赵吉碧说,灯笼加工时间灵活,既可以到村服务中心大家一起做,也可以把材料带回家挤时间做,家里事情没有耽误,又把钱挣了。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灯组。记者  李黎 摄

据了解,今年平漆村接到了20000个灯笼的订单。这一个多月以来,坪漆村村民总计实现收入约1.6万元。

坪漆村党支部书记徐元界告诉记者,除了灯笼彩扎加工,去年11月以来,合作社还组织20余名村民学习铜梁龙灯制作,周千轮、肖红元、逮德军等村民已成为主力造型师和彩扎技术骨干。截至目前,村民通过龙灯制作已实现收入20余万元。

村民到城里挂灯笼。通讯员 赵武强 摄

“我们还将培训更多的熟练工,到时候百姓不仅可以在家挣钱,还可以出去接业务。”张光明表示,铜梁龙在全世界都比较有名,借铜梁龙这张文化牌,文化优势能真正转化成经济优势,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近龙得福》灯组。记者 李黎 摄
[责任编辑: 李淼]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