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割漆49年 武隆老人惋惜老手艺将失传
导航

65岁割漆49年 武隆老人惋惜老手艺将失传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1-14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4日22时20分讯(记者 余春兰 通讯员 湛伟)在武隆的一高山上中,有着这样一位老手艺人,现如今65岁,割漆49年,年过花甲单靠割漆也有近5万元的收入,在生活上也还过得去。可他最近因为漆犯了难。今(14)日,他向记者惋惜地感叹道:“现在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咯,徒弟们也都转行了。”

杜天寿演示割漆。通讯员 湛伟 摄

为生计 子承父业

老人杜天寿,家住双河镇团兴村。几十年费吹日晒,皮肤黝黑得有些发亮。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双长满老茧且疤痕累累的手。

“这是割漆造成的,刚开始技术不熟,过敏,就弄成这样的。”杜天寿透露,传统割漆是直接从漆树上采割乳白色胶状液体。可漆树有毒,浆液沾染到皮肤就会红肿,奇痒难忍,他的这双手就在这样的“锤炼”中形成。

上世纪中期,生漆和加工漆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为了养家糊口,即使明知漆树有毒,杜天寿还是从父亲那里学了这门手艺。

“我父亲十几岁就学割漆了。”杜天寿告诉记者,父亲那辈的割漆人村里有10多位,为了能割到更多的漆,他们几乎都是早出晚归,往返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途中。

“从五月起,至八月为最佳,这个时段割下来的漆品质最佳。”杜天寿说,一个割漆季节,大约能割60斤,以当时每斤5元至6元的价格,能收入300多元。这对于当时一学年只需要1.8元学费的年代而言,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父亲割漆赚的钱是我们整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杜天寿16岁那年,为了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门手艺。

杜天寿说,刚开始割漆,手脚乃至全身都出现了过敏症状,奇痒难忍,手上有的地方还溃烂了,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吃这口饭,出现过敏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父亲告诉杜天寿,用韭菜和盐水混合后在溃烂的地方涂擦,有很好的解毒效果。

过敏就搽抹浸泡的盐水药,反反复复。两年后,杜天寿逐渐适应,过敏症状慢慢消失。杜天寿也从刚开始的抗拒逐渐喜欢上这门手艺,并且一割就是49年。

杜天寿展示割漆工具。通讯员 湛伟 摄

学熬漆 练就一身本领

割漆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复杂得很,工序很多。”杜天寿介绍,割漆要做清路、绑道子、刨皮、勾水等等工序。“勾水”放出水分7天后,还要再去割,这时漆树才会出现漆液。

当天,杜天寿来到一棵漆树前,演示了操作工序。

“开的口子最厚不能超过10mm,不然漆质量不好。”杜天寿边演示边讲解要领,好的漆可以存放50年,掺了水分的漆,存放半年就会坏。

原生漆具有耐腐、耐磨、耐溶剂、耐热、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但制作工艺繁琐,耗时长。而熟漆即为加工后的漆,在硬度、粘度、透明度更有优越性。

在以前一斤生漆可卖五六元,加工后则可卖到20元,但父亲不会熬漆和加工,再如需用加工后的漆,父亲就无能为力。

不甘心的杜天寿只身来到丰都县包鸾镇“拜师学艺”,经半天学习,牢记下操作技巧,回到家后便开始摸索尝试。

“熬制十几斤的漆只需要25分钟,不能多也不能少;猪肝色、板栗色的漆都需要加入合适比例的桐油,多则不干,少则不发亮、不出色……”经过几年的摸索、钻研,杜天寿熬漆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同等条件下,别人一斤生漆只能熬制6两加工漆,而他却能熬制出7两。

如今,杜天寿年岁已高,不再像以前那么拼。一年割的生漆和熬制的加工漆只有100多斤,依旧能有4万多元漆收入。

割漆时所穿的工作服。通讯员 湛伟 摄

显尴尬 徒转行

有着49年割漆经验的杜天寿,会割漆、会熬制还能漆家具、漆大料,已是当地甚至周边区县都知晓的老“漆匠”,但他最近因为漆犯了难。

原来,以前有不少人前来杜天寿拜师学习。1980年他收了第一个徒弟,后面陆陆续续又收了几个,但如今基本上都放弃这门手艺了。杜天寿告诉记者,他最年轻的徒弟如今也有50岁了,但这些人如今都已经没有从事这份工作了。

“你们猜猜这个装漆的小桶,需要割多少棵树才能装满?”杜天寿告诉记者,平常他割漆所带在身上的小筒子可装三斤的液体,要装满漆,他需找到80棵漆树,开上600至700个口子才能装满。“数目虽然大,但年轻的时候,脚步快、手法稳,要不了多久就能装满。”杜天寿叹息道,可如今年纪大了,没有矫健的步伐了。

割漆,又苦又累,还经常“中毒”,如今又有工业涂料和油漆的冲击,收入也不高。这是杜天寿对这门传统技艺的总结。

“如果有人来找我学习,我愿意教,只要来,我就欢迎。”说起如果有人拜师学艺,杜天寿的语调变得欢快而有力。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65岁割漆49年 武隆老人惋惜老手艺将失传

2019-01-14 22:33:56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4日22时20分讯(记者 余春兰 通讯员 湛伟)在武隆的一高山上中,有着这样一位老手艺人,现如今65岁,割漆49年,年过花甲单靠割漆也有近5万元的收入,在生活上也还过得去。可他最近因为漆犯了难。今(14)日,他向记者惋惜地感叹道:“现在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咯,徒弟们也都转行了。”

杜天寿演示割漆。通讯员 湛伟 摄

为生计 子承父业

老人杜天寿,家住双河镇团兴村。几十年费吹日晒,皮肤黝黑得有些发亮。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双长满老茧且疤痕累累的手。

“这是割漆造成的,刚开始技术不熟,过敏,就弄成这样的。”杜天寿透露,传统割漆是直接从漆树上采割乳白色胶状液体。可漆树有毒,浆液沾染到皮肤就会红肿,奇痒难忍,他的这双手就在这样的“锤炼”中形成。

上世纪中期,生漆和加工漆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为了养家糊口,即使明知漆树有毒,杜天寿还是从父亲那里学了这门手艺。

“我父亲十几岁就学割漆了。”杜天寿告诉记者,父亲那辈的割漆人村里有10多位,为了能割到更多的漆,他们几乎都是早出晚归,往返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途中。

“从五月起,至八月为最佳,这个时段割下来的漆品质最佳。”杜天寿说,一个割漆季节,大约能割60斤,以当时每斤5元至6元的价格,能收入300多元。这对于当时一学年只需要1.8元学费的年代而言,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父亲割漆赚的钱是我们整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杜天寿16岁那年,为了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门手艺。

杜天寿说,刚开始割漆,手脚乃至全身都出现了过敏症状,奇痒难忍,手上有的地方还溃烂了,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吃这口饭,出现过敏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父亲告诉杜天寿,用韭菜和盐水混合后在溃烂的地方涂擦,有很好的解毒效果。

过敏就搽抹浸泡的盐水药,反反复复。两年后,杜天寿逐渐适应,过敏症状慢慢消失。杜天寿也从刚开始的抗拒逐渐喜欢上这门手艺,并且一割就是49年。

杜天寿展示割漆工具。通讯员 湛伟 摄

学熬漆 练就一身本领

割漆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复杂得很,工序很多。”杜天寿介绍,割漆要做清路、绑道子、刨皮、勾水等等工序。“勾水”放出水分7天后,还要再去割,这时漆树才会出现漆液。

当天,杜天寿来到一棵漆树前,演示了操作工序。

“开的口子最厚不能超过10mm,不然漆质量不好。”杜天寿边演示边讲解要领,好的漆可以存放50年,掺了水分的漆,存放半年就会坏。

原生漆具有耐腐、耐磨、耐溶剂、耐热、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但制作工艺繁琐,耗时长。而熟漆即为加工后的漆,在硬度、粘度、透明度更有优越性。

在以前一斤生漆可卖五六元,加工后则可卖到20元,但父亲不会熬漆和加工,再如需用加工后的漆,父亲就无能为力。

不甘心的杜天寿只身来到丰都县包鸾镇“拜师学艺”,经半天学习,牢记下操作技巧,回到家后便开始摸索尝试。

“熬制十几斤的漆只需要25分钟,不能多也不能少;猪肝色、板栗色的漆都需要加入合适比例的桐油,多则不干,少则不发亮、不出色……”经过几年的摸索、钻研,杜天寿熬漆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同等条件下,别人一斤生漆只能熬制6两加工漆,而他却能熬制出7两。

如今,杜天寿年岁已高,不再像以前那么拼。一年割的生漆和熬制的加工漆只有100多斤,依旧能有4万多元漆收入。

割漆时所穿的工作服。通讯员 湛伟 摄

显尴尬 徒转行

有着49年割漆经验的杜天寿,会割漆、会熬制还能漆家具、漆大料,已是当地甚至周边区县都知晓的老“漆匠”,但他最近因为漆犯了难。

原来,以前有不少人前来杜天寿拜师学习。1980年他收了第一个徒弟,后面陆陆续续又收了几个,但如今基本上都放弃这门手艺了。杜天寿告诉记者,他最年轻的徒弟如今也有50岁了,但这些人如今都已经没有从事这份工作了。

“你们猜猜这个装漆的小桶,需要割多少棵树才能装满?”杜天寿告诉记者,平常他割漆所带在身上的小筒子可装三斤的液体,要装满漆,他需找到80棵漆树,开上600至700个口子才能装满。“数目虽然大,但年轻的时候,脚步快、手法稳,要不了多久就能装满。”杜天寿叹息道,可如今年纪大了,没有矫健的步伐了。

割漆,又苦又累,还经常“中毒”,如今又有工业涂料和油漆的冲击,收入也不高。这是杜天寿对这门传统技艺的总结。

“如果有人来找我学习,我愿意教,只要来,我就欢迎。”说起如果有人拜师学艺,杜天寿的语调变得欢快而有力。

[责任编辑: 石月]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