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 区县播报】政协委员为乡村文化振兴开“妙方” 建好“乡土”又要讲好“乡愁”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6日21时讯(首席记者 雷其霖)今(26)日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会召开,不少市政协委员带来诸多有关百姓民生的建议。针对全市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市政协委员钟代华深表关注。他建议,加强乡村文化体系打造,加大对乡土人才的投入和资金保障,让村民对“送下乡”的文化产品“自主点菜”,引导社会资本下乡,振兴乡村。
钟代华调研发现,外出务工、经商者约占重庆市农村人口的4成,而留守妇女中又有20%在集镇或城区陪读,乡村文化活动急缺主力参与人群,很多村连一支业余文艺队都无法组建。
他表示,在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培养村民良好卫生习惯、根除农村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等方面,全市乡村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还有待提升。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相继展开,而在永川,“乡贤评理堂”成为全国 10大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奖,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全国品牌。
“乡贤评理堂”的建设得益于永川长年累月的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的探索。
在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大河村的灌上村民小组,90后新乡贤许秀洋就这样在村民中树立起了口碑和威望。大家愿意请她评理,也愿意让她“断”家中“长短”。如今,永川“乡贤评理堂”已经达到百余个,有了评理堂,小事不出院,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这些“乡贤评理堂”的评理员都是从永川区新乡贤中遴选出来的。
为了推进全市的乡村文化建设,钟代华表示,建议建设好一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一馆(乡愁馆)、一榜(好人榜)、一堂(乡贤评理堂)、一院(四和一美示范院落)的“五个一”阵地基础上,创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如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机制,让村民对“送下乡”的文化产品“自主点菜”。同时,加大在乡村“种文化”的力度,开展城乡之间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弘扬乡村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钟代华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乡村生态振兴并非仅限于自然生态,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样属于生态人居环境的组成要素。需要进一步挖掘“新乡贤”在全国的示范性、先进性,建议帮助新乡贤提升能力素质,搭建更多平台,如可在“乡贤评理堂”基础上建设“新乡贤文化中心”等,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乡贤带动引领作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作用的“三结合”,来实现法治、德治、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和谐统一。
钟代华还建议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作为部门、镇街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强化财政保障,拓宽经费来源。在区级层面,建议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文化挖掘的经费需求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在镇街层面,建议将文化、卫生、教育、农业、体育等方面相关经费归并为统一的“乡村文化振兴资金”,并执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
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钟代华建议镇街文化中心应加快引进专业文艺人才,并解决文化专干的“混岗”“借调”问题。在激发乡村民间艺人、文艺骨干、村小师生积极性的同时,建议发挥全市职教学生众多的优势,由团市委牵头协调各大中专院校,选聘文化志愿者下村辅导甚至蹲点。此外,应加强对专兼职乡村文化人才的业务培训,保证每个村常年有1名文化管家(或志愿者)、1个文化中心户、1支民间文艺团队,每个镇街有1个叫得响的乡村文化品牌。
以文化创意为农业“接二连三”赋能,钟代华建议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库,优化农村营商环境,为社会资本下乡做好准备。依托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院及全市大中专学生艺术设计、文化传播、市场营销专业,在产品创意、包装设计、品牌营销中彰显全市特色乡村文化元素,提升产品的档次与综合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