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从田坎走向世界 铜梁舞龙人走南闯北“赶场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30日16时讯(记者 陈星 李黎)高楼镇位于铜梁北部边陲,坐落在涪江河畔,民间舞龙历史已在这里绵延了1500多年。作为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高楼镇共4个村1个街道,每个村和街道都有两支舞龙队。这里的村民忙时种田,闲时舞龙,他们会全国各地出差表演火龙。今(30)日,记者在铜梁区采访时了解到,今年春节,高楼镇的村民,又将迎来繁忙的“赶场子”时光。
田坎上走出的舞龙队
下午2点,热闹欢庆的音乐在高楼镇的广场上响起,一支40余人的队伍齐聚在一起,铁水师傅李诗敏,站在场子一边,大喝一声,两条金碧辉煌的“铜梁龙”在舞龙师傅们的头顶瞬间腾跃而起,在广场上不断飞腾、翻滚、盘旋……在李诗敏的指挥下,龙舞排练进行地如火如荼。
“元宵要到外地进行为期7天的文化交流表演,趁着空闲时间,要加紧排练。”李诗敏透露,今年的表演跟往年比,做了一些创新,不仅新增了五手旗帜、龙舞表演,背景音乐还进行了改良,表演时长也有所增加。
这支40余人的龙舞表演队,成员年龄26岁到68岁不等,大多来自农村,平时在家种地,春节期间,则赴全国各地舞龙。
现在,高楼镇每个镇街都有自己舞龙队伍,除了政府组织的160名舞龙“正规军”外,民间还有近300人的“舞龙游击队”。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除了节日助兴,高楼镇很多村民们开始凭此绝技走出重庆揽活务工。如今,春节期间的火龙表演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走南闯北“赶场子”
李诗敏今年68岁,是高楼火龙表演队员中年龄最长者,也是目前队中舞龙时间最久、经验最丰富的队员之一。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火龙表演的唯一传承人,李诗敏已经习惯了每到春节全家人都在全国舞龙的状态。
今年春节,李诗敏一家三口跟往年一样,要分赴三地表演。除夕,李诗敏将在陕西西安度过,妻子朱华英则要去山东表演,儿子和女婿在湖北荆州表演。
“一年四季都有表演,春节期间一天不空。”李诗敏透露,今年一月份他就已经表演了二十几场火龙,这十多年来,已习惯了以这样的方式过春节。
在铜梁,火龙的传承大多采取“父传子”的教学模式。今年44岁的周福钢平时是一名水电工,闲时会参加火龙表演。今年元宵,他也要跟着李诗敏一起外出表演,周福钢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他的儿子初中毕业就开始训练火龙,平时有表演,俩父子经常一齐“上阵”。
在高楼镇,像李诗敏、周福钢一样,全国出差舞龙的情况并不少见。
春节期间,高楼镇有上百名村民由当地镇政府派遣,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去表演火龙。因此,春节期间的高楼镇,反倒显得有点冷清。
“我基本都跑遍了全国。”李诗敏说,自己率领的火龙队伍,曾多次在国外演出,在国内演出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政府带头成员尝到“甜头”
高楼镇是铜梁闻名的火龙之乡,拥有1名市级4名区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和良好的舞龙群众基础,这不仅丰富了全民健身运动,而且让舞龙成为商业开发的品牌,高楼镇的火龙表演率先走出铜梁,按照市场化操作走向了国内外。
临近春节,高楼镇部分舞龙队伍开始陆续出发,奔赴全国各地的景区进行驻场表演。
高楼镇镇长刘啟勇介绍,每支出发的演出队伍都由镇干部带队,保障路上食宿和安全,同时负责与对方演出单位接洽场地,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由政府出面接洽,我们也少操心。”李诗敏表示,政府牵头,可以集中精力在表演上,收入也有保障。
春节的忙碌,让参加龙舞表演的队员尝到了“甜头”。李诗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舞龙人每天演出都会有200元的最低工资收入,其他服装道具都由高楼镇政府提供,表演期间的吃饭、住宿、交通费用也可报账,如此一来,队员每年春节期间可收入好几千,这对于当地以务农为主的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刘啟勇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2018年,高楼镇火龙表演年收入已达800万元,光是今年春节期间预计就有300万元的收入,全镇居民人均增收8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