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綦河之畔 广兴戏剧之魂赵铭彝的传奇人生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月13日18时讯(记者 岳芷亦)綦河悠悠,古渡犹在。漫步在重庆江津区广兴镇时化老街上,青石板路上足音回响,老街两边茶馆、商铺林立,诉说着古码头往日的繁华。广兴镇是綦河入津第一镇,有近20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走出了我国著名现代戏剧活动家、话剧和电影评论家赵铭彝。
儿时心中中埋下戏剧的种子
赵铭彝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广兴乡赵家沟(今重庆市江津区广兴镇沿河村)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赵铭彝的父亲曾到江津考过两次秀才,因考而不中,郁成肺疾,曾任县里的科员,后因病在家采药养病,48岁就去世了。
孩子的世界是没有烦忧的,幼时的赵铭彝依旧在过年守着火盆守岁、正月初九看龙灯、清明喝“咂酒”中度过。“父亲虽去世,家境虽在中落,但我还是无忧无愁的。”赵铭彝在《地主家庭没落中的童年》一文中说道。
赵铭彝读小学二年级时,镇上来了一个戏班,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戏剧,也对戏剧表演形式产生了好奇。在江津中学求学时,赵铭彝第一次看新剧、演新剧。当时,高年级同学演了一出新剧,赵铭彝和朋友们都认为演得十分真切,很富于教育意义,非常了不起,也动了演新剧的念头。
童年的赵铭彝虽因家教严厉,对戏剧接触较少,但就是那为数不多的几次外来戏剧表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日后的戏剧事业播下了种子。
师承田汉开拓中国话剧新路
1926年,19岁的赵铭彝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后转入上海大学社会系。怀着对戏剧的喜爱及良好的契机,1928年,赵铭彝进入南国艺术学院学习并加入田汉创办的南国社。1928年至1929年,中国的话剧运动出现了空前的盛况。这一时期从事戏剧最得力而又影响最为广泛的团体正是南国社,广泛传播了现代话剧的种子,开拓了我国话剧运动的新路。而赵铭彝参加了南国社几乎所有的艺术活动,他与左明、陈凝秋、陈明中一起被誉为田汉的“四大金刚”。
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1932年,赵铭彝成为“剧联”第三届党团书记,成为上海总盟的主要领导人。这年,经他介绍,赵丹、徐韬、王为一加入“剧联”;这年,全国建立了数个分支组织,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戏剧之网。
从1930至1935年,短短6年时间,在“剧联”的领导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专门人才,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开拓了道路。这一时期,赵铭彝站在时代戏剧洪流的最前面,谱写了他一生戏剧事业瑰丽的一页。
任职戏剧团体发出抗战“怒吼”
1936年秋,赵铭彝回到重庆,不久后到《新蜀报》工作,编时事版和主编星期增刊《文化与生活》。此后10余年,赵铭彝的文化活动中心转移到了重庆。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1937年5月16日,由《商务日报·副刊》《新蜀报·副刊》《大江日报·副刊》、人力周刊社、春云社等报刊发起组织的“重庆市文化界救亡联合会”(简称“文救会”)成立了,赵铭彝、李华飞、漆鲁鱼分管出版、宣传、组织工作。9月15日,第一家抗战戏剧团体——怒吼剧社成立,赵铭彝、余克稷、陈朗、章功叙等人任执委。
那一年的9月29日,怒吼剧社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第一部抗战剧本《保卫卢沟桥》,对动员重庆群众支援前线起着重要作用,《新蜀报》著文誉之为“重庆有真正的演剧,那是以怒吼剧社公演为历史纪元”。在南方局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怒吼剧社成为当时重庆“六大进步剧团”中唯一的业余剧团和本土剧团。他们在山城话剧舞台和市郊乡镇演出了大型话剧和街头独幕剧数十个,教唱抗日歌曲数十首,还开展为抗战将士义演、义卖和献寒衣活动,为抗日救亡和抗战戏剧贡献了力量。
1938年10月,日本侵华战火燃烧到武汉,“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国立戏剧学校”等大批剧团先后到达重庆,大批影剧界人士荟萃山城,重庆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中心,受外来剧团的影响,重庆本地的戏剧工作者集聚起来,徐克稷、赵铭彝、李华飞、杨子戒等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举办了第一届戏剧节。这是戏剧界空前团结的盛举,对促进抗战戏剧运动,尤其是大后方的话剧运动,起到了重大作用。
1942年,在金山的组织下,中国艺术剧社正式成立,由金山担任社长,宋之的等成立艺术委员会,赵铭彝负责人事宣传。这一年,老舍、赵铭彝、姚蓬子创办了《文坛小报》。
1943年1月,由潘孑农主编,金长佑发行,郁文哉、凌鹤、陈白尘、赵铭彝、陈鲤庭等编委会成员创刊的《戏剧月报》发行了,内容涵盖了戏剧现状的评议、戏剧作品、戏剧理论和戏剧运动等。《戏剧月报》作为抗战后方大文艺中的一个刊物,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回乡著书立说致力戏剧教育
1948年,赵铭彝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江津区广兴镇,在广兴开明绅士的支持下,他开办时化中学并担任校长。在这期间,他了解到抗战时期国民党“战干团”的进步青年和广兴群众曾编演过抗战话剧《李秀成之死》,他鼓励当地群众成立剧团。一时间,江津、綦江、巴南等地的戏剧爱好者云集广兴,剧团人数五六十人。他们到各地参加演出,剧目主要以揭露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主。此后,赵铭彝曾任中国艺术剧社艺术委员、西南文联常委、重庆剧协主席、中华戏剧专科学校校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赵铭彝到上海戏剧学院任教,他与魏照风、柏彬等教授率先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话剧史教研室,为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话剧史,他收集了数百份文献资料,发表了多篇讨论话剧史的文章。他以一个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为中国话剧史研究留下了许多宝贵史料。60年代,赵铭彝还参与了上海戏剧学院与中央戏剧学院合编《中国话剧史》教材的工作,先后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务委员、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1999年,赵铭彝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其出版的著作包括《苏联的戏剧》《左翼戏剧运动史料集》(主编),主要论文包括《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论田汉与洪深》等。
2004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树钧和赵铭彝夫人屈南松编辑的《涓流归大海赵铭彝文集》出版,同年,曹树钧教授在《四川戏剧》上发表了《不应忘记的话剧先驱者赵铭彝》一文,回顾了赵铭彝一生对戏剧创作、戏剧普及、戏剧运动和戏剧研究卓有成效的贡献,以及他对我国现代戏剧发展的不朽功绩。
赵铭彝生活在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站在时代浪尖的他也结交了一大批“闪耀光芒”的友人:亦师亦友的田汉,一同推动话剧运动的陈白尘、吴作人、郑君里、张曙,友人老舍、黄宾虹、聂耳、徐霞村……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应该说,滚滚时代洪流中,赵铭彝以其不凡的成就和魅力,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名人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
到了今天,江津广兴镇的戏剧之路并没有止步。2017年初,由广兴镇文化站牵头,当地爱好文艺的干部群众组建的“桔花小剧团”成立了。至今,“桔花小剧团”在广兴镇、夏坝镇各村(居)已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30余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2018年,桔花小剧团自编自演的禁毒小品《悔恨》荣获江津区委政法委禁毒宣传节目三等奖。为了让乡村戏剧表演更生动、更形象,该镇现正组织人员对乡间戏剧进行深入挖掘、创作,计划打造具有广兴特色的文艺节目“綦河话剧”,让广兴与戏剧的渊源继续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