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脊梁腰杆硬 顶天立地响当当:巴南木洞老街 登央视诉乡愁
导航

人有脊梁腰杆硬 顶天立地响当当:巴南木洞老街 登央视诉乡愁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2-28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月28日19时15分讯(首席记者 赵铁琥 通讯员 张礴 谭光华)“人有脊梁腰杆硬,顶天立地响当当”,这是流传在巴南木洞老街的一句俗语,也是当地人为人的准则。2月25日,木洞古镇“铁作脊梁宜自强”主题纪录片,通过央视《记住乡愁》栏目面向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同步首播,用影像再现了这条千年老街的昔日芳华。

央视主持人王静采访出自木洞的航天专家宴政.通讯员 冉开炼 摄

坐落于重庆主城东部的木洞古镇,北临长江,便利的水陆交通让老街数千年来商贸繁盛,大山大河也赋予了当地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铁作脊梁宜自强”纪录片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串联起木洞老街前进路、水沟街、五层坎、中坝岛、黄家大院、苏家大院、杨沧白故居、木洞中小学、木洞镇河街等地,用镜头记录木洞深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繁荣的景象,展示木洞豆花、木洞油酥鸭、木洞蜜枣等美食文化,采访出自木洞的航天专家宴政,名人乡贤胡天成、丁荣新等人,听他们讲述木洞的历史人文故事、倾诉思乡情怀。


苏家大院居民接受央视采访。通讯员 谭光华  摄
木洞河街新貌。通讯员 冯亚宏 摄


“老巴县沿长江从上到下的区域,大大小小有数十个码头。”纪录片播出后,勾起了无数当地群众的回忆,家住木洞一社区64岁的居民秦明勤说到,这些码头中,有两个“洞”特别出名,一个是上游的“鱼洞”,一个是下游的“木洞”。木洞曾是长江下游水路进出重庆的重要驿站,唐代诗人王维曾以“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的诗句描写其水上舟集成市的盛况。明清以来,木洞更是因“五方杂处,百货交通,贾舶行舟”,成为川渝名镇之一。

木洞河街游人如织。通讯员 冉开炼 摄

“木洞老街素有‘百日场'的名头。”秦明勤说,30年前,木洞码头人来客往,每天都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年轻时的他总爱将桃花岛上的桃子挑几担在码头叫卖,如今通过央视的镜头,这一幕幕场景恍如昨日。

已经修缮完工的木洞丁雪松故居。通讯员 冉开炼  摄

说起木洞老街往日的繁华,今年77岁的木洞人陈平华感触颇多。“据祖辈记忆,民国初年,木洞江边码头已是茶馆、酒馆、旅社林立,云贵川湘鄂五省商会均在此设立会所,又因木洞出产船用桐油,美、英等国洋行也在此设立多家代办机构,木洞逐渐成了水陆重镇,先后培育出革命先驱杨沧白、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等名人。”陈平华说,尽管历经变迁,木洞老街仍然保留了当年长江水码头的建筑遗迹,也保留了当地人“铁作脊梁宜自强”的可贵品格,是木洞人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木洞传统风貌区工程规划效果效果图。巴南木洞文旅公司供图  华龙网发

木洞文旅公司是巴南区为打造木洞传统风貌区而成立的主体责任单位,该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余立新在看了央视首播后心潮澎湃。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单记者:“今年我们将快速推动木洞传统风貌区首开区建设和黄家大院、苏家大院、万寿宫等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同步启动首开区招商和运营策划工作,确保2019年完成首开区建设开街迎客;打造河街格桑花海,推广中坝草海,努力将木洞河街打造成3A级国家风景区,把最美的风景呈现给社会各界,把木洞古镇打造成为我市文旅产业的一张名片。”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人有脊梁腰杆硬 顶天立地响当当:巴南木洞老街 登央视诉乡愁

2019-02-28 19:18:02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月28日19时15分讯(首席记者 赵铁琥 通讯员 张礴 谭光华)“人有脊梁腰杆硬,顶天立地响当当”,这是流传在巴南木洞老街的一句俗语,也是当地人为人的准则。2月25日,木洞古镇“铁作脊梁宜自强”主题纪录片,通过央视《记住乡愁》栏目面向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同步首播,用影像再现了这条千年老街的昔日芳华。

央视主持人王静采访出自木洞的航天专家宴政.通讯员 冉开炼 摄

坐落于重庆主城东部的木洞古镇,北临长江,便利的水陆交通让老街数千年来商贸繁盛,大山大河也赋予了当地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铁作脊梁宜自强”纪录片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串联起木洞老街前进路、水沟街、五层坎、中坝岛、黄家大院、苏家大院、杨沧白故居、木洞中小学、木洞镇河街等地,用镜头记录木洞深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繁荣的景象,展示木洞豆花、木洞油酥鸭、木洞蜜枣等美食文化,采访出自木洞的航天专家宴政,名人乡贤胡天成、丁荣新等人,听他们讲述木洞的历史人文故事、倾诉思乡情怀。


苏家大院居民接受央视采访。通讯员 谭光华  摄
木洞河街新貌。通讯员 冯亚宏 摄


“老巴县沿长江从上到下的区域,大大小小有数十个码头。”纪录片播出后,勾起了无数当地群众的回忆,家住木洞一社区64岁的居民秦明勤说到,这些码头中,有两个“洞”特别出名,一个是上游的“鱼洞”,一个是下游的“木洞”。木洞曾是长江下游水路进出重庆的重要驿站,唐代诗人王维曾以“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的诗句描写其水上舟集成市的盛况。明清以来,木洞更是因“五方杂处,百货交通,贾舶行舟”,成为川渝名镇之一。

木洞河街游人如织。通讯员 冉开炼 摄

“木洞老街素有‘百日场'的名头。”秦明勤说,30年前,木洞码头人来客往,每天都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年轻时的他总爱将桃花岛上的桃子挑几担在码头叫卖,如今通过央视的镜头,这一幕幕场景恍如昨日。

已经修缮完工的木洞丁雪松故居。通讯员 冉开炼  摄

说起木洞老街往日的繁华,今年77岁的木洞人陈平华感触颇多。“据祖辈记忆,民国初年,木洞江边码头已是茶馆、酒馆、旅社林立,云贵川湘鄂五省商会均在此设立会所,又因木洞出产船用桐油,美、英等国洋行也在此设立多家代办机构,木洞逐渐成了水陆重镇,先后培育出革命先驱杨沧白、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等名人。”陈平华说,尽管历经变迁,木洞老街仍然保留了当年长江水码头的建筑遗迹,也保留了当地人“铁作脊梁宜自强”的可贵品格,是木洞人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木洞传统风貌区工程规划效果效果图。巴南木洞文旅公司供图  华龙网发

木洞文旅公司是巴南区为打造木洞传统风貌区而成立的主体责任单位,该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余立新在看了央视首播后心潮澎湃。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单记者:“今年我们将快速推动木洞传统风貌区首开区建设和黄家大院、苏家大院、万寿宫等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同步启动首开区招商和运营策划工作,确保2019年完成首开区建设开街迎客;打造河街格桑花海,推广中坝草海,努力将木洞河街打造成3A级国家风景区,把最美的风景呈现给社会各界,把木洞古镇打造成为我市文旅产业的一张名片。” 

[责任编辑: 何燕宏]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