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百年老故事 观“走马拾景”
这个春季,到九龙坡走马镇不仅可以观桃花寻找春的足迹,更能感受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一场文化之旅。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日前走马镇对全镇景观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打造,全新推出“走马拾景”,每一处景观的背后都流传着一个著名的走马故事。
想知道这些故事是什么?这个春季,不妨到走马寻景,听当地人为你讲说那些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老故事。
古道结缘
位于古镇下场口,由两棵老黄桷树和古石墙组成。
当地人称老黄桷树为“老凤树”,该树茎干粗壮,树形奇特,犹如一位古稀老人,屹立百年。当地人在老凤树前挂上一条铁索,上面挂上许许多多的结缘锁,希望有情人、有缘人都能够在此结缘,相守一生。
凤树旁的古道及石墙,曾是南来北往的文人志士、马客商贾驻马游览的胜地,因此也有数不清的结缘佳话。
忠义千秋
由关武庙和老戏楼组成。
走马关武庙始建于600多年前的明朝,走马古镇历来商贾义士人来人往,均敬重关羽忠在君臣,义在兄弟的高尚品德,故设关武庙。清朝得以重修,民国时期,走马关武庙香火极旺,早晚都有道士诵经击鼓,年年开庙会唱戏之盛况一直延续至解放前。
随着时间侵蚀和历史原因,武庙、戏楼及两厢看楼逐渐遭到破坏,2009年,关武庙跻身市级文保单位。2011年,关武庙复建。
老戏楼始建于明代中叶,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一楼一底共两层,属典型南方建筑风格。
故事走马
“故事走马”沿走马小学校门对面的墙体构建了故事的外延展示,与走马小学传承非遗的教学特色相融合,形成对走马民间故事多方面推广和传播。
故事和戏曲是古镇的特色文化项目。学校外的多媒体展厅利用声、光、电及VR、AR技术,拓展了故事、戏曲的展示方式。
“街心石”是走马古镇的灵魂,古代“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也在这里,游客可通过下“马”,下“轿”的方式体验文武官员的生活,以此追溯历史的精彩瞬间。
驿道印“巷”
位于走马街74号。院里左右两棵黄桷树枝繁叶茂,一方供人们休息喝茶聊天,地面上雕刻着驿道路线图,形成一个露天的驿道博物馆;一方搭起高台,供人在上面给大家讲驿道上发生的故事。
相传,明清时期,从重庆出发的客商经过一天的路程,晚上刚好走到走马驿。为打发漫漫长夜的寂寥时光,客商们便会在走马巷喝茶纳凉,吹“龙门阵”,困乏了干脆就地打地铺,还节约了住店的钱,这里是当年走马镇夜晚最热闹的地方。
书香四季
依托走马书院而建。走马书院位于侧巷山间,拾阶而上,有翠竹有腊梅。走马书院中依然保持着原有书院的风格,有古籍,有藏书,在古韵盎然的走马书院中读一本好书,品一杯清茶,静静感受这方土地的细语呢喃,别有一番风味。
时代回响
包括渡槽和曹家院子两处景点,记载了改革开放前后的燃情岁月和农耕文化中深刻的乡愁情怀。
漫步在曹家院子后的爬坡廊中,每个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文化、每个时代的烙印都随着爬坡廊的每一步台阶的递进生动地演绎着,如同穿越一道时光的长河。
渡槽修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学大寨”运动中,全长120米,为悬空拱形式样,青石筑成,造型古朴雅致,曾起输水灌溉作用。
灵泽驿路
位于走马中学门前。
群马饮川的盛景展开了一幅昔日古镇车水马龙的生动画卷。而马上封猴的雕塑,也象征着走马人对即将踏上征途的学子美好的祝愿。相传,喷泉下有着幸福之源的泉眼,而在旁边的古树围栏上,系上红丝带就能受到庇佑,状元得中,鲤跃龙门。
秋水凭阑
位于走马镇驿道公园。
公园占地面积110余亩。去年11月初完成第一期景观打造,共栽种灌木6种、乔木11种以及各色花草,并复建了文昌宫、走马书院以及魁星楼等建筑。驿道公园充分利用自然放坡、阳光草坪与四季花卉相结合,亲水景观与滨水景观相结合,构建出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驿风古韵
位于走马文昌宫,这是古代地方私学的教学场地,现成为走马历史文化博物馆。它是走马驿道文化的窗口,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近百年来走马的沧桑历史。文昌宫以仿古建筑群为依托,立志打造走马国学教育实践基地,体现出中国古代地方教学宗教、学术合一的思想。
同行逐梦
由健身栈道和故事主题广场组成。故事主题广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及党建、廉政文化等知识,在休闲之余也能让群众感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
特约通讯员 周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