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进行时——学论述抓整改促落实】
从穷山沟到“金窝窝” 看北碚柳荫镇一个市级贫困村的“变脸”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18日9时53分讯(记者 陈星 实习生 张一帆)永兴村,一个位于重庆北碚区柳荫镇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山高地贫,交通闭塞,曾给永兴村打上了穷山恶水的烙印。
2014年,永兴村被评为重庆市级贫困村。然而短短一年时间,永兴村就摘掉了“穷帽”,并在接下来几年时间里,这个曾经“赶场走断腿,喝水挑弯腰”的偏远山村,在扶贫春风的吹拂下,成功“变脸”。
曾经的“空壳村”变产业村,村民外出到纷纷返乡创业,交通不便到如今公路四通八达……这样的逆袭,永兴村怎样做到的?今(18)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走进该村探寻其“变脸”背后的故事。
变脸一: 面子里子全都有 单身汉住上了“小洋房”
“李前五,又去看新房啊?”
“李前五,有了房可以找个老伴了哦。”
村民们只要看到李前五,总会如是调侃。李前五不善言辞,也不回答,脸上露出羞涩的笑。
李前五今年53岁,一辈子没结婚,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最近村民们发现,以前不怎么出门的他最近在村里溜达的次数变多了。后来村民们才搞懂,原来他家的房子被认定为危房,他是去危旧房改造联建点看自己的房子去了。
李前五的新家是离公路边最近的一栋楼,在一楼左手边,40平米,一间卧室,一个客厅,还有厨房和厕所,跟城里的小区房没区别。
房子外观看上去,宛如一栋小洋房,片石墙面,镂空护窗,显得很有格调。打开房门,室内墙面已粉刷,厕所设施也已经安装完毕,完全可以拎包入住。
“村里预计建6栋,一栋楼可住4户人,分为40平米和60平米两种户型,接下来,房子周围还将进行绿化、硬化。” 永兴村村主任江洪流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有了新房,村民面子里子都有了。
从去年九月开始,李前五基本每天都会到工地上转几圈,从房子打地基,到房子建好,他基本见证了房子的“成长”。
在大山生活了一辈子,住惯了石头泥巴房,现在不花钱就能住“小区房”,李前五自然高兴得很。
变脸二:公路畅通“致富路” 贫困户“开挂”变致富达人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永兴村一直是柳荫镇贫困程度最深的村。
“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在此土生土长的村民桂来建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村里土薄地贫,一锄挖下去全是石头,靠山却不能吃山,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 16岁那年,桂来建外出打工,当起了一名建筑工人。
2012年,不安现状的他决定回乡创业,在家建了猪圈、鸡舍,风风火火干起了养殖业。
“猪出栏后,需要雇佣工人步行抬到镇上售卖。”受交通条件制约,农产品运出去困难,要客户进村收购,更是天方夜谭,除去高昂的人力成本,桂来建基本白忙活了一年。
初次创业失败,桂来建不得不重返打工之路。
2015年,柳荫镇深入推进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永兴村投入资金,实施了硬化公路、修建人行便道、新建人饮工程等扶贫项目12个。
霎时,永兴村上下忙开了锅,机器的轰鸣声奏响了永兴村脱贫攻坚的交响曲。没过多久,一条连接合川、金刀峡、合兴村的乡间水泥路修建完成,加上村里新建的三个大型人饮工程项目,永兴村一举摘掉了“穷帽”。
得知永兴村正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桂来建再次心生悸动。2015年,在永兴村村委会的鼓励下,桂来建再次返乡创业。
这次桂来建带着技术回来,在村里发展起生猪、土鸡、蜜蜂、生态蛇养殖。依托畅通的公路,桂来建再也不愁销路。
2016年,桂来建靠养殖净赚10多万,盖起了2层楼房,还买了汽车,一举摘掉了“贫困帽”,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变脸三:石头地长出“黄金树”村集体经济坐等收钱
山桐子现在是永兴村绝对的主角。走进永兴村,道路沿线,村民房前屋后,都能见到山桐子的影子。
每天上午8点,永兴村二组村民蒋红明都会和邻居一起到山桐子种植基地打农药,直到下午6点,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
“在家也闲着,现在一天能挣70块钱,很多村民都想来呢。”蒋红明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除了给山桐子打农药,平时她还要负责开辟荒坡,清除杂草,等山桐子育苗成功后,这些闲置荒坡将被充分利用起来。
永兴村为何会引进山桐子?这其中也隐藏着诸多智慧。
山桐子耐贫瘠,其种植优势恰好与永兴村的地貌不谋而合,不但确保了有限的耕地资源不受损,还可发展“边角”经济,将闲置土地变废为宝。
去年,永兴村通过村企合作的形式,与重庆森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保底分红+股权分红的利益机制,打算在村里发展1000亩山桐子产业。
公司流转农户土地,农户可在基地打工,实现一地“双收”,目前已有57户村民参与其中。届时,村集体经济还可参与分红。
永兴村第一书记周川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这1000亩山桐子的最终归属便是700亩的农耕土地, 300亩的山坡地。
“等到山桐子成熟时,漫山遍野一片红,尤为壮观,届时还可发展观光旅游,实现农旅林融合发展。”产业发展起来,周川还有更大的愿景。
变脸四:穷山沟辟出新天地 村民即将吃上“旅游饭”
在永兴村天眼洞景区施工现场,景区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工程机械不停运转,工人们正在争分夺秒地作业,景区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罗海力是蓥山南耕农业开发公司的负责人,2015年初,他参与到永兴村天眼洞景区打造。下个月景区即将试运营,这几天,罗海力格外繁忙,基本每天都守在工地上督促项目进展。
天眼洞景区距重庆市中心90公里,是一处新进发现的保持着原始风貌的神奇峡谷,以上亿年的峡谷幽壑景观为主,以岩溶景观为辅,兼有大量地质上称作壶穴的碧玉串珠的深潭绝景。
经过四年时间打造,如今天眼洞景区已初见雏形,景区除了有溶洞,还打造了花海、亲子乐园、生态民宿、音乐露营广场等配套景点。
“盼了好几年,就等着这天。”罗海力也是永兴村的致富带头人,这几年永兴村的变化他全都看在眼里。罗海力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景区建好后,将与金刀峡、小西湖等旅游景点形成一条旅游路线。游客引流进村,不仅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还能带动贫困户就业。
届时,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将在永兴村实现。
记者手记
初春时节,永兴村一片绿意盎然,空气中还弥漫着清新的山林味道。
村里新修的水泥路,像一条条灰白色的玉带,缠绕在山间,通达到村民家门口;还有新近栽植的山桐子,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在地头、山间,欣然露出娇嫩的腰肢;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危旧民居改造正在持续推进;一条条蜿蜒的硬化路,拉近了永兴村和外界的距离,更连通了村民致富的路。
这里,每天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大山里住了一辈子的村民们,谁也没想到,这个曾经“赶场走断腿,喝水挑弯腰”的偏远山村,在扶贫春风的吹拂下,近年来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乡村要振兴,根本在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在调整结构、振兴产业的道路上,永兴村一直在探索。
没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曾一度制约了永兴村的发展。农产品进山出山只能靠肩挑背扛或骡马运输,运费太高,农民根本赚不到钱。
可为何在短短一年间,永兴村就成功“摘帽”?
“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永兴村第一副书记李增云道出了关键。
2015年,柳荫镇深入推进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永兴村投入资金,实施了硬化公路、修建人行便道、新建人饮工程等扶贫项目12个。
此外,永兴村大力扶持产业解决村民增收难问题,不仅发展了高山蔬菜、优质小米,还种植了核桃树苗,并成立“煜宸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集中培训、合作社出资、村民管理、统一销售、全村分红”的方式进行管理、销售和分红。
对症下药、精准发力、多头并举,为永兴村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这些特色效益农业,不仅壮大了永兴村的集体经济,还与农民建立起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产业初步发展起来了,但这只是起步。打好特色牌,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培育出叫得响的特色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这才是让产业真正兴旺起来的重要抓手,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