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态大保护 科研在行动】突破传统 这群人用“绿色+”科学手段撑起长江生态保护伞
导航

【长江生态大保护 科研在行动】突破传统 这群人用“绿色+”科学手段撑起长江生态保护伞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4-01

开篇语: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依托。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重庆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

如何更好地解决“生态修复”问题,重庆相关部门积极通过科技创新,为长江生态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月1日起,华龙网推出“长江生态大保护 科研在行动”系列报道,聚焦重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助推长江生态大保护。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日15时20分讯(记者 舒婷)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在渝举行2019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事实上,保护长江上游生态,重庆一直在行动。今(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到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以下简称:208地质队)等相关部门,听听他们如何助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铜锣山矿山整治后,该整治以生态修复为主,尽量保持矿山原貌,尽量避免工程痕迹。208地质队供图 华龙网发

迫切

“传统治理”模式引发的生态问题

今年2月,新华社《半月谈》发表的《“破坏式治污”正加速河流生态退化》一文中指出,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和环保督查压力下,各地竞相投入巨资治理河流黑臭水体,取得初步成效。但一些城市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盲目硬化河岸、过度追求人工景观,大多采用挖掘机或高压水枪疏浚底泥,采用混泥土、浆砌块石等固化河岸、在“生态拦墙”外侧绿化河堤等“传统治理”手段。

在专家看来这样的行为实则是“破坏式生态治理”,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将酿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基于此,专家表示要尽量保留河岸地貌的复杂多样性,努力实现“生态化治理”,通过生态修复方式实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08地质队科创中心地质灾害生态修复研究团队负责人胡明军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科普到,由于长江水位规律性的上涨和消退,出露于长江两岸大面积的消落带不仅会带来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还会由于水力的巨大作用导致岸坡强度不断劣化降低,隐藏着地质灾害安全隐患。

近年来,消落带治理主要采用硬质护岸方式如混凝土护面、六棱块体护坡、格宾石笼护坡等,随着生态防护概念的提升,又相继出现了生态袋护坡、植草砖护坡、种植耐水植物等。综合来看,硬质护面达不到生态防护要求,现有生态防护效果也达不到预期,消落带生态修复问题仍然是摆在相关从业者面前的一道巨大的难题。

探索

如何解决长江里的“生态修复”难点

如何更好地解决“生态修复”问题,科研也成了重庆相关部门积极努力的方向。

重庆市科委牵头开展申报2018-2019年重庆市生态环保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专项重点研发项目工作,湖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营养元素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等项目申报成功,将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由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诺为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启动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创新技术适用性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中“通航河段生态护岸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航海学会2018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208地质队副总工程师、科创中心主任张枝华介绍,在巫峡段有一项目中,208地质队就打破传统的“地质安全防护”模式,转变为“地质+生态”模式,在修复过程中遵从“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让工程修复与自然协调融合,通过改进设计方案与施工工艺,在不破坏原始崖壁的基础上,使用技术手段把修复措施嵌入岩壁内,让治理后的工程表面看不出人工痕迹,使工程完全融入自然。

渝北区铜锣山矿山整治前。 208地质队供图 华龙网发

方向

“绿色+”科技创新助推长江生态大保护

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的2019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中签订《科学技术部、重庆市人民政府部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2019-2023年)》(以下简称《议定书》),其中提出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方面,支持重庆与长江上游及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在产学研融合、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技术市场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根据《议定书》,重庆将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实施长江上游青山绿水科技行动,开展三峡库区污染防控、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一批技术应用与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重庆绿色低碳健康发展。

“但随着工作的推进,国家和重庆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地质’工作远远不够。”208地质队总工程师蒋文明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208地质队的工作也逐渐从“地质”,转向“地质+生态”、“地质+多学科整合”,“地质与生态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绿色、生态目标是建立在地质环境安全基础上的。”基于此,208地质队结合专业优势,为生态保护提供地质支持。2018年专门成立了科创中心,下一步也将开展消落带防治示范研究,将与有相关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合作,引入生态修复措施,结合自身优势,“对症”治理消落带问题,并希望建立消落带治理标准体系,为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做出贡献。

目前,重庆正在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聚焦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研究、消落区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尾矿及页岩气开采生态风险防控及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次级河流水环境修复及生态屏障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重大科技专项。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长江生态大保护 科研在行动】突破传统 这群人用“绿色+”科学手段撑起长江生态保护伞

2019-04-01 15:24:17 来源:

开篇语: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依托。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重庆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

如何更好地解决“生态修复”问题,重庆相关部门积极通过科技创新,为长江生态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月1日起,华龙网推出“长江生态大保护 科研在行动”系列报道,聚焦重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助推长江生态大保护。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日15时20分讯(记者 舒婷)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在渝举行2019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事实上,保护长江上游生态,重庆一直在行动。今(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到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以下简称:208地质队)等相关部门,听听他们如何助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铜锣山矿山整治后,该整治以生态修复为主,尽量保持矿山原貌,尽量避免工程痕迹。208地质队供图 华龙网发

迫切

“传统治理”模式引发的生态问题

今年2月,新华社《半月谈》发表的《“破坏式治污”正加速河流生态退化》一文中指出,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和环保督查压力下,各地竞相投入巨资治理河流黑臭水体,取得初步成效。但一些城市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盲目硬化河岸、过度追求人工景观,大多采用挖掘机或高压水枪疏浚底泥,采用混泥土、浆砌块石等固化河岸、在“生态拦墙”外侧绿化河堤等“传统治理”手段。

在专家看来这样的行为实则是“破坏式生态治理”,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将酿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基于此,专家表示要尽量保留河岸地貌的复杂多样性,努力实现“生态化治理”,通过生态修复方式实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08地质队科创中心地质灾害生态修复研究团队负责人胡明军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科普到,由于长江水位规律性的上涨和消退,出露于长江两岸大面积的消落带不仅会带来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还会由于水力的巨大作用导致岸坡强度不断劣化降低,隐藏着地质灾害安全隐患。

近年来,消落带治理主要采用硬质护岸方式如混凝土护面、六棱块体护坡、格宾石笼护坡等,随着生态防护概念的提升,又相继出现了生态袋护坡、植草砖护坡、种植耐水植物等。综合来看,硬质护面达不到生态防护要求,现有生态防护效果也达不到预期,消落带生态修复问题仍然是摆在相关从业者面前的一道巨大的难题。

探索

如何解决长江里的“生态修复”难点

如何更好地解决“生态修复”问题,科研也成了重庆相关部门积极努力的方向。

重庆市科委牵头开展申报2018-2019年重庆市生态环保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专项重点研发项目工作,湖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营养元素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等项目申报成功,将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由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诺为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启动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创新技术适用性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中“通航河段生态护岸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航海学会2018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208地质队副总工程师、科创中心主任张枝华介绍,在巫峡段有一项目中,208地质队就打破传统的“地质安全防护”模式,转变为“地质+生态”模式,在修复过程中遵从“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让工程修复与自然协调融合,通过改进设计方案与施工工艺,在不破坏原始崖壁的基础上,使用技术手段把修复措施嵌入岩壁内,让治理后的工程表面看不出人工痕迹,使工程完全融入自然。

渝北区铜锣山矿山整治前。 208地质队供图 华龙网发

方向

“绿色+”科技创新助推长江生态大保护

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的2019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中签订《科学技术部、重庆市人民政府部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2019-2023年)》(以下简称《议定书》),其中提出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方面,支持重庆与长江上游及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在产学研融合、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技术市场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根据《议定书》,重庆将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实施长江上游青山绿水科技行动,开展三峡库区污染防控、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一批技术应用与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重庆绿色低碳健康发展。

“但随着工作的推进,国家和重庆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地质’工作远远不够。”208地质队总工程师蒋文明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208地质队的工作也逐渐从“地质”,转向“地质+生态”、“地质+多学科整合”,“地质与生态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绿色、生态目标是建立在地质环境安全基础上的。”基于此,208地质队结合专业优势,为生态保护提供地质支持。2018年专门成立了科创中心,下一步也将开展消落带防治示范研究,将与有相关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合作,引入生态修复措施,结合自身优势,“对症”治理消落带问题,并希望建立消落带治理标准体系,为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做出贡献。

目前,重庆正在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聚焦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研究、消落区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尾矿及页岩气开采生态风险防控及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次级河流水环境修复及生态屏障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重大科技专项。

[责任编辑: 何燕宏]
精彩视频
网络民意桥,有事请吐槽热线:023-63080011
网民:现需要穿过路口步行至映湖十里公交站台才能坐车,希望延长终点站。

空港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经核实,花石公园一期预计2024年10月完工。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