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 以站为家 “向上向善好青年”李庆波的平凡故事

扎根基层 以站为家 “向上向善好青年”李庆波的平凡故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4-1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7日14时51分讯(记者 赵铁琥)2019年3月20日,由共青团重庆市委主办,全市各行各业基层一线青年参评的“2018年度‘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公布,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城口水文站站长李庆波榜上有名,被授予“爱岗敬业好青年”荣誉称号。作为一名普通基层水文工作者,李庆波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呢?

李庆波在演算水文流量测验的数据。 城口水文站  陈兵 摄

偶然与水文结缘 让青春的选择变成如今的事业

李庆波,这位来自河南范县的“80后”,从小生活在小乡村里,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由于自己和家人一直都住在农村,高考后自己和家人对选择专业其实很迷茫。受一个从事水利行业的亲戚影响,李庆波偶然的选择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水文专业。

在大学里,水文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并不多。入学一段时间后,李庆波老是听别人说这个专业不容易就业,这让年轻的李庆波也产生过困扰和担忧。但在李庆波的心里,从小就有一股子“倔劲”,在他看来,既然选择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认定了它,就得把它做好。于是,李庆波继续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踏踏实实的学习水文。快毕业时,偶然得知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城口水文站在招聘人员,李庆波不想错过机会:“因为自己学的是水文专业,所以心里其实还是想在相应的行业发挥一下自己所学,证明自己。”于是,2006年刚毕业的李庆波便来到了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城口水文站。

水文工作常常是与孤寂作伴的,城口水文站则是重庆市水文局最偏远的测站,刚到城口李庆波的日子可想而知。据他回忆:“当时初来乍到,听不懂乡亲的方言、吃不惯当地的饭菜,而且重庆城口是山区,家乡则是中部平原,差异很大。偌大一个水文站,当时就我和同事两个人,每到晚上,基本就是‘抬头望明月,低头想父母’,心里也曾有过迷惘和动摇。”

短暂的迷惘后,踏实的李庆波开始从基层做起。由于大学里学的更多是理论知识,测站的实际操作让刚开始工作的他有些吃力。早晨,李庆波到河岸边观测水位、雨量、蒸发量;每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人们伴着风雨声入睡时,他往返于站点和河道之间,时刻监视着雨情、水情,测验河道流量数据,报送水情信息;他和唯一的同事交替值班,毫不放松,收集着一份份珍贵的水文资料。

当地人对李庆波说:“你一个大学生,到我们这个穷地方来干啥子?我们这里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了,当心娶不到老婆呦!”面对艰苦条件和环境,李庆波也曾想过调到其他水文站或转行放弃水文工作,但还是那股倔劲,让李庆波选择了就要坚守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我会问我自己,如果我离开了这里,那么又有谁会来坚守这个岗位呢?我爱我从事的工作,这里需要我们水文人。”李庆波说。

李庆波在做水准测量。 城口水文站  陈兵 摄

扎根山区一干就是13年 娶妻生子依然守望山河

李庆波的妻子董燕是他的大学同学,当年毕业后在江苏工作。由于李庆波在一般情况下一年只回一次家,异地恋让他们的感情生活很是艰难。但是出于对水文事业的热爱和对测站的坚守,李庆波舍不得放弃城口测站的工作。对此,当时还是女朋友的董燕和李庆波的家人也非常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受李庆波的影响,董燕也离开老家来到重庆市城口县水利系统上班,让这段爱情长跑顺利向前。

2011年李庆波和董燕结婚了,站上宿舍就是他们的婚房。结婚后,李庆波偶尔也会冒出带妻子回老家过日子的想法。但经过5年多的生活,他早已把这个工作5年多的测站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且董燕的到来,也让李庆波更有信心将工作继续做下去。他说:“也可能是环境容易改变一个人,让我对这里(城口测站)产生了感情和依赖。”

婚后第二年,他们有了儿子李澄。由于孩子太小、他和董燕工作又忙,加之父母年龄大了又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所以,在李澄出生不久,便让父母将孩子带回了河南老家照顾。“说实话,对于家庭亲人,这些年来我其实很不称职,没有好好照顾怀孕的妻子,也没有及时回老家照顾病倒的妈妈。甚至为了工作,还把儿子送回老家抚养,让他成了‘留守儿童’。我知道天上下了多少雨,河里流了多少水,但想起给孩子买衣服的时候却不知道该买多大码。”说起如今已6岁的李澄,让李庆波心里颇为难受。

对于没有好好陪伴儿子成长,心有愧疚的李庆波说,既然选择了用青春和热血厮守着河流,就意味着为水文工作默默奉献。直到现在,他扎根城口山区已整整13年。“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我想那些尽职尽责、积极向上的劳动者都应得到社会尊重。”在面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李庆波平淡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同时他也希望李澄能健康成长,将来做他们的接班人继续为水利工作贡献力量。

李庆波在安装流速仪测验流量。   城口水文站  陈兵 摄

当平凡做到极致 日常的坚守便成了“信仰”

平淡的生活中也会有突发危险的风险。2010年7月19日凌晨,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因大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若堰塞湖水位持续升高,湖坝就有坍塌的可能,而当时,罗江河河水水位迅速上涨,向庙坝场镇的816户民房已处于危险中,还在家中的2000余群众开始被迫转移。接到险情后,重庆市水文局立即启动水文应急监测Ⅰ级响应,连夜组织人员、设备开赴抢险一线。

已经升任城口水文站站长的李庆波当时刚借调到重庆市水文局参加全国水利普查工作,闻讯后他心急如焚,随同第一梯队人员返回城口参加救援。由于持续降雨,该堰塞湖周边区域交通、电力、通讯中断,加之灾害在凌晨发生,堰塞湖四周山高陡峭,地形复杂,救援人员进去抢险自身也非常危险。此时,在城口县水利局工作的董燕也收到了重庆市水文局的通知,在李庆波回到城口准备进入险区救援前,董燕很担心反复的叮嘱李庆波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李庆波只能宽慰董燕:“这是工作,你放心吧!”

到达堰塞湖坝体后,熟悉环境的李庆波带头勘察滑坡体地形,和同事迅速在场镇桥头安装调试水情监测设备,建起了城口庙坝堰塞湖库区第一个水文监测站。随后,他又与同事赶到库区上游,穿好救生衣,拿着流速仪、皮尺、测深杆等测量工具,涉水实测堰塞湖入库流量。19日16时第一个准确的水文数据传到现场抢险指挥部,告知水库水位、淹没范围和入库流量等。20日坝前第二个监测站点建立,李庆波又开始对库前水位、雨量、出库流量进行数据监测,并在整点时刻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水雨情信息,为抢险指挥提供了决策依据。

整整10多个昼夜,李庆波与同事吃住在帐篷,日夜不敢放松警惕,时刻关注水雨情情势,并和女朋友董燕保持着联系,让她放心。直到险情解除,他和董燕也没有告诉家人这次抢险的事情,因为怕亲人们担心。做为水文工作者,可以说李庆波他们是第一时间赶到,最后撤出的队伍。

经过这些年的成长,李庆波由一个懵懂的青年学生蜕变为了一名坚强的水利工作者,工资从刚开始实习的一千多元增加到现在的五六千元;当时只能住测站宿舍还得自己做饭的他,现在也在城口县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看到身边的同事一批一批地来,又一个一个的离开,李庆波仍会感到难过:“艰苦的地方总得有人呆,测站的工作总得有人干,就算是最偏远的水文测站,没有人长期坚守,那也是不行的。”

李庆波告诉记者,当你把平凡的工作当成了习惯,日常的坚守也就成了“信仰”。他说:“别人怕苦我不怕,我是在农村出来的。我就在这个山沟沟里‘安营扎寨’了。希望以后水文行业中的监测能实现自动化,水文监测仪器能够智能化一些,结束什么都要靠人工来实测的现状。这样,我们基层的水文站就能越干越好!”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扎根基层 以站为家 “向上向善好青年”李庆波的平凡故事

2019-04-17 14:58:11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7日14时51分讯(记者 赵铁琥)2019年3月20日,由共青团重庆市委主办,全市各行各业基层一线青年参评的“2018年度‘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公布,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城口水文站站长李庆波榜上有名,被授予“爱岗敬业好青年”荣誉称号。作为一名普通基层水文工作者,李庆波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呢?

李庆波在演算水文流量测验的数据。 城口水文站  陈兵 摄

偶然与水文结缘 让青春的选择变成如今的事业

李庆波,这位来自河南范县的“80后”,从小生活在小乡村里,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由于自己和家人一直都住在农村,高考后自己和家人对选择专业其实很迷茫。受一个从事水利行业的亲戚影响,李庆波偶然的选择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水文专业。

在大学里,水文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并不多。入学一段时间后,李庆波老是听别人说这个专业不容易就业,这让年轻的李庆波也产生过困扰和担忧。但在李庆波的心里,从小就有一股子“倔劲”,在他看来,既然选择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认定了它,就得把它做好。于是,李庆波继续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踏踏实实的学习水文。快毕业时,偶然得知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城口水文站在招聘人员,李庆波不想错过机会:“因为自己学的是水文专业,所以心里其实还是想在相应的行业发挥一下自己所学,证明自己。”于是,2006年刚毕业的李庆波便来到了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城口水文站。

水文工作常常是与孤寂作伴的,城口水文站则是重庆市水文局最偏远的测站,刚到城口李庆波的日子可想而知。据他回忆:“当时初来乍到,听不懂乡亲的方言、吃不惯当地的饭菜,而且重庆城口是山区,家乡则是中部平原,差异很大。偌大一个水文站,当时就我和同事两个人,每到晚上,基本就是‘抬头望明月,低头想父母’,心里也曾有过迷惘和动摇。”

短暂的迷惘后,踏实的李庆波开始从基层做起。由于大学里学的更多是理论知识,测站的实际操作让刚开始工作的他有些吃力。早晨,李庆波到河岸边观测水位、雨量、蒸发量;每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人们伴着风雨声入睡时,他往返于站点和河道之间,时刻监视着雨情、水情,测验河道流量数据,报送水情信息;他和唯一的同事交替值班,毫不放松,收集着一份份珍贵的水文资料。

当地人对李庆波说:“你一个大学生,到我们这个穷地方来干啥子?我们这里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了,当心娶不到老婆呦!”面对艰苦条件和环境,李庆波也曾想过调到其他水文站或转行放弃水文工作,但还是那股倔劲,让李庆波选择了就要坚守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我会问我自己,如果我离开了这里,那么又有谁会来坚守这个岗位呢?我爱我从事的工作,这里需要我们水文人。”李庆波说。

李庆波在做水准测量。 城口水文站  陈兵 摄

扎根山区一干就是13年 娶妻生子依然守望山河

李庆波的妻子董燕是他的大学同学,当年毕业后在江苏工作。由于李庆波在一般情况下一年只回一次家,异地恋让他们的感情生活很是艰难。但是出于对水文事业的热爱和对测站的坚守,李庆波舍不得放弃城口测站的工作。对此,当时还是女朋友的董燕和李庆波的家人也非常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受李庆波的影响,董燕也离开老家来到重庆市城口县水利系统上班,让这段爱情长跑顺利向前。

2011年李庆波和董燕结婚了,站上宿舍就是他们的婚房。结婚后,李庆波偶尔也会冒出带妻子回老家过日子的想法。但经过5年多的生活,他早已把这个工作5年多的测站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且董燕的到来,也让李庆波更有信心将工作继续做下去。他说:“也可能是环境容易改变一个人,让我对这里(城口测站)产生了感情和依赖。”

婚后第二年,他们有了儿子李澄。由于孩子太小、他和董燕工作又忙,加之父母年龄大了又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所以,在李澄出生不久,便让父母将孩子带回了河南老家照顾。“说实话,对于家庭亲人,这些年来我其实很不称职,没有好好照顾怀孕的妻子,也没有及时回老家照顾病倒的妈妈。甚至为了工作,还把儿子送回老家抚养,让他成了‘留守儿童’。我知道天上下了多少雨,河里流了多少水,但想起给孩子买衣服的时候却不知道该买多大码。”说起如今已6岁的李澄,让李庆波心里颇为难受。

对于没有好好陪伴儿子成长,心有愧疚的李庆波说,既然选择了用青春和热血厮守着河流,就意味着为水文工作默默奉献。直到现在,他扎根城口山区已整整13年。“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我想那些尽职尽责、积极向上的劳动者都应得到社会尊重。”在面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李庆波平淡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同时他也希望李澄能健康成长,将来做他们的接班人继续为水利工作贡献力量。

李庆波在安装流速仪测验流量。   城口水文站  陈兵 摄

当平凡做到极致 日常的坚守便成了“信仰”

平淡的生活中也会有突发危险的风险。2010年7月19日凌晨,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因大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若堰塞湖水位持续升高,湖坝就有坍塌的可能,而当时,罗江河河水水位迅速上涨,向庙坝场镇的816户民房已处于危险中,还在家中的2000余群众开始被迫转移。接到险情后,重庆市水文局立即启动水文应急监测Ⅰ级响应,连夜组织人员、设备开赴抢险一线。

已经升任城口水文站站长的李庆波当时刚借调到重庆市水文局参加全国水利普查工作,闻讯后他心急如焚,随同第一梯队人员返回城口参加救援。由于持续降雨,该堰塞湖周边区域交通、电力、通讯中断,加之灾害在凌晨发生,堰塞湖四周山高陡峭,地形复杂,救援人员进去抢险自身也非常危险。此时,在城口县水利局工作的董燕也收到了重庆市水文局的通知,在李庆波回到城口准备进入险区救援前,董燕很担心反复的叮嘱李庆波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李庆波只能宽慰董燕:“这是工作,你放心吧!”

到达堰塞湖坝体后,熟悉环境的李庆波带头勘察滑坡体地形,和同事迅速在场镇桥头安装调试水情监测设备,建起了城口庙坝堰塞湖库区第一个水文监测站。随后,他又与同事赶到库区上游,穿好救生衣,拿着流速仪、皮尺、测深杆等测量工具,涉水实测堰塞湖入库流量。19日16时第一个准确的水文数据传到现场抢险指挥部,告知水库水位、淹没范围和入库流量等。20日坝前第二个监测站点建立,李庆波又开始对库前水位、雨量、出库流量进行数据监测,并在整点时刻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水雨情信息,为抢险指挥提供了决策依据。

整整10多个昼夜,李庆波与同事吃住在帐篷,日夜不敢放松警惕,时刻关注水雨情情势,并和女朋友董燕保持着联系,让她放心。直到险情解除,他和董燕也没有告诉家人这次抢险的事情,因为怕亲人们担心。做为水文工作者,可以说李庆波他们是第一时间赶到,最后撤出的队伍。

经过这些年的成长,李庆波由一个懵懂的青年学生蜕变为了一名坚强的水利工作者,工资从刚开始实习的一千多元增加到现在的五六千元;当时只能住测站宿舍还得自己做饭的他,现在也在城口县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看到身边的同事一批一批地来,又一个一个的离开,李庆波仍会感到难过:“艰苦的地方总得有人呆,测站的工作总得有人干,就算是最偏远的水文测站,没有人长期坚守,那也是不行的。”

李庆波告诉记者,当你把平凡的工作当成了习惯,日常的坚守也就成了“信仰”。他说:“别人怕苦我不怕,我是在农村出来的。我就在这个山沟沟里‘安营扎寨’了。希望以后水文行业中的监测能实现自动化,水文监测仪器能够智能化一些,结束什么都要靠人工来实测的现状。这样,我们基层的水文站就能越干越好!”

[责任编辑: 董霞]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