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一条船 云阳县黄石镇的摆渡人"希妹"图啥?

守着一条船 云阳县黄石镇的摆渡人"希妹"图啥?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4-2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22日10时讯(通讯员 段斯斯 邓庭庭)在云阳县黄石镇,你问张希前是谁,对方多半会露出疑惑的表情,但是你再接着问打渡船的是哪个,对方便会恍然大悟:“你问的是希妹儿啊,希妹在船上,他离不了那条船。”离不开船的希妹儿本名是张希前,家住黄石镇迎新村,因为其母亲想要一个女儿,便给她取了个小名“希妹儿”,这一喊就是52年,成为了黄石镇家喻户晓的名字。

摆渡34年再苦再难未言弃

为什么说希妹离不开船?近日,笔者来到黄石镇渡口,和张希前的沉默寡言相比,邓术英身材高大,性格爽朗,说话像是倒豆子一般,噼里啪啦,显得和气。“我这么多年跟着他一起打渡,我也理解了他对渡船的感情了,莫说他了,我自己也离不开了。”听到邓术英的打趣,坐在船头的张希前手里卷起了叶子烟,腼腆地低下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笑容。

“说起这个工作确实辛苦,不管刮风下雨,冬寒暑热的,每天早上6点多,他们夫妇两就得早早在船上等着过河的客人。”前来坐渡船的村民们由衷感慨。笔者了解到,张希前的父亲也是一位摆渡人,打了一生的渡船。从小和父母生活在船上的张希前,在18岁那年摆起了父亲的渡船,也接过了父亲扛了一辈子的责任,今年已经52岁的他,在船上度过了34年。

回忆30余年前的日子,张希前摊开自己的一双手,说了一个字——疼。“那时候是人力渡,手拉船,要靠一双手摆渡。”张希前低声解释,刚开始拉绳子手磨得生疼,才拉了一天,手上便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血泡,第二天硬着头皮拉船时,满手都是磨烂了的血泡,疼到后面麻木了,但是一歇下来,手就疼。时间一长,血泡慢慢成了厚茧,即使人力渡早已变成了机动船,但双手的茧依然在。

然而对于张希前来说,起血泡、起茧还不算苦,最难熬的是刮风下雨的晚上。还没修建三峡大坝的时候,逢刮风下雨的晚上,一个浪就能把船打翻,所以他连打盹都不敢,一整晚盯着船,水位上涨收绳,水退时放绳,时刻注意着.

从人力渡到机动船,再到客渡船,从200米一趟到3000米一趟,船费却只涨了1元,从1元每人变成2元每人,夫妻两人每月平均收入仅2000元。“看着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过河的人越来越少,家里又还有个幺妹儿在读书,负担不小,我就盘算着不打渡船了,哪知话一出口就被他气冲冲地驳回了。”邓术英说。

手掌船舵肩负责任“希妹”图的是心安

挣不了钱又离不了身,张希前为什么还是要坚持打渡船,他图的是啥?

“不图啥,图心安。”面对笔者的疑惑,张希前硬邦邦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正说时,“叮当叮当·······”黄石小学的二十几位学生随着铃响声上了客渡船,“1、2、3······”张希前赶紧起身清点起了人数。“每天上下学都是那二十几个学生,我们会清点人数,小点儿的孩子老师会送上船,大点儿的孩子有时候路上贪玩,等不到他们我们就要去找。”张希前夫妻俩一个在船上清点人数,一个则在船下照看孩子们上船。

等清点完人数,安置了孩子们后,张希前便走进驾驶室发动渡船,邓术英则叮嘱起孩子们,下船就回家,不要在路上玩。“照看孩子压力大,家长和老师将孩子交给我们,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等到每一个孩子上船,将他们安全送到目的地才会放心。”邓术英说。

“心安”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邓术英回忆几年前一天晚上,,他们像平常一样套好船,已经上岸准备回家了,却在这时,电话响起了。接了电话的张希前立马转身,返回到船上,启动发动机,来不及多问的邓术英见状,立马解开船绳,随张希前出船,“本来为了安全出行,是不能开夜船的,但迎新村的一个村民头部意外受伤,血一直往外冒,所以我们选择开夜船去接他们到医院。”

在迎新村渡口接到伤者的张希前,立马调头开往黄石镇渡口,伤者的头上血一直往外涌,身上的棉袄已经被浸湿,邓术英见状立即脱下自己的棉袄给伤者换上。这一趟张希前不仅没收他们的船费,还将他们送到了医院,垫付了医药费,为伤者买了牛奶和面包,自己却忙到忘了吃饭,回到家中已是半夜。“这个村民平时都是对我们冷言冷语的,自从她受伤,我们帮了她之后,现在对我们都是客客气气的了。”邓术英说“我们没有劳力,没有手艺,这是老天给我们的一碗饭吃,我们做事凭良心,求心安。”

“叮当叮当·······”又是一阵铃响,学生们在邓术英的引导下,一个个稳步走下渡船,等到孩子全部下了船,张希前和邓术英仍站在船头看,确认孩子们是不是全部踏上了回家的路。夕阳西下,并排站着的张希前夫妇俩被笼罩在橘色余晖中,留给孩子们一抹异常柔和、坚定的剪影,而这抹剪影不仅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也印在了笔者的心头。

客船与正在修建的郑万高铁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通讯员 段斯斯 摄
看到前来坐渡船的村民背着重物,邓术英赶紧上前帮忙 通讯员 邓庭庭 摄
休息时,张希前便坐在船头卷着叶子烟 通讯员 邓庭庭 摄
在启动客船前,张希前检查设备 通讯员 段斯斯 摄
张希前启动客船 通讯员 段斯斯 摄
张希前夫妇站在船头 通讯员 段斯斯 摄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守着一条船 云阳县黄石镇的摆渡人"希妹"图啥?

2019-04-22 10:22:15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22日10时讯(通讯员 段斯斯 邓庭庭)在云阳县黄石镇,你问张希前是谁,对方多半会露出疑惑的表情,但是你再接着问打渡船的是哪个,对方便会恍然大悟:“你问的是希妹儿啊,希妹在船上,他离不了那条船。”离不开船的希妹儿本名是张希前,家住黄石镇迎新村,因为其母亲想要一个女儿,便给她取了个小名“希妹儿”,这一喊就是52年,成为了黄石镇家喻户晓的名字。

摆渡34年再苦再难未言弃

为什么说希妹离不开船?近日,笔者来到黄石镇渡口,和张希前的沉默寡言相比,邓术英身材高大,性格爽朗,说话像是倒豆子一般,噼里啪啦,显得和气。“我这么多年跟着他一起打渡,我也理解了他对渡船的感情了,莫说他了,我自己也离不开了。”听到邓术英的打趣,坐在船头的张希前手里卷起了叶子烟,腼腆地低下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笑容。

“说起这个工作确实辛苦,不管刮风下雨,冬寒暑热的,每天早上6点多,他们夫妇两就得早早在船上等着过河的客人。”前来坐渡船的村民们由衷感慨。笔者了解到,张希前的父亲也是一位摆渡人,打了一生的渡船。从小和父母生活在船上的张希前,在18岁那年摆起了父亲的渡船,也接过了父亲扛了一辈子的责任,今年已经52岁的他,在船上度过了34年。

回忆30余年前的日子,张希前摊开自己的一双手,说了一个字——疼。“那时候是人力渡,手拉船,要靠一双手摆渡。”张希前低声解释,刚开始拉绳子手磨得生疼,才拉了一天,手上便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血泡,第二天硬着头皮拉船时,满手都是磨烂了的血泡,疼到后面麻木了,但是一歇下来,手就疼。时间一长,血泡慢慢成了厚茧,即使人力渡早已变成了机动船,但双手的茧依然在。

然而对于张希前来说,起血泡、起茧还不算苦,最难熬的是刮风下雨的晚上。还没修建三峡大坝的时候,逢刮风下雨的晚上,一个浪就能把船打翻,所以他连打盹都不敢,一整晚盯着船,水位上涨收绳,水退时放绳,时刻注意着.

从人力渡到机动船,再到客渡船,从200米一趟到3000米一趟,船费却只涨了1元,从1元每人变成2元每人,夫妻两人每月平均收入仅2000元。“看着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过河的人越来越少,家里又还有个幺妹儿在读书,负担不小,我就盘算着不打渡船了,哪知话一出口就被他气冲冲地驳回了。”邓术英说。

手掌船舵肩负责任“希妹”图的是心安

挣不了钱又离不了身,张希前为什么还是要坚持打渡船,他图的是啥?

“不图啥,图心安。”面对笔者的疑惑,张希前硬邦邦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正说时,“叮当叮当·······”黄石小学的二十几位学生随着铃响声上了客渡船,“1、2、3······”张希前赶紧起身清点起了人数。“每天上下学都是那二十几个学生,我们会清点人数,小点儿的孩子老师会送上船,大点儿的孩子有时候路上贪玩,等不到他们我们就要去找。”张希前夫妻俩一个在船上清点人数,一个则在船下照看孩子们上船。

等清点完人数,安置了孩子们后,张希前便走进驾驶室发动渡船,邓术英则叮嘱起孩子们,下船就回家,不要在路上玩。“照看孩子压力大,家长和老师将孩子交给我们,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等到每一个孩子上船,将他们安全送到目的地才会放心。”邓术英说。

“心安”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邓术英回忆几年前一天晚上,,他们像平常一样套好船,已经上岸准备回家了,却在这时,电话响起了。接了电话的张希前立马转身,返回到船上,启动发动机,来不及多问的邓术英见状,立马解开船绳,随张希前出船,“本来为了安全出行,是不能开夜船的,但迎新村的一个村民头部意外受伤,血一直往外冒,所以我们选择开夜船去接他们到医院。”

在迎新村渡口接到伤者的张希前,立马调头开往黄石镇渡口,伤者的头上血一直往外涌,身上的棉袄已经被浸湿,邓术英见状立即脱下自己的棉袄给伤者换上。这一趟张希前不仅没收他们的船费,还将他们送到了医院,垫付了医药费,为伤者买了牛奶和面包,自己却忙到忘了吃饭,回到家中已是半夜。“这个村民平时都是对我们冷言冷语的,自从她受伤,我们帮了她之后,现在对我们都是客客气气的了。”邓术英说“我们没有劳力,没有手艺,这是老天给我们的一碗饭吃,我们做事凭良心,求心安。”

“叮当叮当·······”又是一阵铃响,学生们在邓术英的引导下,一个个稳步走下渡船,等到孩子全部下了船,张希前和邓术英仍站在船头看,确认孩子们是不是全部踏上了回家的路。夕阳西下,并排站着的张希前夫妇俩被笼罩在橘色余晖中,留给孩子们一抹异常柔和、坚定的剪影,而这抹剪影不仅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也印在了笔者的心头。

客船与正在修建的郑万高铁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通讯员 段斯斯 摄
看到前来坐渡船的村民背着重物,邓术英赶紧上前帮忙 通讯员 邓庭庭 摄
休息时,张希前便坐在船头卷着叶子烟 通讯员 邓庭庭 摄
在启动客船前,张希前检查设备 通讯员 段斯斯 摄
张希前启动客船 通讯员 段斯斯 摄
张希前夫妇站在船头 通讯员 段斯斯 摄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