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推销员”也是“送货员”江津四面村这个第一书记跑出百万订单

是“推销员”也是“送货员”江津四面村这个第一书记跑出百万订单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4-23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23日9时23分讯(通讯员 郑椿凡)星期天,江津四屏镇四面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刘贤章又带着贫困户家的大米、土鸡、土鸭踏上送货之路,“老林,我把你要的大米、土鸡带来了,就在楼下,快来拿。”

“您这样一单一单地跑腿送货,能有效果吗?”

“有效果!今年小康汽车100万元的农产品收购单都是这样跑出来的。”刘贤章笑着说,虽然现在贫困户的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但是他和工作队队员还是坚持和往常一样,在周末时当义务“推销员”和“送货员”。

刘贤章“摸底”村民。通讯员 郑椿凡 摄

摸底贫困户生产情况

开展供需对接 让天然绿色农产品走出深山

2018年7月,受江津区委组织部选派,江津区区委办公室刘贤章前往四屏镇,担任四面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有着在区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经历的他,对许多党的政策和经济知识如数家珍,自然对扶贫工作心里也有“底”。

刚到四屏镇,他就建议工作队,扶贫工作先摸底,然后再对症下药。爬坡上坎走村入户充分调研,刘贤章和工作队队员们全面摸底贫困户自产大米、土猪、蜂蜜、野生竹笋、中草药的情况。

简家去年收了3000多公斤谷子,尤家喂了3头土猪,李家养了18只土鸡……刘贤章记在心里。

3月18日一早,刘贤章和往常一样,在和工作队员开会讨论好一天的工作安排后,又踏上了摸底之路。

“刘书记,我们家现在又存了100个土鸡蛋,你帮我联系一下看能帮我卖了不。”“我们家猪前几天下了三只猪仔。”去村子里转一圈,一路上不断有农户和刘贤章打这样特别的“招呼”。

对贫困户而言,辛苦劳作收获的瓜果蔬菜、土特产能否卖个好价钱,是件心焦的事。而对城市消费者来说,能不能吃上绿色的新鲜果蔬、土货特产,是他们关心的。刘贤章和队员们认为,致富首先就得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农户和城市居民双方直接“对话”,实行产销对接。

刘贤章介绍,刚开始展开扶贫工作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做“推销员”,利用互联网,将贫困户们的农产品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第一单是我朋友买的,他觉得大米和土鸡蛋的品质很好,又推荐了其他朋友来购买。”刘贤章说四屏镇的农产品在他们的朋友圈里建立起了很好的口碑。

但这样在朋友圈单卖始终不是一个长久的发展之路,刘贤章开始利用身边的资源,积极和扶贫集团联系,想寻求各个机构的合作,扩大销路。经过努力,刘贤章和队员们找到了江津中学、南方新华、小康汽车等组织达成合作,将贫困户们的这些“山货”直接送到城市消费者手中去。

“农户以前自己去卖新鲜谷子,要自己运输,并且市场价格就在1.6元左右,我们上门去收购每斤2元。”为了减轻农户的负担,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刘贤章小组和野田农业公司谈妥,为了帮助贫困户企业支持公益和扶贫,所有的大米都由他们上门代收,以成本价包装、加工和运输。

农户们的新鲜黄谷被收购后,通通被送到了重庆野田农业公司,现代化机器设备转起来,一体化生产链条动起来,一袋袋高山富硒米以新的“颜值”出现在大家面前。

紧接着,这些大米通过真空包装后被二次装车,来到了学校、企业的食堂,来到了重庆、江津消费者的桌上。

正是这样的合作,打通了农户和城市消费者的前后端通道,他们的努力逐渐有了成效。“小康汽车每年100万元的大米收购单来了,南方新华公司388份新米和干笋的土特产礼品采购单下了,企业食堂按期配送蔬菜肉类土货的菜篮子工程也有了……从零开始,仅春节前后就卖了23.6万元。”刘贤章笑着说,以后农户的产品有稳定的销路了。

刘贤章在生产车间。通讯员 郑椿凡 摄

培育特色产业

引导致富带头人迈向致富路 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贫机制

“老孙,泡菜泡得怎么样了?”下午,刘贤章和记者来到四面村牛角湾路边的一间砂岩石块做的房屋。

“颜色和味道都很好!”当时,贫困户老孙正在20个大坛子中间忙活。刘贤章介绍,半年前的老孙可不像现在一样充实。他跑摩托每月仅1000元收入,付不起两个孩子的学费,付不起八旬老母亲的药费,穷怕了的妻子也跑了,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是镇党委和工作队帮了他。

去年,一次机缘巧合,镇党委副书记彭波得知区内一企业对泡菜情有独钟,且需求量很大,正四处寻找合作方。

高海拔气候、森林植被多、甘甜山泉水……咨询“土专家”后,刘贤章认为四面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在这儿做泡菜、米酒、红豆腐等发酵产业,前景大好。

工作队立即牵线搭桥,组织致富带头人,前往韩式酱园、江小白等企业考察学习;全方位宣传,多渠道牵线,吸引企业与致富带头人达成多笔合作意向;送老孙等贫困户外出拜师,学习泡菜、酿酒等技艺……

很快,四面村第一个作坊——泡菜作坊建起来了,首批20个大坛子埋入土中,交由老孙负责,月薪3500元。“有工作队、致富带头人的帮助,我一定好好干,让大家都爱上我的泡菜。”找准人生目标的老孙,在致富带头人陈伟帮助下轻装上阵,把萝卜、海椒、嫩笋等原料装入坛中精心腌制。

去年10月,四面山高速四屏连接线建成通车,下道口就在四面村附近。刘贤章敏锐发现,这将为全村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很快,工作队制定了《四屏镇四面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力促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特色产业发展。针对贫困户有劳动力、有农业产业、有部分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四种现状,研究把劳务输出、大米和土猪生产、森林土鸡养殖和集体经济壮大作为全村主导产业,形成关系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

引领贫困户开拓思维,帮助贫困户就业创业,代销贫困户自产土货……特色产业从无到有陆续兴起,致富带头人积极参与勇担责任,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让他们乐享产业扶贫的实惠。

经过包装后的四屏农产品 通讯员 郑椿凡 摄

做到精准扶贫

根据每户贫困户的不同情况 针对开出个性化脱贫“良方”

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刘贤章对此深刻认同,他调研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凡是在吃透当地情况和贫困群众具体困难的基础上,进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能取得明显成效,反之则难以成功。

对于四面村的整体情况以及56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刘贤章和工作队队员们心中都有一本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他们决定一家一家逐个突破。

贫困户尤永伦两个孩子在上大学,大女儿尤太云在重庆医科大学读大三,二女儿又考上了重庆文理学院。尤永伦夫妇每年务农收入完全难以承受两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十分忧虑。见此情况,刘贤章向社会力量诚华慈善基金会寻求帮助,在他的牵线搭桥下,2018年9月,诚华慈善资金会负责人专程来到四面村,向犹太云、犹成林提供了每人3000元的资金捐助。诚华慈善基金会还表示,未来还将在四面村建立长效的捐赠机制,实现整村助学网络全覆盖,以帮助贫困户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大学。

每次见到刘贤章和小组队员,贫困户谭三林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一年前,他还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土坯房摇摇欲坠,一到下雨更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中雨,根本无法住人。工作队马上为他跑镇里办手续,特事特办启动危房搬迁程序。3个月后,老谭就住进了明亮新房。如今,全村26户贫困户的住房危改工作全面完成,涉及到的贫困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这背后,无一不凝聚着队员们的汗水和辛劳。

贫困户曾永江以前在广东务工,后因身体受伤,只有回家休养,苦无生活来源。工作队员孔永梅了解到其情况后,主动与镇社保所联系,根据老曾身体情况量身推荐就业技能培训。目前,曾永江已在吴滩一养殖场学会了青蛙养殖技术,正在准备自己养殖青蛙。

像这样,工作队为全村56户贫困户每一户都建立台账,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办法,缺啥帮啥,精准处方,对症下药。

一步一步,从面再到点。产销对接到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再精准帮扶贫困户。通过2年的工作,刘贤章所带领的四屏镇四面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已经为贫困群众搭建起了通往山外的致富之桥。现在的四屏荡漾着一股新风。村民明白只要自己努力,这些东西都能变现为自己增加收入,村民个个脸上都充满了笑容。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是“推销员”也是“送货员”江津四面村这个第一书记跑出百万订单

2019-04-23 09:33:12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23日9时23分讯(通讯员 郑椿凡)星期天,江津四屏镇四面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刘贤章又带着贫困户家的大米、土鸡、土鸭踏上送货之路,“老林,我把你要的大米、土鸡带来了,就在楼下,快来拿。”

“您这样一单一单地跑腿送货,能有效果吗?”

“有效果!今年小康汽车100万元的农产品收购单都是这样跑出来的。”刘贤章笑着说,虽然现在贫困户的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但是他和工作队队员还是坚持和往常一样,在周末时当义务“推销员”和“送货员”。

刘贤章“摸底”村民。通讯员 郑椿凡 摄

摸底贫困户生产情况

开展供需对接 让天然绿色农产品走出深山

2018年7月,受江津区委组织部选派,江津区区委办公室刘贤章前往四屏镇,担任四面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有着在区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经历的他,对许多党的政策和经济知识如数家珍,自然对扶贫工作心里也有“底”。

刚到四屏镇,他就建议工作队,扶贫工作先摸底,然后再对症下药。爬坡上坎走村入户充分调研,刘贤章和工作队队员们全面摸底贫困户自产大米、土猪、蜂蜜、野生竹笋、中草药的情况。

简家去年收了3000多公斤谷子,尤家喂了3头土猪,李家养了18只土鸡……刘贤章记在心里。

3月18日一早,刘贤章和往常一样,在和工作队员开会讨论好一天的工作安排后,又踏上了摸底之路。

“刘书记,我们家现在又存了100个土鸡蛋,你帮我联系一下看能帮我卖了不。”“我们家猪前几天下了三只猪仔。”去村子里转一圈,一路上不断有农户和刘贤章打这样特别的“招呼”。

对贫困户而言,辛苦劳作收获的瓜果蔬菜、土特产能否卖个好价钱,是件心焦的事。而对城市消费者来说,能不能吃上绿色的新鲜果蔬、土货特产,是他们关心的。刘贤章和队员们认为,致富首先就得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农户和城市居民双方直接“对话”,实行产销对接。

刘贤章介绍,刚开始展开扶贫工作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做“推销员”,利用互联网,将贫困户们的农产品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第一单是我朋友买的,他觉得大米和土鸡蛋的品质很好,又推荐了其他朋友来购买。”刘贤章说四屏镇的农产品在他们的朋友圈里建立起了很好的口碑。

但这样在朋友圈单卖始终不是一个长久的发展之路,刘贤章开始利用身边的资源,积极和扶贫集团联系,想寻求各个机构的合作,扩大销路。经过努力,刘贤章和队员们找到了江津中学、南方新华、小康汽车等组织达成合作,将贫困户们的这些“山货”直接送到城市消费者手中去。

“农户以前自己去卖新鲜谷子,要自己运输,并且市场价格就在1.6元左右,我们上门去收购每斤2元。”为了减轻农户的负担,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刘贤章小组和野田农业公司谈妥,为了帮助贫困户企业支持公益和扶贫,所有的大米都由他们上门代收,以成本价包装、加工和运输。

农户们的新鲜黄谷被收购后,通通被送到了重庆野田农业公司,现代化机器设备转起来,一体化生产链条动起来,一袋袋高山富硒米以新的“颜值”出现在大家面前。

紧接着,这些大米通过真空包装后被二次装车,来到了学校、企业的食堂,来到了重庆、江津消费者的桌上。

正是这样的合作,打通了农户和城市消费者的前后端通道,他们的努力逐渐有了成效。“小康汽车每年100万元的大米收购单来了,南方新华公司388份新米和干笋的土特产礼品采购单下了,企业食堂按期配送蔬菜肉类土货的菜篮子工程也有了……从零开始,仅春节前后就卖了23.6万元。”刘贤章笑着说,以后农户的产品有稳定的销路了。

刘贤章在生产车间。通讯员 郑椿凡 摄

培育特色产业

引导致富带头人迈向致富路 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贫机制

“老孙,泡菜泡得怎么样了?”下午,刘贤章和记者来到四面村牛角湾路边的一间砂岩石块做的房屋。

“颜色和味道都很好!”当时,贫困户老孙正在20个大坛子中间忙活。刘贤章介绍,半年前的老孙可不像现在一样充实。他跑摩托每月仅1000元收入,付不起两个孩子的学费,付不起八旬老母亲的药费,穷怕了的妻子也跑了,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是镇党委和工作队帮了他。

去年,一次机缘巧合,镇党委副书记彭波得知区内一企业对泡菜情有独钟,且需求量很大,正四处寻找合作方。

高海拔气候、森林植被多、甘甜山泉水……咨询“土专家”后,刘贤章认为四面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在这儿做泡菜、米酒、红豆腐等发酵产业,前景大好。

工作队立即牵线搭桥,组织致富带头人,前往韩式酱园、江小白等企业考察学习;全方位宣传,多渠道牵线,吸引企业与致富带头人达成多笔合作意向;送老孙等贫困户外出拜师,学习泡菜、酿酒等技艺……

很快,四面村第一个作坊——泡菜作坊建起来了,首批20个大坛子埋入土中,交由老孙负责,月薪3500元。“有工作队、致富带头人的帮助,我一定好好干,让大家都爱上我的泡菜。”找准人生目标的老孙,在致富带头人陈伟帮助下轻装上阵,把萝卜、海椒、嫩笋等原料装入坛中精心腌制。

去年10月,四面山高速四屏连接线建成通车,下道口就在四面村附近。刘贤章敏锐发现,这将为全村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很快,工作队制定了《四屏镇四面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力促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特色产业发展。针对贫困户有劳动力、有农业产业、有部分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四种现状,研究把劳务输出、大米和土猪生产、森林土鸡养殖和集体经济壮大作为全村主导产业,形成关系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

引领贫困户开拓思维,帮助贫困户就业创业,代销贫困户自产土货……特色产业从无到有陆续兴起,致富带头人积极参与勇担责任,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让他们乐享产业扶贫的实惠。

经过包装后的四屏农产品 通讯员 郑椿凡 摄

做到精准扶贫

根据每户贫困户的不同情况 针对开出个性化脱贫“良方”

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刘贤章对此深刻认同,他调研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凡是在吃透当地情况和贫困群众具体困难的基础上,进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能取得明显成效,反之则难以成功。

对于四面村的整体情况以及56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刘贤章和工作队队员们心中都有一本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他们决定一家一家逐个突破。

贫困户尤永伦两个孩子在上大学,大女儿尤太云在重庆医科大学读大三,二女儿又考上了重庆文理学院。尤永伦夫妇每年务农收入完全难以承受两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十分忧虑。见此情况,刘贤章向社会力量诚华慈善基金会寻求帮助,在他的牵线搭桥下,2018年9月,诚华慈善资金会负责人专程来到四面村,向犹太云、犹成林提供了每人3000元的资金捐助。诚华慈善基金会还表示,未来还将在四面村建立长效的捐赠机制,实现整村助学网络全覆盖,以帮助贫困户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大学。

每次见到刘贤章和小组队员,贫困户谭三林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一年前,他还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土坯房摇摇欲坠,一到下雨更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中雨,根本无法住人。工作队马上为他跑镇里办手续,特事特办启动危房搬迁程序。3个月后,老谭就住进了明亮新房。如今,全村26户贫困户的住房危改工作全面完成,涉及到的贫困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这背后,无一不凝聚着队员们的汗水和辛劳。

贫困户曾永江以前在广东务工,后因身体受伤,只有回家休养,苦无生活来源。工作队员孔永梅了解到其情况后,主动与镇社保所联系,根据老曾身体情况量身推荐就业技能培训。目前,曾永江已在吴滩一养殖场学会了青蛙养殖技术,正在准备自己养殖青蛙。

像这样,工作队为全村56户贫困户每一户都建立台账,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办法,缺啥帮啥,精准处方,对症下药。

一步一步,从面再到点。产销对接到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再精准帮扶贫困户。通过2年的工作,刘贤章所带领的四屏镇四面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已经为贫困群众搭建起了通往山外的致富之桥。现在的四屏荡漾着一股新风。村民明白只要自己努力,这些东西都能变现为自己增加收入,村民个个脸上都充满了笑容。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