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向着幸福出发

江津:向着幸福出发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5-08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8日11时53分讯(通讯员 黄昌怀)春夏之交,帅乡江津大地生机勃勃。

近年来,重庆江津区压实责任聚合力,创新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等精准脱贫举措,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放眼乡村院坝,精准扶贫的种子,正在帅乡沃土结出累累硕果。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一间间新房拔地而起,企业、村组、贫困户纷纷受益;公路通了,村庄美了,日子甜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更足了。

产业支撑脱贫路

去年以来,李市镇洞塘村村民周夕军总是乐呵呵地。昨日,笔者在采访他时,他介绍说:“领养的香猪今年卖得非常好,加上公司的分红款,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心情能不好吗!”

孙女在读书、妻子身患疾病,自己又缺技术、缺资金,周夕军一家的日子曾经过得艰难。去年,在扶贫干部蒋钢的帮助下,采取“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模式,由贫困户到蕙家农业公司领养香猪,帮助贫困户增收。今年2月份,周夕军领养的香猪,回卖给蕙家农业公司,获得了3500元,随后又领养了10头。蕙家农业公司负责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并统一回收外销。

产业,承载着脱贫致富的希望。周夕军仅仅是江津区坚持将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一个案例。近年来,江津区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按照“稳粮、强畜、促特、兴果、融合”的发展思路,在一产挖掘特色、二产加工增值、三产融合发展上着力,在升级“老字号”、做实“新品种”、打好“特色牌”上着墨,长短结合、种养互补、三产融合,以镇为面、以村为片、以户为点,选产业、抓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做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等模式,建立入股分红、订单、电商、吸纳就业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确保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成功走出了“一镇一特、一村一业、一组一品”之路。

全区把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作为项目资金安排的“死任务”“硬指标”,确保扶贫资金尽量扶持产业,仅2018年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亿余元。江津区通过有力有效的因村因户施策,在产业扶贫上全面实现了产业规划引领、项目资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项目利益连接机制的“四个全覆盖”。

目前,全区有600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余户发展扶贫产业,基本实现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中心网络体系全覆盖。

拓宽渠道促就业

“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稳定拿到3000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五一”节期间,在龙华镇朱羊寺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正在忙搭棚的刁太全激动地说。

为解决镇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龙华镇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有针对性的安排贫困群众就近就地打工挣钱。仅朱羊寺村和燕坝村两个村,该镇就有针对性的让入驻企业提供相应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300余人。这些农业企业为贫困户搭建起就业新平台,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到企业工人的转变,真正做到“足不出村、就地致富”。

近年来,江津区始终将就业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抓就业组织化和稳定性,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行动,通过培转结合、搭建平台、扶贫车间、精准帮扶、强化保障等措施广开渠道,探索出了“政府引、能人带、企业帮”的就业扶贫新路子。

对具备外出务工条件并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各镇街根据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地方特色,分类确定培训项目及工种,依托专业机构开展全员引导性培训,以增强就业技能为导向,注重扶志与扶贫、动脑与动手、转变思想与转移就业相结合,积极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同时,积极搭建转移就业平台,认真开展扶贫对口支援协作,不断组织就业洽谈招聘,切实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对“无业可扶、无法离乡、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以“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大力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房屋、仓库,创办“扶贫车间”,发展农产品加工、家畜饲养等前景好、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灵活的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数据显示,全区组织贫困人口参与培训2000余人次,实现就业6000余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200余个,培养致富带头人130余人。

“稳定就业是标本兼治之策。短期内,能使贫困户较快增加收入,树牢脱贫信心勇气。长远看,以稳定就业促进稳定增收,能从根源上消除致贫原因。”区扶贫办一位负责人总结说。

比学赶超勇担当

“我们村去年拿到了两面红旗,这不仅仅是奖励,更是对大家工作的认可和激励。我们要继续努力,让全村环境更美好,生活更富裕。”在先锋镇保坪村乡村振兴示范点,该村负责人坚定地说。

保坪村负责人口中的“红旗”,是先锋镇为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比学赶超、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而创新性设立的评比机制。去年来,先锋镇在11个村居中开展以“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为主要内容的“四面红旗”评选活动。村居每评上一面红旗,按相关规定给予适当补贴,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工作,符合条件的干部还能获得相应表彰与荣誉。

“村干部们现在都铆着劲为拿红旗埋头苦干,他们的干事热情也带动着普通群众。我们村有的人成了种植大户,有的成了养殖能手。”保坪村村民钟承明感叹说。该村原有30多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到农业企业打工等措施,现已全部脱贫,村子也被作为了“乡村振兴示范村”。

卓有成效的评比机制,也是全区各镇街坚持固本强基,狠抓党建促脱贫实践的鲜活样本。

近年来,江津区按照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和党建扶贫工作要求,深入实施“脱贫先锋行动”,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强组织、聚力量,选干部、育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攻坚合力,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全区集中整合“智力”“人力”“财力”等优势,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20多个扶贫集团和各镇街、村居干部党员、驻村工作队员组成“5000余扶贫大军”,明确职责,全员上阵,尽锐出战,打响脱贫攻坚战。

为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显身手,全区还采取财政投入出力、考核评比增力、创收奖励激力、社会保障聚力的“四力齐发”措施,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恪尽职守、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江津:向着幸福出发

2019-05-08 11:55:12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8日11时53分讯(通讯员 黄昌怀)春夏之交,帅乡江津大地生机勃勃。

近年来,重庆江津区压实责任聚合力,创新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等精准脱贫举措,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放眼乡村院坝,精准扶贫的种子,正在帅乡沃土结出累累硕果。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一间间新房拔地而起,企业、村组、贫困户纷纷受益;公路通了,村庄美了,日子甜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更足了。

产业支撑脱贫路

去年以来,李市镇洞塘村村民周夕军总是乐呵呵地。昨日,笔者在采访他时,他介绍说:“领养的香猪今年卖得非常好,加上公司的分红款,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心情能不好吗!”

孙女在读书、妻子身患疾病,自己又缺技术、缺资金,周夕军一家的日子曾经过得艰难。去年,在扶贫干部蒋钢的帮助下,采取“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模式,由贫困户到蕙家农业公司领养香猪,帮助贫困户增收。今年2月份,周夕军领养的香猪,回卖给蕙家农业公司,获得了3500元,随后又领养了10头。蕙家农业公司负责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并统一回收外销。

产业,承载着脱贫致富的希望。周夕军仅仅是江津区坚持将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一个案例。近年来,江津区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按照“稳粮、强畜、促特、兴果、融合”的发展思路,在一产挖掘特色、二产加工增值、三产融合发展上着力,在升级“老字号”、做实“新品种”、打好“特色牌”上着墨,长短结合、种养互补、三产融合,以镇为面、以村为片、以户为点,选产业、抓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做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等模式,建立入股分红、订单、电商、吸纳就业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确保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成功走出了“一镇一特、一村一业、一组一品”之路。

全区把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作为项目资金安排的“死任务”“硬指标”,确保扶贫资金尽量扶持产业,仅2018年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亿余元。江津区通过有力有效的因村因户施策,在产业扶贫上全面实现了产业规划引领、项目资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项目利益连接机制的“四个全覆盖”。

目前,全区有600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余户发展扶贫产业,基本实现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中心网络体系全覆盖。

拓宽渠道促就业

“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稳定拿到3000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五一”节期间,在龙华镇朱羊寺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正在忙搭棚的刁太全激动地说。

为解决镇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龙华镇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有针对性的安排贫困群众就近就地打工挣钱。仅朱羊寺村和燕坝村两个村,该镇就有针对性的让入驻企业提供相应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300余人。这些农业企业为贫困户搭建起就业新平台,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到企业工人的转变,真正做到“足不出村、就地致富”。

近年来,江津区始终将就业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抓就业组织化和稳定性,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行动,通过培转结合、搭建平台、扶贫车间、精准帮扶、强化保障等措施广开渠道,探索出了“政府引、能人带、企业帮”的就业扶贫新路子。

对具备外出务工条件并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各镇街根据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地方特色,分类确定培训项目及工种,依托专业机构开展全员引导性培训,以增强就业技能为导向,注重扶志与扶贫、动脑与动手、转变思想与转移就业相结合,积极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同时,积极搭建转移就业平台,认真开展扶贫对口支援协作,不断组织就业洽谈招聘,切实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对“无业可扶、无法离乡、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以“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大力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房屋、仓库,创办“扶贫车间”,发展农产品加工、家畜饲养等前景好、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灵活的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数据显示,全区组织贫困人口参与培训2000余人次,实现就业6000余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200余个,培养致富带头人130余人。

“稳定就业是标本兼治之策。短期内,能使贫困户较快增加收入,树牢脱贫信心勇气。长远看,以稳定就业促进稳定增收,能从根源上消除致贫原因。”区扶贫办一位负责人总结说。

比学赶超勇担当

“我们村去年拿到了两面红旗,这不仅仅是奖励,更是对大家工作的认可和激励。我们要继续努力,让全村环境更美好,生活更富裕。”在先锋镇保坪村乡村振兴示范点,该村负责人坚定地说。

保坪村负责人口中的“红旗”,是先锋镇为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比学赶超、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而创新性设立的评比机制。去年来,先锋镇在11个村居中开展以“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为主要内容的“四面红旗”评选活动。村居每评上一面红旗,按相关规定给予适当补贴,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工作,符合条件的干部还能获得相应表彰与荣誉。

“村干部们现在都铆着劲为拿红旗埋头苦干,他们的干事热情也带动着普通群众。我们村有的人成了种植大户,有的成了养殖能手。”保坪村村民钟承明感叹说。该村原有30多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到农业企业打工等措施,现已全部脱贫,村子也被作为了“乡村振兴示范村”。

卓有成效的评比机制,也是全区各镇街坚持固本强基,狠抓党建促脱贫实践的鲜活样本。

近年来,江津区按照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和党建扶贫工作要求,深入实施“脱贫先锋行动”,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强组织、聚力量,选干部、育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攻坚合力,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全区集中整合“智力”“人力”“财力”等优势,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20多个扶贫集团和各镇街、村居干部党员、驻村工作队员组成“5000余扶贫大军”,明确职责,全员上阵,尽锐出战,打响脱贫攻坚战。

为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显身手,全区还采取财政投入出力、考核评比增力、创收奖励激力、社会保障聚力的“四力齐发”措施,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恪尽职守、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