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川东第一大礼堂” 一卷绵延百年的家国故事

一座“川东第一大礼堂” 一卷绵延百年的家国故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5-20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0日16时20分讯(记者 岳芷亦 通讯员 刘波)于右任、冯玉祥、陈独秀……中国近代史上,这一个个名字闻名遐迩。

如果说,这些名字都曾与白沙镇上的一所中学礼堂发生联系,你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

聚奎中学,因其“校即是景”闻名川渝。该校浓荫密布下隐约可见一座白墙青瓦、对称建造的建筑——“鹤年堂”,在民国时期享有“川东第一大礼堂”之美誉。

这座始建于1928年,完工于1930年的建筑,有过什么样的故事?5月19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走进聚奎中学,为你揭秘这所学校的传奇故事。

中外“混搭” 恰如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从外观上看,鹤年堂是中式建筑 ,整体为长方形土木砖石结构,重檐歇山顶,青瓦白墙,条石为基,窗户房间呈轴对称设计。

鹤年堂(聚奎大讲堂)。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进去之后,发现里面竟是仿罗马歌剧院式内部结构,上下三层,具有典型的近代欧式建筑风味。

礼堂的“另类”,还体现在乐台上。与传统的礼堂把乐池隐藏在舞台下的做法不同,鹤年堂的乐台凌空置于舞台之上。这一做法不仅更便于音效传播,也增强了可观赏性。

为何会采用这种“混搭”的建造风格?

其实,仔细对比建筑时间,不难发现,这一建筑风格恰如那段历史:中外交织、风云激荡。

台高三尺引来遐迩方家显达,座满四厢成就古今奎宿英雄。讲台两侧的木柱上如今依旧醒目的这副对联,便是最好的印证。

思想殿堂 曾迸发出多少热情的火花

抗战爆发后,原本位于白沙遛马岗的私立新本女子中学迁至黑石山,与聚奎中学为邻。于是,鹤年堂就成为聚奎中学与新本女中的合用礼堂,使用更加频繁。

鹤年堂外景。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两所学校每周都在鹤年堂召开周会,老师登堂演讲,教育学生发扬爱国精神。”白沙镇党政办主任王顺琴介绍。据资料记载,爱国诗人吴芳吉、近代著名史学家邓少琴等作为优秀的学生代表,都曾几度登堂演讲。

随着抗战战事的日益激烈,大批外地文人入川避难,省内外学校纷纷迁建白沙,这里的讲学和演讲越来越多。

著名思想家、国学大师梁漱溟曾多次在此传播爱国思想;加拿大国际友人文幼章作为第一个到白沙公开发表演讲的外国人;身经百战、叱咤风云的冯玉祥,着装简朴地站在学生面前,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号召大家捐钱买飞机……鹤年堂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碰撞的圣地。

而晚年寓居江津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更于1939年夏搬到鹤年堂小住过两月。

鹤年堂正门内右侧的小屋,便是陈独秀的居所。走进一看,10余平方米的地方,显得小巧紧凑,一张挂着蓝色蚊帐的老式木榻床摆放在墙角,长方形木质书桌临窗靠墙,上面还搁着砚台毛笔。

“如今屋内的布局,基本保持了当年的模样。”王顺琴说。1939年夏,陈独秀受邀至此避暑疗养,在时任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午的邀请下,在鹤年堂内为全校师生作了其人生中最后一场演讲。

名蕴其人 礼堂背后的百年望族

堂名“鹤年”,之所以命名“鹤年”,是因为它由当时江津名绅邓鹤年捐资1万银元建成。

邓鹤年字蟾秋,生于1870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民族资本家,寿至1953年而终,见证了满清、民国及新中国三个时代。

邓家,一个在江津近代史上随处可见的家族。

邓家祠堂。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资料显示,江津邓氏,祖居本于江西,清雍正年间,邓家迁居江北,后传四代后,其子孙邓石泉以12岁稚龄入江津为钱庄学徒,30岁开设“洪顺祥”盐号,江津邓家由此兴盛。

1880年,邓石泉创办聚奎书院,即今日之聚奎中学,邓鹤年为邓石泉第五子,也曾就读于该校。

庞大的邓氏家族。通讯员 陈姗 摄

“以盐业发家的邓氏家族思想开明,乐于接受新事物。”这是地方资料中多次记载的表述。书院创办后不久,邓石泉就命次子鹤翔改办书院为洋学堂,按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办学。邓鹤年的兄弟邓鹤丹曾留学日本,吸收了诸多新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鹤年堂”出现前文所叙述之“混搭”风格不足为奇。

一座鹤年堂,仅为江津邓氏留下的印记之一。

名门家族芳华依存。通讯员 陈姗 摄

邓石泉一生育七子一女,至今日已逾八代,其子孙恪守“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之祖训,家风清白,自强自立,爱国爱乡,人才辈出。

邓鹤翔,聚奎书院首任负责人,曾掩护同盟会元老萧湘躲避清政府追捕,后四川保路运动期间当选为保路同志会江津县支会会长。辛亥革命爆发后,成功劝说清政府白沙驻军共同举事,使白沙镇仅在武昌起义后一周就宣告反正,继而取得江津县城。

邓燮康,邓石泉之孙,1956年被中央交通部任命为重庆港务局副局长。

……

邓若曾先生代表家族发言。通讯员 陈姗 摄

邓若曾,原国家女排主教练,生于1936年的他已是江津邓氏第四代。时至今日,年逾80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回归白沙镇祖居的邓氏子孙之一,身体健朗的老人依然关注着家乡发展,曾多次为江津社会、体育事业发展鼓与呼,作出自己的贡献。

和睦的大家庭。通讯员 陈姗 摄

与此同时,江津邓氏其余子孙,已分布在中国艺术、建筑、医学、烹饪、军事等不同领域,甚至在海外华人世界均有建树,且大都为该领域翘楚。

世界多彩,变化万千,兴许不变的就是他们心中那一句“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之祖训吧。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一座“川东第一大礼堂” 一卷绵延百年的家国故事

2019-05-20 16:36:44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0日16时20分讯(记者 岳芷亦 通讯员 刘波)于右任、冯玉祥、陈独秀……中国近代史上,这一个个名字闻名遐迩。

如果说,这些名字都曾与白沙镇上的一所中学礼堂发生联系,你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

聚奎中学,因其“校即是景”闻名川渝。该校浓荫密布下隐约可见一座白墙青瓦、对称建造的建筑——“鹤年堂”,在民国时期享有“川东第一大礼堂”之美誉。

这座始建于1928年,完工于1930年的建筑,有过什么样的故事?5月19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走进聚奎中学,为你揭秘这所学校的传奇故事。

中外“混搭” 恰如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从外观上看,鹤年堂是中式建筑 ,整体为长方形土木砖石结构,重檐歇山顶,青瓦白墙,条石为基,窗户房间呈轴对称设计。

鹤年堂(聚奎大讲堂)。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进去之后,发现里面竟是仿罗马歌剧院式内部结构,上下三层,具有典型的近代欧式建筑风味。

礼堂的“另类”,还体现在乐台上。与传统的礼堂把乐池隐藏在舞台下的做法不同,鹤年堂的乐台凌空置于舞台之上。这一做法不仅更便于音效传播,也增强了可观赏性。

为何会采用这种“混搭”的建造风格?

其实,仔细对比建筑时间,不难发现,这一建筑风格恰如那段历史:中外交织、风云激荡。

台高三尺引来遐迩方家显达,座满四厢成就古今奎宿英雄。讲台两侧的木柱上如今依旧醒目的这副对联,便是最好的印证。

思想殿堂 曾迸发出多少热情的火花

抗战爆发后,原本位于白沙遛马岗的私立新本女子中学迁至黑石山,与聚奎中学为邻。于是,鹤年堂就成为聚奎中学与新本女中的合用礼堂,使用更加频繁。

鹤年堂外景。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两所学校每周都在鹤年堂召开周会,老师登堂演讲,教育学生发扬爱国精神。”白沙镇党政办主任王顺琴介绍。据资料记载,爱国诗人吴芳吉、近代著名史学家邓少琴等作为优秀的学生代表,都曾几度登堂演讲。

随着抗战战事的日益激烈,大批外地文人入川避难,省内外学校纷纷迁建白沙,这里的讲学和演讲越来越多。

著名思想家、国学大师梁漱溟曾多次在此传播爱国思想;加拿大国际友人文幼章作为第一个到白沙公开发表演讲的外国人;身经百战、叱咤风云的冯玉祥,着装简朴地站在学生面前,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号召大家捐钱买飞机……鹤年堂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碰撞的圣地。

而晚年寓居江津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更于1939年夏搬到鹤年堂小住过两月。

鹤年堂正门内右侧的小屋,便是陈独秀的居所。走进一看,10余平方米的地方,显得小巧紧凑,一张挂着蓝色蚊帐的老式木榻床摆放在墙角,长方形木质书桌临窗靠墙,上面还搁着砚台毛笔。

“如今屋内的布局,基本保持了当年的模样。”王顺琴说。1939年夏,陈独秀受邀至此避暑疗养,在时任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午的邀请下,在鹤年堂内为全校师生作了其人生中最后一场演讲。

名蕴其人 礼堂背后的百年望族

堂名“鹤年”,之所以命名“鹤年”,是因为它由当时江津名绅邓鹤年捐资1万银元建成。

邓鹤年字蟾秋,生于1870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民族资本家,寿至1953年而终,见证了满清、民国及新中国三个时代。

邓家,一个在江津近代史上随处可见的家族。

邓家祠堂。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资料显示,江津邓氏,祖居本于江西,清雍正年间,邓家迁居江北,后传四代后,其子孙邓石泉以12岁稚龄入江津为钱庄学徒,30岁开设“洪顺祥”盐号,江津邓家由此兴盛。

1880年,邓石泉创办聚奎书院,即今日之聚奎中学,邓鹤年为邓石泉第五子,也曾就读于该校。

庞大的邓氏家族。通讯员 陈姗 摄

“以盐业发家的邓氏家族思想开明,乐于接受新事物。”这是地方资料中多次记载的表述。书院创办后不久,邓石泉就命次子鹤翔改办书院为洋学堂,按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办学。邓鹤年的兄弟邓鹤丹曾留学日本,吸收了诸多新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鹤年堂”出现前文所叙述之“混搭”风格不足为奇。

一座鹤年堂,仅为江津邓氏留下的印记之一。

名门家族芳华依存。通讯员 陈姗 摄

邓石泉一生育七子一女,至今日已逾八代,其子孙恪守“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之祖训,家风清白,自强自立,爱国爱乡,人才辈出。

邓鹤翔,聚奎书院首任负责人,曾掩护同盟会元老萧湘躲避清政府追捕,后四川保路运动期间当选为保路同志会江津县支会会长。辛亥革命爆发后,成功劝说清政府白沙驻军共同举事,使白沙镇仅在武昌起义后一周就宣告反正,继而取得江津县城。

邓燮康,邓石泉之孙,1956年被中央交通部任命为重庆港务局副局长。

……

邓若曾先生代表家族发言。通讯员 陈姗 摄

邓若曾,原国家女排主教练,生于1936年的他已是江津邓氏第四代。时至今日,年逾80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回归白沙镇祖居的邓氏子孙之一,身体健朗的老人依然关注着家乡发展,曾多次为江津社会、体育事业发展鼓与呼,作出自己的贡献。

和睦的大家庭。通讯员 陈姗 摄

与此同时,江津邓氏其余子孙,已分布在中国艺术、建筑、医学、烹饪、军事等不同领域,甚至在海外华人世界均有建树,且大都为该领域翘楚。

世界多彩,变化万千,兴许不变的就是他们心中那一句“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之祖训吧。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