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寻根乡愁 培育乡村振兴接班人

渝北区寻根乡愁 培育乡村振兴接班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5-2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1日15时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周新宇)“识家谱、明家史”“小厨神大比武”“非遗进校园”……近年来,渝北的农村未成年人开启了一段多彩的“寻根乡愁”之旅,用“家文化”养德,用“耕文化”修身,用“乡文化”润心,用“雅文化”启智。

“月是故乡明,家是故乡好。”乡愁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留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近年来,渝北依托全区20多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未成年人广泛开展“寻根乡愁”系列活动,发挥农村独特文化优势,滋养他们对故乡的深情,对土地的真情,对劳动的热情,激发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梦想和激情,培育乡村振兴接班人。

寻根乡愁记住祖先用“家文化”养德

一场别开生面的“寻家族文化之根,树家庭文明之风”展示活动于去年3月在立人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举行。一幅幅寒假期间寻根之旅的作品在操场上集中展出,有绘画、书法、作文,还有手工作品,孩子们开始用实际行动寻根乡愁,记住祖先。

三年级三班的兰梓渝在假期里同母亲一起寻根问祖,了解家族史,发掘祖先的故事,寻找姓氏的来历。他在笔记中写道: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兰姓源于姬姓与芈姓,姬姓兰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芈姓兰氏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兰梓渝的母亲在现场分享时告诉大家,“本次寻根之旅的目的就是告诫孩子们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要忘本,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值得推广。”

立人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开展的“寻家族文化之根,树家庭文明之风”活动是渝北开展“寻根乡愁·记住祖先”的一次缩影,旨在“识家谱、明家史”。

同时,其他形式的“识家谱、明家史”活动也吸引渝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参与。比如:学生和父母一起识家谱,绘制家族发展路线图,撰写100多篇家谱调查报告;区内书法名家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指导学生以传统书法的形式书写祖训族约,征集优秀家训书法作品100余幅;举办“墨香书法”区级、校级展览活动展示优秀家训书法作品25场,引导学生传承祖辈诚信、友善、勤劳、奋斗的优良品质。

近年来,渝北区始终倡导以家为本,引导农村未成年人记族谱写家训,敬长辈祭祖先,立家规传家风,积极用“家文化”修养德行。

除了“识家谱、明家史”活动,其他围绕“家文化”主题开展的活动也在渝北常态化地开展着。

其中,“敬长辈、祭祖先”活动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点赞。春节期间,学生们在团圆宴上行“敬老三礼”,第一“请长辈入上座”,第二“请长辈先起筷”,第三“给长辈斟茶敬茶”。在清明行“祭祖三礼”,第一行跪拜礼,用仪式感引导敬畏之心;第二行献花礼,引导文明祭祀;第三行追思礼,用缅怀、追忆激发奋发图强之志。周末,学生在家庭主持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议事会”,与家人共同制定“遇事不争吵”“家务分区制”“吃饭不玩手机”等家规,共同遵守执行,培养良好家风。此外,还邀请了全国文明家庭开展5场“说出我的家风故事”活动,征集家风故事200余篇,评出10名“方圆孝敬少年”、10个“好家风”家庭和10篇“优良家风故事”。

寻根乡愁体验农耕用“耕文化”修身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渝北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辟农耕新天地,建设“农耕种植园”,开设“小厨神”课堂,设置“工匠训练营”,耕在“锄镰耙犁”,耕在“钳铲瓢勺”,耕在“錾锤锯斧”,用“耕文化”引导学生修身养性。

“老师,尝尝我包的饺子吧!”在石鞋小学一场丰收宴会上,一名一年级的学生用自己收割的韭菜做馅,包出美味的饺子。

原来,石鞋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化田野为课堂开展农耕教育,打造了占地面积2亩的“农耕种植园”,为孩子们建设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块“责任田”,动员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自行管理、种植。如今,园内种满了黄瓜、白菜、桃树、李树等各类蔬菜瓜果,桃李树上挂满青果、黄瓜藤上挂满黄瓜,“农耕园”里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每到收获时节,全校师生都能吃上亲手种植的健康蔬菜。该校以农耕教育为抓手,通过认识农耕用具、了解并亲手参与农耕实践,让学生们感悟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意。

如今,除了石鞋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外,渝北还有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农耕种植园”,招募农技人员指导学生使用农具和学习耕作知识,每周开设劳动实践课两节,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育种、培苗、收获农作物。同时,打造农耕文化长廊,利用二十四节气和劳动谚语科普农耕知识,摆放纺线车、犁、碓窝子、挞斗、风车等农具,让学生直观认识并了解农耕历史。举办农耕趣味运动会,比赛摘番茄、抱南瓜、剥玉米等,培养孩子热爱劳动。

如果说下地种菜体验到的是农耕的艰辛,那么烹饪食物便会享受到农耕的成果。渝北区8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都开设“小厨神”课堂,配齐各式厨具,招募30名爱心厨娘和8名本地名厨,轮流指导学生学煮饭做菜,教孩子们使用菜刀、火钳、炒勺等工具,将农耕教育实践基地的劳动成果进行加工,做成洛碛豆花、渝北水煮鱼、酸菜鸡等地方特色美食,让孩子们记住家乡美味。开展“小厨神”家庭厨艺大赛20余场,邀请家长到校与孩子一起做最拿手的家常菜,在比赛过程中培养亲情。

同样,工匠精神也是农耕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渝北区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专门设置“工匠训练营”,招募木工、石工、泥瓦匠、篾匠、竹器匠等能工巧匠担任校外辅导员,孩子们跟着老工匠学习编背篓、打草鞋、打蜡染、做木凳,在传承传统技艺中锻炼心手合一,培养灵性和美感。

寻根乡愁留住乡情用“乡文化”润心

“何人不起故园情”,古往今来故乡是人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乡情便是港湾里最浓郁的情愫。渝北开展“寻根乡愁·留住乡情”活动,引导青少年记住乡风乡俗,记住乡情乡愁,记住乡贤乡德,用“乡文化”润泽心灵。

去年12月,位于兴隆镇的重庆乡愁博物馆开馆,这里已然成为“寻根乡愁·留住乡情”的网红打卡地。在重庆乡愁博物馆的北翼“幸福村”里,有一扇斑驳的木门,原生的木头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已经产生了它独特的印记。它被镶嵌在一面由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的石头围砌的墙里,好似推开那扇门,就能看到妈妈烧火做饭,在灶台前忙忙碌碌的身影。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改变。传统的以村庄为生活载体的生活方式也受城市化进程影响而发生变化。随着重庆乡愁博物馆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乡村文化为青少年所熟知。此外,乡村学校少年宫里也陆续建设了乡愁记忆馆,馆里收集展出本地城镇旧照片,陈列展览斗笠、水缸、古床等旧物品,是学生参观了解时代变迁、城市发展,感受乡情乡愁的好去处。

渝北还组织编写了以本地风土人情为素材的乡土教材,推动教材进学校进课堂,在德育课上组织学生学习和阅读,让学生在了解和认知中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故土之情。同时,“我们村的乡规民约”传播活动也在乡村学校少年宫掀起高潮,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寻访家乡老人,了解本村风俗传统,创作编写反映乡规民约的诗词,配上村落图片发布到网上,晒出作品500余条。举办“我们的乡贤我们评”活动,邀请本村学生参与评选,让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在评选中学乡贤敬乡贤。开展“走近乡贤,讲乡贤故事”主题演讲比赛,举办“学乡贤、习美德”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乡贤、走近乡贤、学习乡贤。

寻根乡愁感知非遗

用“雅文化”启智

非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更是我们心中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乡愁。渝北区精心组织开展“寻根乡愁·留住非遗”活动,通过举办非遗博览会,开设非遗培训班,引导非遗市场化,在全区掀起了一股“非遗”热潮,用“雅文化”启迪智慧。

截至目前,渝北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非遗博览会巡展活动20余场,汇集传统体育、传统手工技艺等类别的40余项非遗项目,通过作品展示、现场献艺等方式呈现,让农村学生近距离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每年开展“雅曲韵梨园”戏曲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在小分队演出的基础上,策划画脸谱、学演技等互动性强、体验感足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等非遗文化的兴趣。

渝北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联合区文化旅游委招募20名“非遗”传承人常驻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非遗”传承项目,教授小河锣鼓、华蓥高腔、赵氏武术、渝北剪纸、谭氏面塑和龙兴李氏糖画传统制作技艺等本地“非遗”项目,引导农村学生感知非遗、认知非遗、学习非遗。

通过非遗培训班培养出一批非遗小传承人,引导学校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将课程中制作的陶艺、版画等作品作为古城镇景区文创产品进行售卖,既反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又通过市场化引导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渝北区寻根乡愁 培育乡村振兴接班人

2019-05-21 15:21:18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1日15时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周新宇)“识家谱、明家史”“小厨神大比武”“非遗进校园”……近年来,渝北的农村未成年人开启了一段多彩的“寻根乡愁”之旅,用“家文化”养德,用“耕文化”修身,用“乡文化”润心,用“雅文化”启智。

“月是故乡明,家是故乡好。”乡愁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留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近年来,渝北依托全区20多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未成年人广泛开展“寻根乡愁”系列活动,发挥农村独特文化优势,滋养他们对故乡的深情,对土地的真情,对劳动的热情,激发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梦想和激情,培育乡村振兴接班人。

寻根乡愁记住祖先用“家文化”养德

一场别开生面的“寻家族文化之根,树家庭文明之风”展示活动于去年3月在立人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举行。一幅幅寒假期间寻根之旅的作品在操场上集中展出,有绘画、书法、作文,还有手工作品,孩子们开始用实际行动寻根乡愁,记住祖先。

三年级三班的兰梓渝在假期里同母亲一起寻根问祖,了解家族史,发掘祖先的故事,寻找姓氏的来历。他在笔记中写道: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兰姓源于姬姓与芈姓,姬姓兰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芈姓兰氏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兰梓渝的母亲在现场分享时告诉大家,“本次寻根之旅的目的就是告诫孩子们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要忘本,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值得推广。”

立人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开展的“寻家族文化之根,树家庭文明之风”活动是渝北开展“寻根乡愁·记住祖先”的一次缩影,旨在“识家谱、明家史”。

同时,其他形式的“识家谱、明家史”活动也吸引渝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参与。比如:学生和父母一起识家谱,绘制家族发展路线图,撰写100多篇家谱调查报告;区内书法名家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指导学生以传统书法的形式书写祖训族约,征集优秀家训书法作品100余幅;举办“墨香书法”区级、校级展览活动展示优秀家训书法作品25场,引导学生传承祖辈诚信、友善、勤劳、奋斗的优良品质。

近年来,渝北区始终倡导以家为本,引导农村未成年人记族谱写家训,敬长辈祭祖先,立家规传家风,积极用“家文化”修养德行。

除了“识家谱、明家史”活动,其他围绕“家文化”主题开展的活动也在渝北常态化地开展着。

其中,“敬长辈、祭祖先”活动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点赞。春节期间,学生们在团圆宴上行“敬老三礼”,第一“请长辈入上座”,第二“请长辈先起筷”,第三“给长辈斟茶敬茶”。在清明行“祭祖三礼”,第一行跪拜礼,用仪式感引导敬畏之心;第二行献花礼,引导文明祭祀;第三行追思礼,用缅怀、追忆激发奋发图强之志。周末,学生在家庭主持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议事会”,与家人共同制定“遇事不争吵”“家务分区制”“吃饭不玩手机”等家规,共同遵守执行,培养良好家风。此外,还邀请了全国文明家庭开展5场“说出我的家风故事”活动,征集家风故事200余篇,评出10名“方圆孝敬少年”、10个“好家风”家庭和10篇“优良家风故事”。

寻根乡愁体验农耕用“耕文化”修身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渝北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辟农耕新天地,建设“农耕种植园”,开设“小厨神”课堂,设置“工匠训练营”,耕在“锄镰耙犁”,耕在“钳铲瓢勺”,耕在“錾锤锯斧”,用“耕文化”引导学生修身养性。

“老师,尝尝我包的饺子吧!”在石鞋小学一场丰收宴会上,一名一年级的学生用自己收割的韭菜做馅,包出美味的饺子。

原来,石鞋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化田野为课堂开展农耕教育,打造了占地面积2亩的“农耕种植园”,为孩子们建设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块“责任田”,动员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自行管理、种植。如今,园内种满了黄瓜、白菜、桃树、李树等各类蔬菜瓜果,桃李树上挂满青果、黄瓜藤上挂满黄瓜,“农耕园”里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每到收获时节,全校师生都能吃上亲手种植的健康蔬菜。该校以农耕教育为抓手,通过认识农耕用具、了解并亲手参与农耕实践,让学生们感悟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意。

如今,除了石鞋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外,渝北还有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农耕种植园”,招募农技人员指导学生使用农具和学习耕作知识,每周开设劳动实践课两节,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育种、培苗、收获农作物。同时,打造农耕文化长廊,利用二十四节气和劳动谚语科普农耕知识,摆放纺线车、犁、碓窝子、挞斗、风车等农具,让学生直观认识并了解农耕历史。举办农耕趣味运动会,比赛摘番茄、抱南瓜、剥玉米等,培养孩子热爱劳动。

如果说下地种菜体验到的是农耕的艰辛,那么烹饪食物便会享受到农耕的成果。渝北区8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都开设“小厨神”课堂,配齐各式厨具,招募30名爱心厨娘和8名本地名厨,轮流指导学生学煮饭做菜,教孩子们使用菜刀、火钳、炒勺等工具,将农耕教育实践基地的劳动成果进行加工,做成洛碛豆花、渝北水煮鱼、酸菜鸡等地方特色美食,让孩子们记住家乡美味。开展“小厨神”家庭厨艺大赛20余场,邀请家长到校与孩子一起做最拿手的家常菜,在比赛过程中培养亲情。

同样,工匠精神也是农耕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渝北区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专门设置“工匠训练营”,招募木工、石工、泥瓦匠、篾匠、竹器匠等能工巧匠担任校外辅导员,孩子们跟着老工匠学习编背篓、打草鞋、打蜡染、做木凳,在传承传统技艺中锻炼心手合一,培养灵性和美感。

寻根乡愁留住乡情用“乡文化”润心

“何人不起故园情”,古往今来故乡是人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乡情便是港湾里最浓郁的情愫。渝北开展“寻根乡愁·留住乡情”活动,引导青少年记住乡风乡俗,记住乡情乡愁,记住乡贤乡德,用“乡文化”润泽心灵。

去年12月,位于兴隆镇的重庆乡愁博物馆开馆,这里已然成为“寻根乡愁·留住乡情”的网红打卡地。在重庆乡愁博物馆的北翼“幸福村”里,有一扇斑驳的木门,原生的木头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已经产生了它独特的印记。它被镶嵌在一面由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的石头围砌的墙里,好似推开那扇门,就能看到妈妈烧火做饭,在灶台前忙忙碌碌的身影。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改变。传统的以村庄为生活载体的生活方式也受城市化进程影响而发生变化。随着重庆乡愁博物馆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乡村文化为青少年所熟知。此外,乡村学校少年宫里也陆续建设了乡愁记忆馆,馆里收集展出本地城镇旧照片,陈列展览斗笠、水缸、古床等旧物品,是学生参观了解时代变迁、城市发展,感受乡情乡愁的好去处。

渝北还组织编写了以本地风土人情为素材的乡土教材,推动教材进学校进课堂,在德育课上组织学生学习和阅读,让学生在了解和认知中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故土之情。同时,“我们村的乡规民约”传播活动也在乡村学校少年宫掀起高潮,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寻访家乡老人,了解本村风俗传统,创作编写反映乡规民约的诗词,配上村落图片发布到网上,晒出作品500余条。举办“我们的乡贤我们评”活动,邀请本村学生参与评选,让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在评选中学乡贤敬乡贤。开展“走近乡贤,讲乡贤故事”主题演讲比赛,举办“学乡贤、习美德”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乡贤、走近乡贤、学习乡贤。

寻根乡愁感知非遗

用“雅文化”启智

非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更是我们心中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乡愁。渝北区精心组织开展“寻根乡愁·留住非遗”活动,通过举办非遗博览会,开设非遗培训班,引导非遗市场化,在全区掀起了一股“非遗”热潮,用“雅文化”启迪智慧。

截至目前,渝北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非遗博览会巡展活动20余场,汇集传统体育、传统手工技艺等类别的40余项非遗项目,通过作品展示、现场献艺等方式呈现,让农村学生近距离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每年开展“雅曲韵梨园”戏曲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在小分队演出的基础上,策划画脸谱、学演技等互动性强、体验感足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等非遗文化的兴趣。

渝北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联合区文化旅游委招募20名“非遗”传承人常驻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非遗”传承项目,教授小河锣鼓、华蓥高腔、赵氏武术、渝北剪纸、谭氏面塑和龙兴李氏糖画传统制作技艺等本地“非遗”项目,引导农村学生感知非遗、认知非遗、学习非遗。

通过非遗培训班培养出一批非遗小传承人,引导学校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将课程中制作的陶艺、版画等作品作为古城镇景区文创产品进行售卖,既反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又通过市场化引导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邓胜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