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自主择业干部当起社区“领路人” 蒋成用办老年大学助居民 “深造”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4日讯(记者 陈星 李黎)“让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蒋成用多年来的愿望,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8年时间,通过入户走访、咨询了解、意向报名等方式,蒋成用分类建立了1500余人的文体爱好者信息库,挖掘出200余名各类文体骨干。同时还组建了民族舞、广场舞、民乐队、合唱团、太极拳等18支文体队伍。在“文化聚民”这条路上,蒋成用从没停歇过。
从零开始 100余次谈判化解矛盾
2002年,蒋成用从部队转业。为什么选择做社区工作?蒋成用说,“人活着,就应该为社会多做事。”
2005年,蒋成用开始到社区工作,2011年,奥园社区组建时,蒋成用调到该社区担任书记,所有工作从零开始。
“居民间谁都不认识,很多社区工作者从农村过来,连电脑都不会用。”蒋成用笑言,那时想选个居民代表都选不出来。
掌握不了基本情况,工作没法开展。蒋成用明白,做社区工作就是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如何与群众建立信任是关键。
刚来社区的一两个月时间里,蒋成用投入了大量精力,了解群众需求和社区基本情况。经调查,蒋成用发现,社区文艺小团体多,但都存在“散乱杂”等特点,团体间时常还会因争抢地盘发生矛盾。
为了规范这些文艺团体,蒋成用想了一个法子:找到每个团体的领头人,把他们召集在一起谈判。
“领头人的工作做通,下面的事情也就通了。”蒋成用说,当时,他召集了团体带头人上100人。
最开始,很多团体的负责人不理解,也不配合工作,蒋成用则一个个地耐心劝说,有时还入户走访,了解居民心思后,再对症下药。
两年时间, 100余次谈判,最终,蒋成用将这些事情理顺。
“我们被蒋书记的坚持打动了。”乒乓球队的负责人唐怀茂感慨道,在蒋书记的带领下,社区的团体组织不仅规范了,团体间也变得更加和谐。
扎根社区 以文化聚民让居民“老有所学”
周一至周五,悠扬的歌声会或动人的乐曲准时从奥园社区的老年大学传出,跳舞、打太极、合唱等项目进行得热火朝天。这所学校有点“特殊”,学员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看上去精神矍铄又充满活力。
蒋成用说,这所学校就是专门为老年人开办的,让他们能够“老有所学”。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自担任奥园社区党组织书记以来,蒋成用就提出了“文化聚民”的工作思路,以此来改变新型社区居民群众相互陌生、互不来住的问题。
2014年,通过整合辖区资源,与艺术培训机构联动,将原本闲置的社区服务用房装修改造,打造出了一所老年大学,如今,这里已变成社区居民们的精神乐园。
最开始,老年大学只开设了舞蹈、合唱两门课,后来,太极、民乐、风采等课程也有了。现在老年大学已开设5个课程,14个班,每学期的学员也从最初的200多人增加到600多人。5年时间里,参与学员已达3000多人,而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刷新。
“以前退休在家觉得无所事事,自从蒋书记办起老年大学,有时感觉比上班还忙。”今年68岁的张婆婆已退休10多年,张婆婆说,老年大学开办以来,每学期她都报名参加。
“日久见人心。”蒋成用说,人心“齐”了,社区工作开展就顺利,现在居民自动成为社区的宣传员,遇有重大活动或重要通知,居民们都会自觉帮忙宣传。
老年大学只是蒋成用开展“文化聚民”的一方面。坚持每月举办一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文体赛事,每年组织一次“和谐邻里百家宴”活动。
勤思常忧 用“钉钉子”精神扎根社区
蒋成用办公室的墙上,“勤思常忧”四个字格外显眼。
“这四个字时刻提醒我要有忧患意识。”蒋成用说,这8年时间里,每天坚持上岗最早,下班最晚,从没休过一次假,即便大年三十,依然会值守在社区。
五年前,蒋成用就开始带领社区“两委”施行“错班延时服务”,周一至周五,早晚各延长一个小时服务时间,周六周日轮流错班,正常受理群众的公共服务,有效的解决了“居民上班我上班,居民下班我下班”的服务盲点。
“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蒋成用说,不管什么事,他都会以身作则,带头参与,做好表率。
同时,蒋成用还注重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手把手给他们传经验。担任奥园社区党组织书记后,蒋成用相继为街道培养了4名社区党组织书记、2名居委会主任、2名社区党组织副书记、1名居委会副主任。
“我做的事情都太普通了。”采访中,蒋成用反复说到这一句话。但在蒋成用的同事和社区居民看来,正是他口中这些“普通”事情,把社区居民拧成了一股绳,让居民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