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主任的古道热肠:“常”搭平台 “乐”于助人

“90后”主任的古道热肠:“常”搭平台 “乐”于助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5-30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30日21时讯(记者 余春兰 李黎)老有所养、学有所学、幼有所教,是梦想家园。在以独居老人、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等为主要人口的两江新区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如何因人施策、精准帮扶,90后的社区干部常乐,用古道热肠,创新志愿项目,书写答案。

常乐在工作中一直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因人施策志愿项目

5月21日,两江新区民心佳园社区82岁的高道权望着窗外,黑压压的天空,于是放下拐杖,颠簸着走到轮椅前,坐着轮椅出了门。

想着3年前,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心情一度低落。不想后来身体逐渐好转,还能借拐杖走下楼去。但小雨天气,必须处于安全考虑,选择轮椅出门。

社区工作者不仅为他送来轮椅、还常有人来聊天。

陪老年人聊天的工作者中,有个人常见,他就是民心佳园二社区副主任常乐,分管社区文化宣传加团支部工作,其中就包括服务青少年和市民学校。

2014年,23岁的常乐通过考试,来到民心佳园工作。虽知道民心佳园是重庆首个公租房小区,但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这里不简单——占地500多亩,面积相当于一大点的商住小区,却居住近6万人,且多是独居老人、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等人员。“社区安全管理、群众互助等工作压力大。”

为了更好的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民心佳园开展了不少活动:为独居老人送医、送菜到家;对低收入群体活动保障,节假日慰问;为进城务工家庭子女开设英语培训班、兴趣班……效果不错,但对于年轻有干劲的常乐来说,这些工作还可以开设得更好。

在接手服务青少年和市民学校的工作后,常乐就决定“因人施策”,根据群体特点,借市民学校平台,开展独居老人“幸福来敲门”、在家妇女“妈妈大学”、精神病患者“心灵花语”、农民工子女“暑假课堂”等志愿帮扶项目。

常乐每天都热情接待前来办事的居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幸福敲响独居老人的门

“儿啊,我老了记忆不好,行动不便,你要有耐心……”民心佳园综合楼三楼一间会议室里,一封封装裱着的家书被静静挂在墙上。

与这些手写字同样吸睛的还有“幸福来敲门”几个红色大字。这里是老人们下棋、看书、做手工的专用小天地,常乐也时不时“闲逛”于此,或询问一下爷爷奶奶们的身体状况或纯粹寒暄打望。

“你有任何事情可以联系我们哈。”5月2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会议室里碰见了社工正在和一位老人正在对话。

常乐介绍说,这是社区引进的专业社工免费为老年人服务,包括剪头发、定期做体验、做心里辅导等。“此前由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遇见剪头发之类不能完成的就请理发店师傅来,但工作人员时间有限、不专业,还是考虑了专业组织。”

幸福的老年人不仅得到帮助,也会从帮助他们中获取快乐。此前,社区有几个热心老年人,为了激发其它老年人的奉献精神。常乐召集大家围坐在一起,让大家一同开展交通疏导、打扫环境卫生、协调麻烦事。“大家一起干活,有凝聚力,现在老年人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我们这里的一大亮点。”

陪社区独居老人聊天也是常乐的工作之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双向模式”让“免费名额”更公平

“同学们要分清哪些是清辅音,哪些是浊辅音。”每周六,民心佳园都会迎来两位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志愿者,为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上课。

从2011年起,“周末英语课堂”从未间断,已服务学生超过5000人次。曾有学生英语成绩大幅度提升,父母还送来锦旗表感谢。

这样的利民事,却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报名当天,早上6点就有人来排队,到9点,超过了130多人,但毕竟课桌、场地、老师都有限,只能要60人,怎么办?”

私下叫“小常”留名额的“叔叔阿姨”不在少数,常乐每次都拒绝,也每次都遭“骂”。回忆起那时“下次下次”的回到,常乐说依旧有些“尴尬”。

面对“怎么办”的一再追问,常乐提出了“双向服务模式”,要求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家庭,小孩才有免费培训的资格,如果参加活动3次不到,则取消小孩的培训资格。

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让大家都觉得公平,一举两得。

“我每周六8点30就会到学校当纪律老师,记录孩子到岗情况,若没有来,就马上联系家长。”居民罗廷会老家在渝北洛碛镇,12岁女儿的已在培训班学英语2年多,两母女从未缺席课堂。

与罗廷会同样积极的还有30岁的李红,孩子还在上2年级,出于此前得到社区的帮助以及为女儿争取培训名额,已加入到“民心佳园市民学校志愿服务队”近一年,参与巡逻、到扫卫生、捡垃圾等活动。

常乐正在和社区艺术团的成员交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力争更多志愿者参与活动

每学期“周末英语课堂”开学前后最后一课,常乐都会例行开一场家长会,总结也倾听意见。

而后常乐提出“快乐暑假”主题活动,通过与重庆邮电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学校的沟通,针对青少年开展周末培训、篮球比赛、唱歌、跳舞等,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引来自愿者,常乐也在尝试着,带着辖区的青少年,出去做志愿者。

去年8月23日,首届智博会在重庆国博中心举行。当天一大早,常乐到着10余名青少年志愿者穿梭在人群中,为参会者指路。

“民心佳园社区是公租房社区,家庭条件相对薄弱,有的比较矜持,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胆量,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孩子们“寓教于乐”的项目不少,妈妈们的活动也不马虎。

李红参与志愿者活动,也参与到了“妈妈大学”课堂。学手工,做背带、穿珠子、绣十字绣、自制口红……听知识,学礼仪、听教育方法。社区的生活,让她充实而愉快。

在常乐和同事的努力下,民心佳园市民学校2017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2018年,被评为青年之家·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市级示范点

“我希望有更多稳定的年轻‘血液’补充进来,让志愿服务能从小众活动成为大众活动。”常乐说,自己以前在学校参加了不少的公益活动,未来也将为志愿服务努力拼搏。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90后”主任的古道热肠:“常”搭平台 “乐”于助人

2019-05-30 21:06:39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30日21时讯(记者 余春兰 李黎)老有所养、学有所学、幼有所教,是梦想家园。在以独居老人、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等为主要人口的两江新区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如何因人施策、精准帮扶,90后的社区干部常乐,用古道热肠,创新志愿项目,书写答案。

常乐在工作中一直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因人施策志愿项目

5月21日,两江新区民心佳园社区82岁的高道权望着窗外,黑压压的天空,于是放下拐杖,颠簸着走到轮椅前,坐着轮椅出了门。

想着3年前,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心情一度低落。不想后来身体逐渐好转,还能借拐杖走下楼去。但小雨天气,必须处于安全考虑,选择轮椅出门。

社区工作者不仅为他送来轮椅、还常有人来聊天。

陪老年人聊天的工作者中,有个人常见,他就是民心佳园二社区副主任常乐,分管社区文化宣传加团支部工作,其中就包括服务青少年和市民学校。

2014年,23岁的常乐通过考试,来到民心佳园工作。虽知道民心佳园是重庆首个公租房小区,但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这里不简单——占地500多亩,面积相当于一大点的商住小区,却居住近6万人,且多是独居老人、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等人员。“社区安全管理、群众互助等工作压力大。”

为了更好的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民心佳园开展了不少活动:为独居老人送医、送菜到家;对低收入群体活动保障,节假日慰问;为进城务工家庭子女开设英语培训班、兴趣班……效果不错,但对于年轻有干劲的常乐来说,这些工作还可以开设得更好。

在接手服务青少年和市民学校的工作后,常乐就决定“因人施策”,根据群体特点,借市民学校平台,开展独居老人“幸福来敲门”、在家妇女“妈妈大学”、精神病患者“心灵花语”、农民工子女“暑假课堂”等志愿帮扶项目。

常乐每天都热情接待前来办事的居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幸福敲响独居老人的门

“儿啊,我老了记忆不好,行动不便,你要有耐心……”民心佳园综合楼三楼一间会议室里,一封封装裱着的家书被静静挂在墙上。

与这些手写字同样吸睛的还有“幸福来敲门”几个红色大字。这里是老人们下棋、看书、做手工的专用小天地,常乐也时不时“闲逛”于此,或询问一下爷爷奶奶们的身体状况或纯粹寒暄打望。

“你有任何事情可以联系我们哈。”5月2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会议室里碰见了社工正在和一位老人正在对话。

常乐介绍说,这是社区引进的专业社工免费为老年人服务,包括剪头发、定期做体验、做心里辅导等。“此前由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遇见剪头发之类不能完成的就请理发店师傅来,但工作人员时间有限、不专业,还是考虑了专业组织。”

幸福的老年人不仅得到帮助,也会从帮助他们中获取快乐。此前,社区有几个热心老年人,为了激发其它老年人的奉献精神。常乐召集大家围坐在一起,让大家一同开展交通疏导、打扫环境卫生、协调麻烦事。“大家一起干活,有凝聚力,现在老年人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我们这里的一大亮点。”

陪社区独居老人聊天也是常乐的工作之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双向模式”让“免费名额”更公平

“同学们要分清哪些是清辅音,哪些是浊辅音。”每周六,民心佳园都会迎来两位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志愿者,为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上课。

从2011年起,“周末英语课堂”从未间断,已服务学生超过5000人次。曾有学生英语成绩大幅度提升,父母还送来锦旗表感谢。

这样的利民事,却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报名当天,早上6点就有人来排队,到9点,超过了130多人,但毕竟课桌、场地、老师都有限,只能要60人,怎么办?”

私下叫“小常”留名额的“叔叔阿姨”不在少数,常乐每次都拒绝,也每次都遭“骂”。回忆起那时“下次下次”的回到,常乐说依旧有些“尴尬”。

面对“怎么办”的一再追问,常乐提出了“双向服务模式”,要求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家庭,小孩才有免费培训的资格,如果参加活动3次不到,则取消小孩的培训资格。

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让大家都觉得公平,一举两得。

“我每周六8点30就会到学校当纪律老师,记录孩子到岗情况,若没有来,就马上联系家长。”居民罗廷会老家在渝北洛碛镇,12岁女儿的已在培训班学英语2年多,两母女从未缺席课堂。

与罗廷会同样积极的还有30岁的李红,孩子还在上2年级,出于此前得到社区的帮助以及为女儿争取培训名额,已加入到“民心佳园市民学校志愿服务队”近一年,参与巡逻、到扫卫生、捡垃圾等活动。

常乐正在和社区艺术团的成员交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力争更多志愿者参与活动

每学期“周末英语课堂”开学前后最后一课,常乐都会例行开一场家长会,总结也倾听意见。

而后常乐提出“快乐暑假”主题活动,通过与重庆邮电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学校的沟通,针对青少年开展周末培训、篮球比赛、唱歌、跳舞等,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引来自愿者,常乐也在尝试着,带着辖区的青少年,出去做志愿者。

去年8月23日,首届智博会在重庆国博中心举行。当天一大早,常乐到着10余名青少年志愿者穿梭在人群中,为参会者指路。

“民心佳园社区是公租房社区,家庭条件相对薄弱,有的比较矜持,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胆量,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孩子们“寓教于乐”的项目不少,妈妈们的活动也不马虎。

李红参与志愿者活动,也参与到了“妈妈大学”课堂。学手工,做背带、穿珠子、绣十字绣、自制口红……听知识,学礼仪、听教育方法。社区的生活,让她充实而愉快。

在常乐和同事的努力下,民心佳园市民学校2017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2018年,被评为青年之家·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市级示范点

“我希望有更多稳定的年轻‘血液’补充进来,让志愿服务能从小众活动成为大众活动。”常乐说,自己以前在学校参加了不少的公益活动,未来也将为志愿服务努力拼搏。

[责任编辑: 何燕宏]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