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民主村有一个粽子家族 四代传承手工粽艺

九龙坡:民主村有一个粽子家族 四代传承手工粽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0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6日10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张玉兰 通讯员 陈雨)“王妈,那我就拿起走了哦,端午节快乐!”5月31日上午,53岁的社区退休职工付萍提着60个蛋黄肉粽、20个肉粽从王婆婆家中走出。付萍是王婆婆的常客,每年端午节,她都要来王婆婆这里买粽子,今天已经是第十个年头。

王婆婆本名叫周克珍,由于她丈夫姓王,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王婆婆,熟一点的人,还会叫她王妈。王婆婆在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一带卖了30多年的手工粽子,如今,这门手艺还传给了她的儿子和孙子。

母亲粽子包得好,常常有婚嫁的人请她帮忙

王婆婆1938年生,今年已经有81岁高龄了。回忆起小时候看母亲包粽子的场景,王婆婆还历历在目:“我从五六岁开始,就经常看我的母亲包粽子。但那时我还太小了,母亲并不让我们去碰这些东西,怕我们包不好。”

据王婆婆介绍,她的母亲是包粽子的好手。母亲包的粽子棱角分明,个头匀称,还要用精致的丝线缠绕起来,装进抬盒里用作聘礼。“抬盒就是以前婚嫁时用的礼盒,很多人会包粽子放在礼盒里,我母亲因为粽子包得好,常常有要婚嫁的人来请我母亲包粽子。”从那时起,粽子便在王婆婆的心中埋下种子。

力推粮站生产粽子,退休后王婆婆摆摊卖粽

1960年在粮站参加工作以后,王婆婆先后干过伙食团团长、仓库管理等工作。一天,王婆婆得知消息,单位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丰富食品产业多样性。她一拍大腿,心想自己会包粽子呀!心中一合计,便有些按捺不住了。“我赶紧找到领导,跟他说我会包粽子。领导一听,乐呵呵的,当即就表示同意。”王婆婆谈起这段经历,还颇有几分自豪,“那时候单位好多同事还不会包粽子,我就把大家组织起来,教他们包粽子。”在王婆婆的带领之下,单位的粽子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粽子的销量一路彪高,给粮站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1989年退休后,王婆婆就在劳动村摆起了粽子摊。“我是2月25日退的,3月1日我就出来摆摊了,那个时候我还要卖醪糟、汤圆。”王婆婆说,“每到端午节我就卖粽子,那时候基本上只有白粽子。”王婆婆包的粽子软糯飘香,一到端午节就供不应求。忙不过来的时候,王婆婆还会叫上家中的姐妹一起来帮忙。

召开家庭会议,祖传手艺代代传

王婆婆的二儿子王春华,从小也跟着母亲包粽子。虽耳濡目染,但他最初并未接过王婆婆的棒子,而是从事了摩托车技术类的工作。但随着王婆婆年岁升高,体力已不如年轻时充沛,不能每天在市场摆摊卖粽,而她又不希望自己的手艺失传。一天,她把家中的三个孩子叫到一起,开了一场家庭会议,一家人认真地商量了粽子手艺传承的问题。

王婆婆说:“我这门手艺是自己独创的,我对它是有特殊感情的,我可舍不得把它扔掉。”老二听闻母亲的话,沉思许久,觉得母亲说得十分有道理。粽子承载着他儿时的记忆,母亲想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家庭精神。加上自己也有一些包粽子的基础,于是,老二像母亲当年自告奋勇包粽子那样,主动接过担子。五年前退休后,也开始卖起了粽子。

现在,王婆婆的孙子王星也开始帮忙打理家里的粽子生意。作为粽子家族最年轻一代的传人,王星在粽子的售卖方式上更具创新力。他通过微信进行售卖,拓宽了粽子的销售渠道。王星说:“婆婆包的粽子我是从小吃到大的,我想把祖传手艺延续下去。”

从白粽到蜜枣粽,王婆婆大胆尝试、匠心独运

一把粽叶,两根筷子,三四根凳子,还有一些提前腌制好的食材。准备就绪后,王婆婆便开始包起了粽子。

“老叶在最外层,新叶在最里层,这样粽子会更香,形状也会更好。”王婆婆将三片粽子叶摊在手上,熟练地裹成一个锥形,然后抓起一把米放进椎体中,铺一层腌制好的肉,再撒上一层米,最后将粽子裹起来用绳子系好。不到两分钟时间,便包好了一个粽子。

包粽子看似简单,要想它口感和味道都好,从选材到制作都是大有讲究的。王婆婆拿起一把粽叶让记者看其中的纹路:“你看,这个粽叶的纹路比较细,包出来的粽子就会更好。一个粽子需要用三张粽叶,要新叶和老叶搭配起来才行,这样粽子才会更香,定型也更好。”另外,包粽子的线和糯米也是需要精挑细选的。“线要用棉线,这样包起来不滑,煮起来也不容易散;米要选颗粒大的,这样吃起来才糯。”王婆婆大方地道出了她包粽子的秘方,其实这些都源于她一次一次不断地尝试。

王婆婆介绍,她最初卖的是白米粽子,后来通过不断地改良,才有了现在这些品种不同的粽子:“我那时候觉得需要做些不同口味的粽子,我就自己在家调配酱料来腌制肉和米,做完之后免费拿给街坊邻居尝,听他们评价、提建议。”如今,王婆婆的手工粽子有了多个品种:肉粽、蛋黄肉粽、腊肉粽、蜜枣粽……

“王婆婆,下周一我要50个蛋黄肉粽。”采访时,不断有熟客给王婆婆打来电话。接单后,王婆婆细心地在本上写出订单者信息和取货时间,“除了粽子包得好,还要学会安排时间,才能保证每一个粽子都是新鲜美味的。”端午临近,王婆婆的订单已近三万个。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九龙坡:民主村有一个粽子家族 四代传承手工粽艺

2019-06-06 10: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6日10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张玉兰 通讯员 陈雨)“王妈,那我就拿起走了哦,端午节快乐!”5月31日上午,53岁的社区退休职工付萍提着60个蛋黄肉粽、20个肉粽从王婆婆家中走出。付萍是王婆婆的常客,每年端午节,她都要来王婆婆这里买粽子,今天已经是第十个年头。

王婆婆本名叫周克珍,由于她丈夫姓王,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王婆婆,熟一点的人,还会叫她王妈。王婆婆在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一带卖了30多年的手工粽子,如今,这门手艺还传给了她的儿子和孙子。

母亲粽子包得好,常常有婚嫁的人请她帮忙

王婆婆1938年生,今年已经有81岁高龄了。回忆起小时候看母亲包粽子的场景,王婆婆还历历在目:“我从五六岁开始,就经常看我的母亲包粽子。但那时我还太小了,母亲并不让我们去碰这些东西,怕我们包不好。”

据王婆婆介绍,她的母亲是包粽子的好手。母亲包的粽子棱角分明,个头匀称,还要用精致的丝线缠绕起来,装进抬盒里用作聘礼。“抬盒就是以前婚嫁时用的礼盒,很多人会包粽子放在礼盒里,我母亲因为粽子包得好,常常有要婚嫁的人来请我母亲包粽子。”从那时起,粽子便在王婆婆的心中埋下种子。

力推粮站生产粽子,退休后王婆婆摆摊卖粽

1960年在粮站参加工作以后,王婆婆先后干过伙食团团长、仓库管理等工作。一天,王婆婆得知消息,单位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丰富食品产业多样性。她一拍大腿,心想自己会包粽子呀!心中一合计,便有些按捺不住了。“我赶紧找到领导,跟他说我会包粽子。领导一听,乐呵呵的,当即就表示同意。”王婆婆谈起这段经历,还颇有几分自豪,“那时候单位好多同事还不会包粽子,我就把大家组织起来,教他们包粽子。”在王婆婆的带领之下,单位的粽子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粽子的销量一路彪高,给粮站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1989年退休后,王婆婆就在劳动村摆起了粽子摊。“我是2月25日退的,3月1日我就出来摆摊了,那个时候我还要卖醪糟、汤圆。”王婆婆说,“每到端午节我就卖粽子,那时候基本上只有白粽子。”王婆婆包的粽子软糯飘香,一到端午节就供不应求。忙不过来的时候,王婆婆还会叫上家中的姐妹一起来帮忙。

召开家庭会议,祖传手艺代代传

王婆婆的二儿子王春华,从小也跟着母亲包粽子。虽耳濡目染,但他最初并未接过王婆婆的棒子,而是从事了摩托车技术类的工作。但随着王婆婆年岁升高,体力已不如年轻时充沛,不能每天在市场摆摊卖粽,而她又不希望自己的手艺失传。一天,她把家中的三个孩子叫到一起,开了一场家庭会议,一家人认真地商量了粽子手艺传承的问题。

王婆婆说:“我这门手艺是自己独创的,我对它是有特殊感情的,我可舍不得把它扔掉。”老二听闻母亲的话,沉思许久,觉得母亲说得十分有道理。粽子承载着他儿时的记忆,母亲想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家庭精神。加上自己也有一些包粽子的基础,于是,老二像母亲当年自告奋勇包粽子那样,主动接过担子。五年前退休后,也开始卖起了粽子。

现在,王婆婆的孙子王星也开始帮忙打理家里的粽子生意。作为粽子家族最年轻一代的传人,王星在粽子的售卖方式上更具创新力。他通过微信进行售卖,拓宽了粽子的销售渠道。王星说:“婆婆包的粽子我是从小吃到大的,我想把祖传手艺延续下去。”

从白粽到蜜枣粽,王婆婆大胆尝试、匠心独运

一把粽叶,两根筷子,三四根凳子,还有一些提前腌制好的食材。准备就绪后,王婆婆便开始包起了粽子。

“老叶在最外层,新叶在最里层,这样粽子会更香,形状也会更好。”王婆婆将三片粽子叶摊在手上,熟练地裹成一个锥形,然后抓起一把米放进椎体中,铺一层腌制好的肉,再撒上一层米,最后将粽子裹起来用绳子系好。不到两分钟时间,便包好了一个粽子。

包粽子看似简单,要想它口感和味道都好,从选材到制作都是大有讲究的。王婆婆拿起一把粽叶让记者看其中的纹路:“你看,这个粽叶的纹路比较细,包出来的粽子就会更好。一个粽子需要用三张粽叶,要新叶和老叶搭配起来才行,这样粽子才会更香,定型也更好。”另外,包粽子的线和糯米也是需要精挑细选的。“线要用棉线,这样包起来不滑,煮起来也不容易散;米要选颗粒大的,这样吃起来才糯。”王婆婆大方地道出了她包粽子的秘方,其实这些都源于她一次一次不断地尝试。

王婆婆介绍,她最初卖的是白米粽子,后来通过不断地改良,才有了现在这些品种不同的粽子:“我那时候觉得需要做些不同口味的粽子,我就自己在家调配酱料来腌制肉和米,做完之后免费拿给街坊邻居尝,听他们评价、提建议。”如今,王婆婆的手工粽子有了多个品种:肉粽、蛋黄肉粽、腊肉粽、蜜枣粽……

“王婆婆,下周一我要50个蛋黄肉粽。”采访时,不断有熟客给王婆婆打来电话。接单后,王婆婆细心地在本上写出订单者信息和取货时间,“除了粽子包得好,还要学会安排时间,才能保证每一个粽子都是新鲜美味的。”端午临近,王婆婆的订单已近三万个。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