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观察:撂荒地长出“金枝玉叶” 村民感叹艾草没白种

端午观察:撂荒地长出“金枝玉叶” 村民感叹艾草没白种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0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7日12时讯(记者 陈星 李黎)铜梁区少云镇海棠村村党支部书记彭忠像打了鸡血似的,一上午都没坐下来喘口气,东奔西走协调开展端午节的各项活动。

负责艾草采收的服务队队长彭安兵深深吸了口烟后,立马给服务队的队员挨个打电话,通知他们集合,准备开工收割艾草。

临近中午,村民李运琴家的厨房飘出阵阵粽香,眼看马上12点,她赶忙擦干手上的水,走进堂屋,把上午从地里收割的艾草用红绳捆好,挂在门上。

一时间,海棠村因端午的到来变得格外热闹。田间地头,聚满村民,加上从各处赶来的游客,平时寂静的乡村,如今跟赶场一样。

原本无人问津,现在游客纷至沓来,海棠村是怎样做到的?今(7)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走进该村,探索铜梁一棵艾草怎样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原乡小艾”工作人员正在做艾草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30亩艾草为起点 撂荒地长出“金枝玉叶”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用红绳在门鼻拴上艾草以祈求平安,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在邱少云的故乡铜梁少云镇,艾草却不止“插艾”这一简单用途,它已成村民们的“致富草”。

这段时间,正值艾草丰收,在少云镇海棠村,收割机的轰鸣声从早响到晚。田间四五个工人收割,田坎边二三十个村民忙着捆扎,村民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一派祥和。

在村里住了一辈子,这两年看到村子的变化,李运琴还觉得有点不适应。

两年前的海棠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山村,青壮年外出,留守在家的老人种着巴掌地勉强维持生计,大部分土地闲置,是典型的“空壳村”。

安居古城粽香四溢。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镇里村上也一直在寻找农民的增收产业,但一直没找到好的项目。直到前年7月,少云镇石庙村村民陈平的一份艾草种植规划书,让镇上的干部来了兴趣。

陈平是土生土长的少云镇石庙村人,每次回家,看到大片土地闲置,陈平尤为痛心。2016年,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陈平从中找到了发展方向——种艾草。

一年后,陈平在少云镇大庙村试种的30多亩艾草获得成功。

欣喜之余,陈平蹦出了带领村民一起种艾草的念头。

包粽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然而,刚开口就遭到了村民强烈反对,“你一个年轻娃儿,不懂农村,更不懂农业,凭啥子相信你?”

村民的当头一棒,陈平也傻了眼。他明白,艾草种植规模起不来,艾草深加工只能是无米之炊。

“村民不愿意,那就找少云镇领导谈!”束手无策之际,陈平向镇领导进行了自荐。

经实地调查取样、召开院坝会,镇里决定与陈平达成艾草种植合作协议,并拿出了包括海棠村在内的6个村社、1300余亩坡地种植艾草。

安居古城端午节水云龙表演。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去年端午,艾草赢来首次收割。

一社村民彭白术将4亩坡地交给村集体后,收入2800元钱,加上到专业服务队务工的7000多元,仅依靠艾草产业去年就收入近万元。值得庆贺的是,去年,彭白术还将房屋重新整修,开起了农家乐。

此外,去年海棠村集体也有了几万元的分红,这使得曾经身无分文的“空壳村”变得充实起来。

如今,少云镇的村民们通过土地分红、在艾草加工基地劳动获酬等形式,实现了增收,曾经的一亩亩荒地成了绿色草场。

陈平笑言,地里同样是“草”,现在这个“草”长出的却是“金枝玉叶”。

游客体验艾灸。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全产业链发展 艾草产业方兴未“艾”

又到一年端午时,看到村民依托艾草增了收,彭忠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对于村里发展艾草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这段时间,采收服务队队长彭安兵格外忙碌,基本天天守在地里,但看着丰收在望,彭安兵心里格外舒畅。

在陈平看来,艾草产业发展起来只是第一步,他还有更大的计划——生产与艾草相关的养生产品。

去年底,陈平在少云镇建立了2000平米的车间,引进机器设备,进行艾草深加工。目前,他的加工厂初步形成了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在展示大厅的柜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看到,艾草加工制成的新产品琳琅满目,有艾灸、艾条、艾香、足浴包、艾草精油等10多款养生产品,而这些产品多数都会销往重庆主城的100多家艾灸馆。但由于原料不足,产量受限,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这几个月,陈平正琢磨着和镇领导商量扩大艾草种植面积。

游客体验包粽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恰逢此时,艾草产业迎来了政策东风。

今年3月,铜梁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消除“空壳村”要求,鼓励将艾草这一资源优势转变为与艾草相关的特色产业来打造,并成立了艾草产业领导小组,创建了“原乡小艾”艾草品牌,同时投资1000万元发展艾草项目,在维新、安居、太平等乡镇街道种植艾草万亩以上。

立足铜梁1万余亩的种植面积,通过延长艾草产业链,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

铜梁区农业农村委产业发展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铜梁还将依托艾草资源,打造集艾草种植、产品研发、艾文化体验、养生保健、农旅融合的艾草产业集群,实现艾草产业年产值达数亿元的目标。同时,铜梁将建立艾草产业发展培训班,鼓励更多农户、业主规模化种植。让更多的加工企业,入驻高新区研发生产更多的艾草产品。

游客在少云镇艾草基地泡艾草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原乡小艾”出道 品牌打造激活端午时尚

艾草悠悠,如何将其香气散播,让更多人了解铜梁艾草?

今年,铜梁区出台了《铜梁区“原乡小艾”品牌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原乡小艾”品牌建设工作专柜专区推介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今年端午节期间举行了“原乡小艾”品牌推介系列活动。

端午前几天,少云镇艾草基地内,每天都有二三十名村民在田坎边捆扎艾株,这些捆扎好艾株会被准时送进铜梁城区的各小区和单位,免费送给居民。

不只是海棠村,铜梁只要是种植了艾草的乡镇都在开展这项活动,海棠村村党支部书记彭忠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今年“原乡小艾·送福送爱”进小区活动,光是海棠村就送出了5万多株艾草。

据了解,从6月3日-6月7日,艾草已经送进了铜梁城区23个小区、重庆主城33个小区,送出艾草10万余株。

为了进一步推介“原乡小艾”品牌。端午当天,铜梁还开展了“艾爱在原乡”重庆市铜梁区2019乡村音乐节、铜梁区2019年“原乡小艾”端午“沉浸式”体验活动,激活端午新时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原乡小艾”品牌建设,必定会带来铜梁艾草产业的振兴。利用艾草产业这一优势,铜梁区委、区政府加大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统筹力度,依托艾草产业重点打造“原乡小艾”扶贫品牌,促进艾草产业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以艾草带动贫困户的增收,结合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带动脱贫。

目前,铜梁有7个镇发展艾草种植,规模上万亩,仅少云镇关于艾草产业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就有11个。预计到2020年,铜梁全区艾草种植面积将达2万亩,实现艾草产业综合收入超5亿元。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端午观察:撂荒地长出“金枝玉叶” 村民感叹艾草没白种

2019-06-07 13:07:03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7日12时讯(记者 陈星 李黎)铜梁区少云镇海棠村村党支部书记彭忠像打了鸡血似的,一上午都没坐下来喘口气,东奔西走协调开展端午节的各项活动。

负责艾草采收的服务队队长彭安兵深深吸了口烟后,立马给服务队的队员挨个打电话,通知他们集合,准备开工收割艾草。

临近中午,村民李运琴家的厨房飘出阵阵粽香,眼看马上12点,她赶忙擦干手上的水,走进堂屋,把上午从地里收割的艾草用红绳捆好,挂在门上。

一时间,海棠村因端午的到来变得格外热闹。田间地头,聚满村民,加上从各处赶来的游客,平时寂静的乡村,如今跟赶场一样。

原本无人问津,现在游客纷至沓来,海棠村是怎样做到的?今(7)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走进该村,探索铜梁一棵艾草怎样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原乡小艾”工作人员正在做艾草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30亩艾草为起点 撂荒地长出“金枝玉叶”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用红绳在门鼻拴上艾草以祈求平安,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在邱少云的故乡铜梁少云镇,艾草却不止“插艾”这一简单用途,它已成村民们的“致富草”。

这段时间,正值艾草丰收,在少云镇海棠村,收割机的轰鸣声从早响到晚。田间四五个工人收割,田坎边二三十个村民忙着捆扎,村民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一派祥和。

在村里住了一辈子,这两年看到村子的变化,李运琴还觉得有点不适应。

两年前的海棠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山村,青壮年外出,留守在家的老人种着巴掌地勉强维持生计,大部分土地闲置,是典型的“空壳村”。

安居古城粽香四溢。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镇里村上也一直在寻找农民的增收产业,但一直没找到好的项目。直到前年7月,少云镇石庙村村民陈平的一份艾草种植规划书,让镇上的干部来了兴趣。

陈平是土生土长的少云镇石庙村人,每次回家,看到大片土地闲置,陈平尤为痛心。2016年,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陈平从中找到了发展方向——种艾草。

一年后,陈平在少云镇大庙村试种的30多亩艾草获得成功。

欣喜之余,陈平蹦出了带领村民一起种艾草的念头。

包粽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然而,刚开口就遭到了村民强烈反对,“你一个年轻娃儿,不懂农村,更不懂农业,凭啥子相信你?”

村民的当头一棒,陈平也傻了眼。他明白,艾草种植规模起不来,艾草深加工只能是无米之炊。

“村民不愿意,那就找少云镇领导谈!”束手无策之际,陈平向镇领导进行了自荐。

经实地调查取样、召开院坝会,镇里决定与陈平达成艾草种植合作协议,并拿出了包括海棠村在内的6个村社、1300余亩坡地种植艾草。

安居古城端午节水云龙表演。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去年端午,艾草赢来首次收割。

一社村民彭白术将4亩坡地交给村集体后,收入2800元钱,加上到专业服务队务工的7000多元,仅依靠艾草产业去年就收入近万元。值得庆贺的是,去年,彭白术还将房屋重新整修,开起了农家乐。

此外,去年海棠村集体也有了几万元的分红,这使得曾经身无分文的“空壳村”变得充实起来。

如今,少云镇的村民们通过土地分红、在艾草加工基地劳动获酬等形式,实现了增收,曾经的一亩亩荒地成了绿色草场。

陈平笑言,地里同样是“草”,现在这个“草”长出的却是“金枝玉叶”。

游客体验艾灸。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全产业链发展 艾草产业方兴未“艾”

又到一年端午时,看到村民依托艾草增了收,彭忠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对于村里发展艾草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这段时间,采收服务队队长彭安兵格外忙碌,基本天天守在地里,但看着丰收在望,彭安兵心里格外舒畅。

在陈平看来,艾草产业发展起来只是第一步,他还有更大的计划——生产与艾草相关的养生产品。

去年底,陈平在少云镇建立了2000平米的车间,引进机器设备,进行艾草深加工。目前,他的加工厂初步形成了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在展示大厅的柜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看到,艾草加工制成的新产品琳琅满目,有艾灸、艾条、艾香、足浴包、艾草精油等10多款养生产品,而这些产品多数都会销往重庆主城的100多家艾灸馆。但由于原料不足,产量受限,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这几个月,陈平正琢磨着和镇领导商量扩大艾草种植面积。

游客体验包粽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恰逢此时,艾草产业迎来了政策东风。

今年3月,铜梁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消除“空壳村”要求,鼓励将艾草这一资源优势转变为与艾草相关的特色产业来打造,并成立了艾草产业领导小组,创建了“原乡小艾”艾草品牌,同时投资1000万元发展艾草项目,在维新、安居、太平等乡镇街道种植艾草万亩以上。

立足铜梁1万余亩的种植面积,通过延长艾草产业链,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

铜梁区农业农村委产业发展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铜梁还将依托艾草资源,打造集艾草种植、产品研发、艾文化体验、养生保健、农旅融合的艾草产业集群,实现艾草产业年产值达数亿元的目标。同时,铜梁将建立艾草产业发展培训班,鼓励更多农户、业主规模化种植。让更多的加工企业,入驻高新区研发生产更多的艾草产品。

游客在少云镇艾草基地泡艾草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黎 摄

“原乡小艾”出道 品牌打造激活端午时尚

艾草悠悠,如何将其香气散播,让更多人了解铜梁艾草?

今年,铜梁区出台了《铜梁区“原乡小艾”品牌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原乡小艾”品牌建设工作专柜专区推介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今年端午节期间举行了“原乡小艾”品牌推介系列活动。

端午前几天,少云镇艾草基地内,每天都有二三十名村民在田坎边捆扎艾株,这些捆扎好艾株会被准时送进铜梁城区的各小区和单位,免费送给居民。

不只是海棠村,铜梁只要是种植了艾草的乡镇都在开展这项活动,海棠村村党支部书记彭忠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今年“原乡小艾·送福送爱”进小区活动,光是海棠村就送出了5万多株艾草。

据了解,从6月3日-6月7日,艾草已经送进了铜梁城区23个小区、重庆主城33个小区,送出艾草10万余株。

为了进一步推介“原乡小艾”品牌。端午当天,铜梁还开展了“艾爱在原乡”重庆市铜梁区2019乡村音乐节、铜梁区2019年“原乡小艾”端午“沉浸式”体验活动,激活端午新时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原乡小艾”品牌建设,必定会带来铜梁艾草产业的振兴。利用艾草产业这一优势,铜梁区委、区政府加大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统筹力度,依托艾草产业重点打造“原乡小艾”扶贫品牌,促进艾草产业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以艾草带动贫困户的增收,结合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带动脱贫。

目前,铜梁有7个镇发展艾草种植,规模上万亩,仅少云镇关于艾草产业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就有11个。预计到2020年,铜梁全区艾草种植面积将达2万亩,实现艾草产业综合收入超5亿元。

[责任编辑: 邓胜男]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