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经开区:“80后”篾匠的坚守与创新

万盛经开区:“80后”篾匠的坚守与创新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1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2日6时5分讯(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自古以来,竹子都是品质高尚的象征。躺椅、凉席、簸箕、筛子……用竹子编制而成的器物曾是许多家庭里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篾匠也曾是一份十分“吃香”的职业。而如今,竹篾制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篾匠踪迹难寻,竹编这门老手艺成为许多人一去不复返的“乡愁”。

杨秀刚用竹子制作的“小玩意儿”。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在万盛经开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80后”篾匠,依然坚守着初心。

杨秀刚在竹林挑选合适的竹子。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从万盛经开区城区驱车一个小时,笔者来到了关坝镇田坝村,见到了这位年轻的篾匠——杨秀刚。小村子显得十分宁静,杨秀刚身系着墨绿色围裙,哼着小曲儿,悠然地坐在坝子里编制着藤椅,成为村子里最夺人眼目的风景。只见篾片不停地在他手中翻转、摇晃,好似一个个跳跃的精灵。

竹子阴干后,杨秀刚正在挑选适合制作竹艺制品的原材料。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杨秀刚的父亲是老篾匠,从小耳濡目染,杨秀刚心中对竹编这门手艺充满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今年36岁的杨秀刚下过井、打过工,十多年过去了,眼看竹篾制品濒临消失,杨秀刚抛下一切顾虑,义无反顾地拾起了这门手艺。

正在院坝制作竹艺制品的杨秀刚。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竹制品绿色环保、经久耐用,这么好的东西现在却没几个人编了。”杨秀刚最担心的是篾匠这门传统手艺会消失,每每说起都痛心不已。

杨秀刚正在矫正竹型。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中国竹编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塑料的出现,传统竹篾制品为了让竹篾品几近淘汰。如何让竹篾融入当今百姓的生活?杨秀刚突发奇想,何不试试用竹子这种纯天然原料来制作现代化物品呢?于是,在杨秀刚的手下,竹椅、竹制花瓶、竹制风铃、竹制茶艺、竹制玩具等器物应运而生,竹篾制品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杨秀刚正在分割竹子。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做篾匠事多,要裁料、剖竹、剖篾、剖丝篾、编织,用到的工具也多,有篾刀、锯子、手钻、卡刀。”小小的竹篾品看似简单,编制起来颇费功夫,一件东西往往会花费一天的时间。杨秀刚讲述,从山上砍下来的竹子,需要先阴干,再浸泡,进行防蛀、防霉、防裂处理,这才成了一根合格的竹子。经过火烤、塑形、冷却、切割、打孔等程序,生成一块块原料。经过杨秀刚的巧手制作,便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品。每一件成品,每一根篾条,无不承载着杨秀刚对于竹编技艺的初心与坚守。

杨秀刚的工具。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杨秀刚正在制作竹艺制品。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杨秀刚最大的梦想,是将竹编这门老手艺发扬光大。如今,杨秀刚正在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篾匠,推广传统手艺任重而道远,他将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

杨秀刚在整理检查自己的作品。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万盛经开区:“80后”篾匠的坚守与创新

2019-06-12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2日6时5分讯(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自古以来,竹子都是品质高尚的象征。躺椅、凉席、簸箕、筛子……用竹子编制而成的器物曾是许多家庭里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篾匠也曾是一份十分“吃香”的职业。而如今,竹篾制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篾匠踪迹难寻,竹编这门老手艺成为许多人一去不复返的“乡愁”。

杨秀刚用竹子制作的“小玩意儿”。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在万盛经开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80后”篾匠,依然坚守着初心。

杨秀刚在竹林挑选合适的竹子。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从万盛经开区城区驱车一个小时,笔者来到了关坝镇田坝村,见到了这位年轻的篾匠——杨秀刚。小村子显得十分宁静,杨秀刚身系着墨绿色围裙,哼着小曲儿,悠然地坐在坝子里编制着藤椅,成为村子里最夺人眼目的风景。只见篾片不停地在他手中翻转、摇晃,好似一个个跳跃的精灵。

竹子阴干后,杨秀刚正在挑选适合制作竹艺制品的原材料。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杨秀刚的父亲是老篾匠,从小耳濡目染,杨秀刚心中对竹编这门手艺充满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今年36岁的杨秀刚下过井、打过工,十多年过去了,眼看竹篾制品濒临消失,杨秀刚抛下一切顾虑,义无反顾地拾起了这门手艺。

正在院坝制作竹艺制品的杨秀刚。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竹制品绿色环保、经久耐用,这么好的东西现在却没几个人编了。”杨秀刚最担心的是篾匠这门传统手艺会消失,每每说起都痛心不已。

杨秀刚正在矫正竹型。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中国竹编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塑料的出现,传统竹篾制品为了让竹篾品几近淘汰。如何让竹篾融入当今百姓的生活?杨秀刚突发奇想,何不试试用竹子这种纯天然原料来制作现代化物品呢?于是,在杨秀刚的手下,竹椅、竹制花瓶、竹制风铃、竹制茶艺、竹制玩具等器物应运而生,竹篾制品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杨秀刚正在分割竹子。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做篾匠事多,要裁料、剖竹、剖篾、剖丝篾、编织,用到的工具也多,有篾刀、锯子、手钻、卡刀。”小小的竹篾品看似简单,编制起来颇费功夫,一件东西往往会花费一天的时间。杨秀刚讲述,从山上砍下来的竹子,需要先阴干,再浸泡,进行防蛀、防霉、防裂处理,这才成了一根合格的竹子。经过火烤、塑形、冷却、切割、打孔等程序,生成一块块原料。经过杨秀刚的巧手制作,便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品。每一件成品,每一根篾条,无不承载着杨秀刚对于竹编技艺的初心与坚守。

杨秀刚的工具。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杨秀刚正在制作竹艺制品。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杨秀刚最大的梦想,是将竹编这门老手艺发扬光大。如今,杨秀刚正在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篾匠,推广传统手艺任重而道远,他将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

杨秀刚在整理检查自己的作品。特约通讯员 王泸州 摄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