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青杠村有位“蚕嫂”脱贫致富 绿了荒山富了乡邻

黔江:青杠村有位“蚕嫂”脱贫致富 绿了荒山富了乡邻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14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4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代祥,你就不来采桑叶,里面露水大,回去慢慢煮早饭,我把这些采完,就去清洗桑叶喂蚕子!”在黔江区阿蓬江镇青杠村的一处蚕桑园,当地人称蚕嫂的陈桂莲很温馨地对丈夫谢代祥说。

笔者昨(13)日获悉,陈桂莲自谢代祥因工致残后,她接过丈夫的接力棒,用弱肩撑起这个家。从2014年开始栽桑养蚕,不仅绿了山头增了收,还让附近的村民通过务工实现脱贫越线。如今她的蚕桑面积已发展到80亩,去年收入12万元。

谢代祥偶尔去桑园帮忙。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丈夫伤残 她用弱肩撑起家

“我们这房子是他以前在外打工挣钱修的,正当日子稍微好过点,他左手在工地上干活又遭残疾了,平常只能靠右手做些简单的手头活,重体力活他做不了。”陈桂莲一边采摘桑叶一边告诉笔者。

陈桂莲栽桑养蚕撑起家。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据了解,2012年,谢代祥在工地干活时从二楼摔下来,当时颈椎骨粉碎性骨折,左手神经严重损伤,不能弯曲、伸展和拿东西,煮饭切菜都是靠右手。至今头部用力转动时都会引起疼痛,在农村用肩膀背、扛、挑等重活都干不了,经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

之前有谢代祥外出打工,陈桂莲只在家负责照顾老人和孩子,家里在经济上的开支基本不用担心,谢代祥每月工资发了,都要按时把钱打回家里。陈桂莲则在家种少许农作物,喂猪养鸡解决一家人一年的生活所需。

“当时家里有两个学生读书,吃住在学校里,一年的费用也比较高。忽然没有了经济来源,就像家里断了粮食那样,心头都是慌的。”陈桂莲说,她只好把家里荒了的责任地挖出来,多种庄稼,多喂猪,靠卖肥猪来解决一家人的开支。

在青杠村,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妇女,村里没有支柱产业。陈桂莲又出不了门,只好在家靠多种苞谷、红薯等农作物来喂猪、养鸡作为家庭副业,将这个家苦苦撑了两年多。

政府帮扶 流转土地栽蚕桑  

谢代祥将刚采摘的桑叶清洗脱水。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2014年,陈桂莲家因丈夫受残、两个学生上学,被评为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也就在当年,当地政府把蚕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发动村民栽桑养蚕。陈桂莲家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流转附近村民40亩撂荒地,加上自家的10亩地,栽了50亩蚕桑。

第一年栽桑,桑园的管理基本就是除草施肥,这些对于陈桂莲来说都很简单。可是在桑叶开始长出来,她就心焦了,下一步就涉及到养蚕、建蚕棚等。陈桂莲将家里空闲的旧木房,整理出来用来做蚕棚。当她在小蚕共育室领回3张小蚕,正不知所措时,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干部,以及镇残联干部和镇农学会技术员走进了她家门,让一筹莫展的陈桂莲喜出望外。

现场教她养蚕技术,还推荐她多次参加区上和镇上举办的养蚕实用技术的培训,陈桂莲学会了养蚕的一系列技术流程。

栽桑第一年,陈桂莲养了三季蚕,收入了1万余元,当年一家人就达到了脱贫越线的标准。经历一年的养蚕,陈桂莲逢人便说,栽桑养蚕比养猪简单,投入也少,而且比养猪的收入要高得多。

“简单的养殖操作和养蚕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症状,我都能应对。遇到疑难的问题,我就打电话咨询那些技术人员和老养蚕户。”陈桂莲说,养小蚕的时候要麻烦一些,桑叶必须要用清水清洗。由于刚采摘的桑叶带有虫子、虫卵等杂物,用脱水机脱除其外表的清洗水后才能给蚕食用。

“很多时候,我看到她忙不过来,就下地去采摘桑叶,她不让去,担心我上坡下坎摔倒起。”谢代祥说,妻子现在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还在2016年用卖蚕茧的钱把房屋装修一新。

壮大规模 绿了山头富乡邻

谢代祥站在自家新装修的楼房前。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栽桑养蚕让陈桂莲尝到了甜头,也让她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养蚕近6年时间,她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2016年,是陈桂莲桑叶的丰产期,当年收入8万元。陈桂莲瞅准这个产业,又流转村民30亩荒地栽桑,去年蚕桑收入达到12万元。

喂一张蚕有1500的收入,一年养四季,基本上从去年开始,每季养20张蚕。陈桂莲每年到养蚕季节,都要请工人采桑喂蚕。所请的工人,都是居住在附近6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很多为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从去年开始,她每年要请10个工人来帮忙,一年要付3万多元工资。

“我以前在陈桂莲的桑园里打过工,通过在她那里学到养蚕技术后,自己也开始栽桑养蚕,摘掉了贫困帽子。”原村里较贫困的村民陈永祥说。

除了陈永祥,村里还有李元寿等8户村民,在陈桂莲的带动下,如今都成了村里的养蚕大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吃水不忘挖井人!”陈桂莲说,要是当初没有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干部的上门动员帮扶,我说不定还在做传统的养猪产业。

去年,区残联针对谢代祥肢体上的残疾,为家里楼梯间安装了扶手、阳台上安装了升降衣架,还改建了厨房里灶台。

“陈桂莲确实是我们村里的一个女强人,她一个从原来只做家务活的家庭主妇,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号召,走出厨房发展蚕桑产业,不但没让这个家倒下,反而带动更多贫困家庭脱贫增收。”该村党支部书记倪磊赞扬她是当地妇女同志的楷模,也是更多家庭学习的榜样!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黔江:青杠村有位“蚕嫂”脱贫致富 绿了荒山富了乡邻

2019-06-14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4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代祥,你就不来采桑叶,里面露水大,回去慢慢煮早饭,我把这些采完,就去清洗桑叶喂蚕子!”在黔江区阿蓬江镇青杠村的一处蚕桑园,当地人称蚕嫂的陈桂莲很温馨地对丈夫谢代祥说。

笔者昨(13)日获悉,陈桂莲自谢代祥因工致残后,她接过丈夫的接力棒,用弱肩撑起这个家。从2014年开始栽桑养蚕,不仅绿了山头增了收,还让附近的村民通过务工实现脱贫越线。如今她的蚕桑面积已发展到80亩,去年收入12万元。

谢代祥偶尔去桑园帮忙。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丈夫伤残 她用弱肩撑起家

“我们这房子是他以前在外打工挣钱修的,正当日子稍微好过点,他左手在工地上干活又遭残疾了,平常只能靠右手做些简单的手头活,重体力活他做不了。”陈桂莲一边采摘桑叶一边告诉笔者。

陈桂莲栽桑养蚕撑起家。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据了解,2012年,谢代祥在工地干活时从二楼摔下来,当时颈椎骨粉碎性骨折,左手神经严重损伤,不能弯曲、伸展和拿东西,煮饭切菜都是靠右手。至今头部用力转动时都会引起疼痛,在农村用肩膀背、扛、挑等重活都干不了,经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

之前有谢代祥外出打工,陈桂莲只在家负责照顾老人和孩子,家里在经济上的开支基本不用担心,谢代祥每月工资发了,都要按时把钱打回家里。陈桂莲则在家种少许农作物,喂猪养鸡解决一家人一年的生活所需。

“当时家里有两个学生读书,吃住在学校里,一年的费用也比较高。忽然没有了经济来源,就像家里断了粮食那样,心头都是慌的。”陈桂莲说,她只好把家里荒了的责任地挖出来,多种庄稼,多喂猪,靠卖肥猪来解决一家人的开支。

在青杠村,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妇女,村里没有支柱产业。陈桂莲又出不了门,只好在家靠多种苞谷、红薯等农作物来喂猪、养鸡作为家庭副业,将这个家苦苦撑了两年多。

政府帮扶 流转土地栽蚕桑  

谢代祥将刚采摘的桑叶清洗脱水。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2014年,陈桂莲家因丈夫受残、两个学生上学,被评为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也就在当年,当地政府把蚕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发动村民栽桑养蚕。陈桂莲家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流转附近村民40亩撂荒地,加上自家的10亩地,栽了50亩蚕桑。

第一年栽桑,桑园的管理基本就是除草施肥,这些对于陈桂莲来说都很简单。可是在桑叶开始长出来,她就心焦了,下一步就涉及到养蚕、建蚕棚等。陈桂莲将家里空闲的旧木房,整理出来用来做蚕棚。当她在小蚕共育室领回3张小蚕,正不知所措时,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干部,以及镇残联干部和镇农学会技术员走进了她家门,让一筹莫展的陈桂莲喜出望外。

现场教她养蚕技术,还推荐她多次参加区上和镇上举办的养蚕实用技术的培训,陈桂莲学会了养蚕的一系列技术流程。

栽桑第一年,陈桂莲养了三季蚕,收入了1万余元,当年一家人就达到了脱贫越线的标准。经历一年的养蚕,陈桂莲逢人便说,栽桑养蚕比养猪简单,投入也少,而且比养猪的收入要高得多。

“简单的养殖操作和养蚕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症状,我都能应对。遇到疑难的问题,我就打电话咨询那些技术人员和老养蚕户。”陈桂莲说,养小蚕的时候要麻烦一些,桑叶必须要用清水清洗。由于刚采摘的桑叶带有虫子、虫卵等杂物,用脱水机脱除其外表的清洗水后才能给蚕食用。

“很多时候,我看到她忙不过来,就下地去采摘桑叶,她不让去,担心我上坡下坎摔倒起。”谢代祥说,妻子现在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还在2016年用卖蚕茧的钱把房屋装修一新。

壮大规模 绿了山头富乡邻

谢代祥站在自家新装修的楼房前。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栽桑养蚕让陈桂莲尝到了甜头,也让她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养蚕近6年时间,她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2016年,是陈桂莲桑叶的丰产期,当年收入8万元。陈桂莲瞅准这个产业,又流转村民30亩荒地栽桑,去年蚕桑收入达到12万元。

喂一张蚕有1500的收入,一年养四季,基本上从去年开始,每季养20张蚕。陈桂莲每年到养蚕季节,都要请工人采桑喂蚕。所请的工人,都是居住在附近6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很多为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从去年开始,她每年要请10个工人来帮忙,一年要付3万多元工资。

“我以前在陈桂莲的桑园里打过工,通过在她那里学到养蚕技术后,自己也开始栽桑养蚕,摘掉了贫困帽子。”原村里较贫困的村民陈永祥说。

除了陈永祥,村里还有李元寿等8户村民,在陈桂莲的带动下,如今都成了村里的养蚕大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吃水不忘挖井人!”陈桂莲说,要是当初没有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干部的上门动员帮扶,我说不定还在做传统的养猪产业。

去年,区残联针对谢代祥肢体上的残疾,为家里楼梯间安装了扶手、阳台上安装了升降衣架,还改建了厨房里灶台。

“陈桂莲确实是我们村里的一个女强人,她一个从原来只做家务活的家庭主妇,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号召,走出厨房发展蚕桑产业,不但没让这个家倒下,反而带动更多贫困家庭脱贫增收。”该村党支部书记倪磊赞扬她是当地妇女同志的楷模,也是更多家庭学习的榜样!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