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贫瘠现状 留守妇女成为参与主力军

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贫瘠现状 留守妇女成为参与主力军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1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5日9时55分讯(通讯员 任将来 胥成芬)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农村文化仍旧贫瘠,如何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呢?昨(14)日,重庆市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组织了一支以留守妇女为主要参与者的文化队伍,开展了一系列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化活动,探索以文化建设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发展道路。

“农村留守妇女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多,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谈及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现状,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文旅服务中心主任杨成林至今还记忆犹新,她与该乡何家村村干部王芳的一次聊天中,王芳说的一句话让他记忆深刻。

由留守妇女组成的浩口乡“幸福仡乡”广场舞队。通讯员 任将来 摄

“这些带娃儿读书的妈妈,一天不是耍手机,就是打麻将,带着带着就跟着别人跑了。”据了解,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乡,地处偏远、条件落后,全乡6千多人,有6个行政村,目前只有一所小学,多数家庭中的男性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年轻妈妈,则在家开始了陪读生活。

随着农业产业的萧条,农村群众增收渠道少、收入低,留守在家既无法取得经济收入,还要负担整个家庭的开支,大批的农村男性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的老人、妇女和孩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群体,而这个群体中留守在家的妇女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目前,外出务工人群工资收入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留守人群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留守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不乐观。

“部分留守妇女被迫留守,普遍存在外出的冲动,加上本地条件不好,她们经常使用手机“微信”与外界联系,很容易就会选择离开这里。”杨成林谈到,留守妇女文化生活匮乏、婚姻满意度低,但是随着她们获得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她们对文化生活有强烈的需求,对集体文化生活服务充满期待。

“那次聊天之后,我就有组建腰鼓队的想法。”杨成林在谈到最初组建腰鼓队的想法时说到,留守妇女在农村留守人群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时间较为充裕,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强,她们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实践者和参与者,要重视并发挥她们的作用。

浩口乡腰鼓队队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腰鼓。通讯员 任将来 摄

“活动室里放着的腰鼓都要起灰了哦,要把它们用起来!”据了解,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何家村每年都要采购一批文体器材,其中包含二胡、唢呐、腰鼓等乐器,但这些器材常因为缺乏技术指导而处于闲置状态。而如今,该乡按照现有的乐器配置,组建相应的文化队伍,先后成立了传统吹打乐队、腰鼓队、广场舞队。

“东西齐了,下一步就是组织人员。”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在成立腰鼓队时,充分招收留守在家的妇女。“只要有意愿的来学的,我们都欢迎。”目前,腰鼓队成员稳定在20人左右,平均年龄约40岁。

“她们中有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腰鼓,也没有任何基础,必须要请老师来教。”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文旅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保证腰鼓队正常开展训练,先后从城区聘请3位老师前来现场指导。“万事开头难,开始训练时,大家很幸苦,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据了解,为保证训练质量,确保训练时间充足,队员按时到位,该乡文旅服务中心与聘请老师制定了训练计划和时间表,规定了考勤制度,在近一个月的训练时间里,腰鼓队的所有队员掌握了腰鼓的基础技术动作。

“开始学时确实累,但是学会了基础动作,就会很有成就感,现在是越打越有劲,最关键的一点是大家不再是一天光耍手机和打麻将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王芳在谈及学习腰鼓时由衷的说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一些陈规陋习也不见了,做事更有精神,生活也更加滋润。

为准备广场舞比赛开展训练。通讯员 任将来 摄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让群众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培养凝聚力和引领力,最终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据了解,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活动开展的主旋律,结合当地民族特色,组建了“仡佬族传统民间吹打乐队”、“幸福仡乡广场舞队”、“浩口竹竿舞队”,参与人员达100余人,并多次应邀参加区内外举办的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突显民族特色,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浩口村示范村活动室建设、场镇和田家寨民俗文化广场建设、田家寨仡佬族民俗博览馆建设、以及相关的体育设施、音响设备的安装。

笔者在浩口村活动室看到,作为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集中打造的示范村,这里不仅拥有标准化的塑胶篮球场,还建有民族文化展示墙,以及样样俱全的便民健身设施。笔者走进农家书屋,看到图书摆放整齐,文化活动室里的村民正在练习乐器,墙上“孝、贤、洁、序、美、廉”几幅蜡染画装订在走廊墙壁上让人印象深刻。

在浩口乡田家寨民俗博览馆里,通过模型、实物、以及图文展示,可以直观、清晰的观看到仡佬族迁徙演变历史和特色民俗文化。在二楼和三楼更是可以亲自体验民族服饰、蜡染作画、以及品尝老荫茶和杨梅酒。寨内缓缓的轻音乐响起,从博览馆里出来,古朴的建筑映入眼帘,杨梅的清香飘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

据了解,为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工作,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各村指派专人,按时开放,所有图书和器材登记、编码上架,做到借阅详细,规范有序。目前,各村农家书屋每年平均新增图书100余册,新增报刊、杂志10余种,贫困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价值2万元的文体器材。同时,在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来全乡组织大型文化活动1次,单项文体活动5次,开展讲座和培训4次、编办专栏文化专栏8期、文化专干下村指导和辅导10余次。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贫瘠现状 留守妇女成为参与主力军

2019-06-15 09:5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5日9时55分讯(通讯员 任将来 胥成芬)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农村文化仍旧贫瘠,如何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呢?昨(14)日,重庆市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组织了一支以留守妇女为主要参与者的文化队伍,开展了一系列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化活动,探索以文化建设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发展道路。

“农村留守妇女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多,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谈及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现状,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文旅服务中心主任杨成林至今还记忆犹新,她与该乡何家村村干部王芳的一次聊天中,王芳说的一句话让他记忆深刻。

由留守妇女组成的浩口乡“幸福仡乡”广场舞队。通讯员 任将来 摄

“这些带娃儿读书的妈妈,一天不是耍手机,就是打麻将,带着带着就跟着别人跑了。”据了解,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乡,地处偏远、条件落后,全乡6千多人,有6个行政村,目前只有一所小学,多数家庭中的男性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年轻妈妈,则在家开始了陪读生活。

随着农业产业的萧条,农村群众增收渠道少、收入低,留守在家既无法取得经济收入,还要负担整个家庭的开支,大批的农村男性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的老人、妇女和孩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群体,而这个群体中留守在家的妇女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目前,外出务工人群工资收入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留守人群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留守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不乐观。

“部分留守妇女被迫留守,普遍存在外出的冲动,加上本地条件不好,她们经常使用手机“微信”与外界联系,很容易就会选择离开这里。”杨成林谈到,留守妇女文化生活匮乏、婚姻满意度低,但是随着她们获得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她们对文化生活有强烈的需求,对集体文化生活服务充满期待。

“那次聊天之后,我就有组建腰鼓队的想法。”杨成林在谈到最初组建腰鼓队的想法时说到,留守妇女在农村留守人群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时间较为充裕,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强,她们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实践者和参与者,要重视并发挥她们的作用。

浩口乡腰鼓队队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腰鼓。通讯员 任将来 摄

“活动室里放着的腰鼓都要起灰了哦,要把它们用起来!”据了解,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何家村每年都要采购一批文体器材,其中包含二胡、唢呐、腰鼓等乐器,但这些器材常因为缺乏技术指导而处于闲置状态。而如今,该乡按照现有的乐器配置,组建相应的文化队伍,先后成立了传统吹打乐队、腰鼓队、广场舞队。

“东西齐了,下一步就是组织人员。”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在成立腰鼓队时,充分招收留守在家的妇女。“只要有意愿的来学的,我们都欢迎。”目前,腰鼓队成员稳定在20人左右,平均年龄约40岁。

“她们中有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腰鼓,也没有任何基础,必须要请老师来教。”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文旅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保证腰鼓队正常开展训练,先后从城区聘请3位老师前来现场指导。“万事开头难,开始训练时,大家很幸苦,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据了解,为保证训练质量,确保训练时间充足,队员按时到位,该乡文旅服务中心与聘请老师制定了训练计划和时间表,规定了考勤制度,在近一个月的训练时间里,腰鼓队的所有队员掌握了腰鼓的基础技术动作。

“开始学时确实累,但是学会了基础动作,就会很有成就感,现在是越打越有劲,最关键的一点是大家不再是一天光耍手机和打麻将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王芳在谈及学习腰鼓时由衷的说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一些陈规陋习也不见了,做事更有精神,生活也更加滋润。

为准备广场舞比赛开展训练。通讯员 任将来 摄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让群众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培养凝聚力和引领力,最终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据了解,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活动开展的主旋律,结合当地民族特色,组建了“仡佬族传统民间吹打乐队”、“幸福仡乡广场舞队”、“浩口竹竿舞队”,参与人员达100余人,并多次应邀参加区内外举办的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突显民族特色,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浩口村示范村活动室建设、场镇和田家寨民俗文化广场建设、田家寨仡佬族民俗博览馆建设、以及相关的体育设施、音响设备的安装。

笔者在浩口村活动室看到,作为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集中打造的示范村,这里不仅拥有标准化的塑胶篮球场,还建有民族文化展示墙,以及样样俱全的便民健身设施。笔者走进农家书屋,看到图书摆放整齐,文化活动室里的村民正在练习乐器,墙上“孝、贤、洁、序、美、廉”几幅蜡染画装订在走廊墙壁上让人印象深刻。

在浩口乡田家寨民俗博览馆里,通过模型、实物、以及图文展示,可以直观、清晰的观看到仡佬族迁徙演变历史和特色民俗文化。在二楼和三楼更是可以亲自体验民族服饰、蜡染作画、以及品尝老荫茶和杨梅酒。寨内缓缓的轻音乐响起,从博览馆里出来,古朴的建筑映入眼帘,杨梅的清香飘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

据了解,为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工作,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各村指派专人,按时开放,所有图书和器材登记、编码上架,做到借阅详细,规范有序。目前,各村农家书屋每年平均新增图书100余册,新增报刊、杂志10余种,贫困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价值2万元的文体器材。同时,在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来全乡组织大型文化活动1次,单项文体活动5次,开展讲座和培训4次、编办专栏文化专栏8期、文化专干下村指导和辅导10余次。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