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甘泉村精准扶贫拔穷根 文化与经济双管齐下

彭水甘泉村精准扶贫拔穷根 文化与经济双管齐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1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6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李绍标)进入仲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昨(15)日,笔者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梅子垭镇甘泉村看到,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干部依然忙个不停,走村串户,宣传科学文化知识、查看河堤建设情况、检查村民环境卫生、了解贫困户的需求……甘泉村为了让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走上致富路,防范返贫现象发生,采用“文化+扶贫”的形式,开展扶贫知识竞赛、捐赠图书等活动,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升老百姓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驻村干部打扫闲置庭院。通讯员 李绍标 摄

“甘泉村的基础设施在梅子垭镇算是最好的。”这是村支部书记任小丰对村里基础设施的评价。

确实如任小丰所说,甘泉村道路宽阔,路面干净,人行和车辆通畅。除了道路这一基础设施的变化,人饮“全覆盖”工程、改土工程、增设变压器容量、人行便道硬化、院坝硬化、“三改”工程、通讯信息工程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都在全面完善。

基础设施好了,村民生产积极性也高了。5组村民马大孝就是一个鲜明例子。他之前在梅子垭集镇上开了个碾米加工厂,对剩下来的谷糠没有很好的利用。自从道路修好后,马大孝便不甘于只经营一个加工厂,在家里养了十多头猪,剩下的谷糠就作为了主要的猪饲料。马大孝说,每年养的猪不愁销路,快要过年时,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工或没有养猪的村民就会找他购买,这样每年的纯收入能有两万多元。

除了村民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村里也改变了生产方式。以“公司+农户+村集体”的形式,带动发展了辣椒、木耳、纽荷尔橙子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

村干部察看河堤修建情况。通讯员 李绍标 摄

“每天走出家门,看到文化墙上‘加油干 奔小康’等宣传标语,我都觉得有一股劲在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脱贫,还要走上致富路。”村里建卡贫困户谢大强说。

脱贫攻坚不仅需要物质帮扶,更需要精神帮扶。甘泉村把“富脑袋”摆在“富口袋”前面,通过文化墙、宣传栏等,进一步拓展文化扶贫阵地,丰富扶志扶智形式,营造浓厚氛围,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驻村第一书记张宏伟告诉笔者,彭水县图书馆定期开展送文化进村活动,为留守老人和儿童送图书、学习用具,通过知识抢答、诗歌朗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各类书籍、小书包、文具、雨伞等精美物品送到贫困学生手中,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看书难、借书难问题,极大地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提升贫困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甘泉村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熏陶、思想引导、典型带动等,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精神力量。

修建中的河堤。通讯员 李绍标 摄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举。村民任伟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之前的穷山沟里搬迁到了村里便民服务中心旁,现在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他感到十分幸福。

任伟一家人原来在2组的杨柳山生活,身体一直不太好的他做过多次手术,干不了重活,生活的重担压在了父母和妻子的肩上,每年的收入十分微薄。当任伟知道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立马有了将房子搬迁到村里并开个小超市的想法。终于在2018年,任伟如愿以偿,开起了小超市,售卖日常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收入也比较可观。

“易地扶贫搬迁这个政策好,我们搬迁来后,交通便利了,环境美丽了,吃水用电也不愁了,比起以前好得不得了。住的房子宽敞明亮,我们一家人还可以在镇上做生意,生活越来越好!”搬迁到梅子垭场镇的马江涛高兴地说。

村民委主任马应培告诉笔者,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阻碍着村里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成为一道难题。有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有的村民搬出来之后开起了五金门市部,有的开起了酒厂,生产生活都比在原来那个地方方便多了。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彭水甘泉村精准扶贫拔穷根 文化与经济双管齐下

2019-06-16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6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李绍标)进入仲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昨(15)日,笔者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梅子垭镇甘泉村看到,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干部依然忙个不停,走村串户,宣传科学文化知识、查看河堤建设情况、检查村民环境卫生、了解贫困户的需求……甘泉村为了让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走上致富路,防范返贫现象发生,采用“文化+扶贫”的形式,开展扶贫知识竞赛、捐赠图书等活动,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升老百姓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驻村干部打扫闲置庭院。通讯员 李绍标 摄

“甘泉村的基础设施在梅子垭镇算是最好的。”这是村支部书记任小丰对村里基础设施的评价。

确实如任小丰所说,甘泉村道路宽阔,路面干净,人行和车辆通畅。除了道路这一基础设施的变化,人饮“全覆盖”工程、改土工程、增设变压器容量、人行便道硬化、院坝硬化、“三改”工程、通讯信息工程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都在全面完善。

基础设施好了,村民生产积极性也高了。5组村民马大孝就是一个鲜明例子。他之前在梅子垭集镇上开了个碾米加工厂,对剩下来的谷糠没有很好的利用。自从道路修好后,马大孝便不甘于只经营一个加工厂,在家里养了十多头猪,剩下的谷糠就作为了主要的猪饲料。马大孝说,每年养的猪不愁销路,快要过年时,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工或没有养猪的村民就会找他购买,这样每年的纯收入能有两万多元。

除了村民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村里也改变了生产方式。以“公司+农户+村集体”的形式,带动发展了辣椒、木耳、纽荷尔橙子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

村干部察看河堤修建情况。通讯员 李绍标 摄

“每天走出家门,看到文化墙上‘加油干 奔小康’等宣传标语,我都觉得有一股劲在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脱贫,还要走上致富路。”村里建卡贫困户谢大强说。

脱贫攻坚不仅需要物质帮扶,更需要精神帮扶。甘泉村把“富脑袋”摆在“富口袋”前面,通过文化墙、宣传栏等,进一步拓展文化扶贫阵地,丰富扶志扶智形式,营造浓厚氛围,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驻村第一书记张宏伟告诉笔者,彭水县图书馆定期开展送文化进村活动,为留守老人和儿童送图书、学习用具,通过知识抢答、诗歌朗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各类书籍、小书包、文具、雨伞等精美物品送到贫困学生手中,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看书难、借书难问题,极大地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提升贫困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甘泉村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熏陶、思想引导、典型带动等,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精神力量。

修建中的河堤。通讯员 李绍标 摄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举。村民任伟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之前的穷山沟里搬迁到了村里便民服务中心旁,现在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他感到十分幸福。

任伟一家人原来在2组的杨柳山生活,身体一直不太好的他做过多次手术,干不了重活,生活的重担压在了父母和妻子的肩上,每年的收入十分微薄。当任伟知道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立马有了将房子搬迁到村里并开个小超市的想法。终于在2018年,任伟如愿以偿,开起了小超市,售卖日常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收入也比较可观。

“易地扶贫搬迁这个政策好,我们搬迁来后,交通便利了,环境美丽了,吃水用电也不愁了,比起以前好得不得了。住的房子宽敞明亮,我们一家人还可以在镇上做生意,生活越来越好!”搬迁到梅子垭场镇的马江涛高兴地说。

村民委主任马应培告诉笔者,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阻碍着村里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成为一道难题。有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有的村民搬出来之后开起了五金门市部,有的开起了酒厂,生产生活都比在原来那个地方方便多了。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