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扶贫干部刘秀彩  做到脚下要有泥心中才有底

黔江:扶贫干部刘秀彩  做到脚下要有泥心中才有底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2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1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通讯员 谭鹏)工农村位于重庆黔江区石会镇西部,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1164户、3039人。曾经,工农村主导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滞后,村组公路通畅率低,农户吃水以挑为主、大多靠天吃水,供电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近年来,奔跑在脱贫攻坚大道上的黔江区大步向前,地处武陵仙山腹地的工农村,也在潜移默化中蝶变。

“脚下要有泥,心中才有底,脱贫攻坚,你我同行。”6月20日,黔江区扶贫办驻工农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秀彩说。

刘秀彩(右)走访建卡贫困户。通讯员 谭鹏  摄

脚下有泥

一个篱笆三根桩,脱贫路上有人帮。

连日来,地处武陵仙山腹地的工农村,随着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的开展,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变从何来?走进工农村,随处可见平整的村道路、产业路;茶园、桑园、辣椒种植园内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村民们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安全电……

在工农村的茶叶路上、田间地头,经常看到一位男子手提资料袋爬坡上坎、走村入户,他就是刘秀彩。

“路上弯道多,开车搞慢点,注意安全!”“要得,刘书记。”走村入户途中,刘秀彩还不忘提醒开车过往的司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从2017年10月至今,刘秀彩硬是用双腿将工农村11.1平方公里的土地走了个遍,工农村的村情民情,也了然于心。

走访贫困残疾家庭。通讯员 谭鹏  摄

心中有底

脚下有泥,心中有底。底从何来?

从担任工农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那天开始,刘秀彩就带领工作队队员认真摸排。走访中,他对每一个建卡户及低保户、五保户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家中有几口人,致贫原因,有几头猪、有几只鸡都能精确对号,如数家珍。了解到未脱贫户姚世军家的实际情况后,他立即联系区扶贫办相关同志联系帮扶,制定帮扶措施,切实解决了部分医疗费用,恢复了姚世军治疗信心,坐轮椅长达三年之久的姚世军终于能够站起来了。

通过详细调查摸底,刘秀彩发现工农村还有几个突出问题需要攻克。一是支撑产业仍需培育壮大,二是基础设施仍需完善提升,三是人居环境仍需改善整治,四是村民小农思想意识仍需更新,五是村级组织仍需加强改进,六是村级集体经济仍需组建实体等。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刘秀彩看来,就是两横一竖——干。

潜移默化中,工农村在蝶变。

该村村道路项目15个,新建、改扩建、硬化33.6公里;全村村道公路达到39.6公里,其中硬化达到25.8公里,全村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村道公路硬化形成“三横四纵”布局;巩固提升供水工程,新建饮用水池、取水点水池98口,铺设管道86公里,全村农户吃上安全自来水;发展桑园880亩,养蚕94户,产值实现109.7万元,其中带动贫困户9户,实现收入5.2万元。全村茶园面积1120亩,集中成片850亩,共有156户种植茶叶,常年产值168万元,其中带动贫困户16户。

走访贫困残疾家庭。通讯员 谭鹏  摄

不遗余力

2019年初,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的医生袁光星被选派到工农村任第一书记。刘秀彩作为扶贫工作队队员,扶贫工作的劲头没有松懈。他主动承担起了“老带新”的工作,依然不遗余力地奔走在通往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的路上。

据袁光星介绍,刚入村,一个微信名为“老朋友”的好友申请开启了他的扶贫之路,这个“老朋友”就是刘秀彩。两人见面后,刘秀彩详细讲解扶贫知识、介绍工农村基本情况,久而久之,“老朋友”成了他的良师挚友。

袁光星记得,在一次走访中,刘秀彩带他到镇上一处偏僻的出租房,见到了建卡户姚明生;黔江城里,在各个小区小巷出租房里走访了多个建卡户和一户瘫痪在床的低保户。

“城区这么大,人这么多,不知他是怎么找到的?”刚来黔江不久的袁光星这样告诉笔者。

笔者了解到,刘秀彩原来在多个乡镇担任要职,后来调任区扶贫办任副主任。退居二线的他,如今又深入一线当起了扶贫干部。

从领导干部到工农村的第一书记,再到工作队队员,刘秀彩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从村干部中走出来,现在又回到村干部当中,相当于回到起点。我要充分发挥熟悉农村、熟悉扶贫工作的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自己的新贡献。”刘秀彩这样告诉笔者。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黔江:扶贫干部刘秀彩  做到脚下要有泥心中才有底

2019-06-21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1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通讯员 谭鹏)工农村位于重庆黔江区石会镇西部,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1164户、3039人。曾经,工农村主导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滞后,村组公路通畅率低,农户吃水以挑为主、大多靠天吃水,供电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近年来,奔跑在脱贫攻坚大道上的黔江区大步向前,地处武陵仙山腹地的工农村,也在潜移默化中蝶变。

“脚下要有泥,心中才有底,脱贫攻坚,你我同行。”6月20日,黔江区扶贫办驻工农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秀彩说。

刘秀彩(右)走访建卡贫困户。通讯员 谭鹏  摄

脚下有泥

一个篱笆三根桩,脱贫路上有人帮。

连日来,地处武陵仙山腹地的工农村,随着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的开展,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变从何来?走进工农村,随处可见平整的村道路、产业路;茶园、桑园、辣椒种植园内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村民们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安全电……

在工农村的茶叶路上、田间地头,经常看到一位男子手提资料袋爬坡上坎、走村入户,他就是刘秀彩。

“路上弯道多,开车搞慢点,注意安全!”“要得,刘书记。”走村入户途中,刘秀彩还不忘提醒开车过往的司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从2017年10月至今,刘秀彩硬是用双腿将工农村11.1平方公里的土地走了个遍,工农村的村情民情,也了然于心。

走访贫困残疾家庭。通讯员 谭鹏  摄

心中有底

脚下有泥,心中有底。底从何来?

从担任工农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那天开始,刘秀彩就带领工作队队员认真摸排。走访中,他对每一个建卡户及低保户、五保户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家中有几口人,致贫原因,有几头猪、有几只鸡都能精确对号,如数家珍。了解到未脱贫户姚世军家的实际情况后,他立即联系区扶贫办相关同志联系帮扶,制定帮扶措施,切实解决了部分医疗费用,恢复了姚世军治疗信心,坐轮椅长达三年之久的姚世军终于能够站起来了。

通过详细调查摸底,刘秀彩发现工农村还有几个突出问题需要攻克。一是支撑产业仍需培育壮大,二是基础设施仍需完善提升,三是人居环境仍需改善整治,四是村民小农思想意识仍需更新,五是村级组织仍需加强改进,六是村级集体经济仍需组建实体等。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刘秀彩看来,就是两横一竖——干。

潜移默化中,工农村在蝶变。

该村村道路项目15个,新建、改扩建、硬化33.6公里;全村村道公路达到39.6公里,其中硬化达到25.8公里,全村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村道公路硬化形成“三横四纵”布局;巩固提升供水工程,新建饮用水池、取水点水池98口,铺设管道86公里,全村农户吃上安全自来水;发展桑园880亩,养蚕94户,产值实现109.7万元,其中带动贫困户9户,实现收入5.2万元。全村茶园面积1120亩,集中成片850亩,共有156户种植茶叶,常年产值168万元,其中带动贫困户16户。

走访贫困残疾家庭。通讯员 谭鹏  摄

不遗余力

2019年初,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的医生袁光星被选派到工农村任第一书记。刘秀彩作为扶贫工作队队员,扶贫工作的劲头没有松懈。他主动承担起了“老带新”的工作,依然不遗余力地奔走在通往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的路上。

据袁光星介绍,刚入村,一个微信名为“老朋友”的好友申请开启了他的扶贫之路,这个“老朋友”就是刘秀彩。两人见面后,刘秀彩详细讲解扶贫知识、介绍工农村基本情况,久而久之,“老朋友”成了他的良师挚友。

袁光星记得,在一次走访中,刘秀彩带他到镇上一处偏僻的出租房,见到了建卡户姚明生;黔江城里,在各个小区小巷出租房里走访了多个建卡户和一户瘫痪在床的低保户。

“城区这么大,人这么多,不知他是怎么找到的?”刚来黔江不久的袁光星这样告诉笔者。

笔者了解到,刘秀彩原来在多个乡镇担任要职,后来调任区扶贫办任副主任。退居二线的他,如今又深入一线当起了扶贫干部。

从领导干部到工农村的第一书记,再到工作队队员,刘秀彩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从村干部中走出来,现在又回到村干部当中,相当于回到起点。我要充分发挥熟悉农村、熟悉扶贫工作的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自己的新贡献。”刘秀彩这样告诉笔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