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小丈夫” 撑起大产业

黔江:“小丈夫” 撑起大产业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2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6日9时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这些蜂糖李,是今年3月初栽到地里的,从目前的生长情况,成活率还是比较高。”在重庆市黔江区冯家街道柏腊村的一大片新开挖的土地上,身材瘦小的周文贵,看到基地上李树苗长出的嫩叶极为开心地说。

周文贵察看基地蜂糖李长势情况。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今年42岁的周文贵,是柏腊村村民,身高只有1.49米,体重不足80斤。即使肢体残疾,他要赡养多病的母亲、照顾不能行走的妻子、抚养3个年幼的孩子,而且还要坚持创业养家糊口。在妻子的眼里,他是个很体贴的“小丈夫”;在长辈的眼中,他是个孝子;在外人的眼里,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今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周文贵回到老家,流转当地村民400余亩土地,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当地17户建卡贫困户和12户残疾家庭增收。

周文贵照顾妻子吃饭。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从小经商 实现残疾人创业梦

周文康在2岁时,不慎摔断肋骨致脊椎弯曲,36岁又遭遇到一场车祸,身体多处骨折,至今落下肢体三级残疾。加之以前家境不好,周文贵8岁时父亲去世,他只读完小学五年级,13岁时开始走村窜户贩卖鸡蛋、鸭蛋等土特产赚钱养家。

肢体残疾,在农村挑不起一担,抬不起一箩,周文贵也从做小本生意开始悟出一个道理,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经商才是唯一的出路。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周文贵头脑好使。收两年鸡蛋后,周文贵看到农村发展烤烟来钱快,便在家里种了6亩土地烤烟,当年收入了1万余元。

“当时家里除了日常开支,购买生产物资外,几乎不用什么钱。我卖的烟款不存银行,便拿去做煤炭生意。”周文贵说,当地很多烟农,每年烤烟的煤炭都是把烤烟卖了付煤炭钱,他就把煤炭赊给他们。

当时,周文贵只要是看到哪行能赚到钱,他就要去做。先后开过采石场,还到山西、内蒙、新疆等地承包过煤矿、砖厂等,因缺少经验,导致亏损。

“我真正找到钱,是回到黔江做水产生意。最初没有本钱,就从鱼贩子那里打过来零售。做了两年,就自己到湖北的荆州、湖南的洞庭湖去拉鱼过来又批发给别人。”周文贵说,他经营鱼生意从2005年做到2017年,先后在黔江和咸丰县境内开了2家木材加工厂。

当地村民在蜂糖李基地锄草。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返乡创业 当脱贫攻坚带头人

“蜂糖李肉厚、清脆、汁多、脱核、甜如蜂糖,口感特别好,市场价为10元1斤。我在2018年到成都的一家基地上考察过,觉得这个品种不错,适合当地的土地气候生长。”周文贵说。

周文贵所在的柏腊村,为冯家街道最偏僻的一个村落,村里的年轻人均外出务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导致大面积的农田和土地撂荒。

“我改行回家发展产业,也是因在2013年一次去舟白一家餐馆送鱼,在途中遭遇一场车祸,当时造成左大腿骨折、眼眶骨折、视神经断裂、脸部大面积受伤。”周文贵回忆,他当时昏迷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7天才苏醒,后在医院住了7个月才出院。

2019年,周文贵放弃了水产生意,回到柏腊村,将该村6组、7组140户村民的土地,流转了400亩栽蜂糖李。其中有17户的土地为当地建卡贫困户、低保家庭和残疾户,周文贵在流转土地时,就特别记下他们的名字,了解到他们的家庭状况,把能够劳动的全部解决到基地上务工。目前,在周文贵蜂糖李基地临时务工的残疾人有8人,长年雇佣的有4人。

“这些土地以前都是撂荒地,杂草树木都长出了很高,周文贵回来搞开发,相当于是开老荒,挖机差不多都挖了半个月才挖完。”在基地上当管理的任德超说。

任德超为肢体三级残疾,家里有一个在读大学生。他家流转了有5亩地,一年有1400元的租金,加上他现在管基地每月领到的2000元工资,一年不需要投入,就有25400元收入。按照他自己说的是:“这笔收入是以前没有的!”

“蜂糖李正式投产要4年,我打算在基地套种生姜和其他蔬菜,一是让土地不闲置、多收入,二是让附近的村民有事情做。”周文贵说,他将基地打造成赏花采果、休闲垂钓的乡村旅游地,使更多的家庭增加收入。

孝老爱亲 成更多家庭的典范

“周文贵不仅是我们残疾人中的楷模,还是更多家庭的典范。”该村肢体四级残疾的周昌泽说,他的家庭负担很重,老妈妈长期患病,老婆站立不起,还有3个孩子,两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

周文贵有一个80岁的母亲,长期卧病在家,每个月的医药费就要好几千元,一般的家庭没法承受。其妻子患有严重性风湿关节炎,只能勉强坐着,双手双脚无力,从座椅上站起来都要人扶。

一边创业,一边照顾家庭,周文贵长期起早摸黑。他每天6点钟起床,给一家人煮早饭吃,吃后又匆匆乘坐客车到冯家街道的集镇上,然后步行2个小时到基地,中午吃方便面,在下午4点过又匆匆赶回家里煮晚饭。

“我老婆是我卖鱼时认识的,当时她就患有风湿病,后来越来越严重,现在右手没有知觉,饭菜端到桌上后,她只能用左手拿勺子喂到嘴里。”周文贵说,一般早上煮饭时,他要把中午的饭也一同煮上,由母亲中午热着吃。

周文贵是个大孝子,在孝敬自己的母亲的同时,他还在2015年,出钱给岳母买了养老保险。在他心中,生母岳母都是他最亲的人,同样让她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周文贵照顾家人的感人事迹和坚持创业的拼搏精神,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赞扬,黔江区残联副理事长殷承宇,亲自到周文贵的蜂糖李基地了解情况、到家中看望,称周文贵为残疾人树立一个创业的典型,为社会塑造了一个模范家庭,并发动全区残疾人学习周文贵自强不息的精神。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黔江:“小丈夫” 撑起大产业

2019-06-26 09:23:57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6日9时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这些蜂糖李,是今年3月初栽到地里的,从目前的生长情况,成活率还是比较高。”在重庆市黔江区冯家街道柏腊村的一大片新开挖的土地上,身材瘦小的周文贵,看到基地上李树苗长出的嫩叶极为开心地说。

周文贵察看基地蜂糖李长势情况。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今年42岁的周文贵,是柏腊村村民,身高只有1.49米,体重不足80斤。即使肢体残疾,他要赡养多病的母亲、照顾不能行走的妻子、抚养3个年幼的孩子,而且还要坚持创业养家糊口。在妻子的眼里,他是个很体贴的“小丈夫”;在长辈的眼中,他是个孝子;在外人的眼里,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今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周文贵回到老家,流转当地村民400余亩土地,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当地17户建卡贫困户和12户残疾家庭增收。

周文贵照顾妻子吃饭。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从小经商 实现残疾人创业梦

周文康在2岁时,不慎摔断肋骨致脊椎弯曲,36岁又遭遇到一场车祸,身体多处骨折,至今落下肢体三级残疾。加之以前家境不好,周文贵8岁时父亲去世,他只读完小学五年级,13岁时开始走村窜户贩卖鸡蛋、鸭蛋等土特产赚钱养家。

肢体残疾,在农村挑不起一担,抬不起一箩,周文贵也从做小本生意开始悟出一个道理,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经商才是唯一的出路。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周文贵头脑好使。收两年鸡蛋后,周文贵看到农村发展烤烟来钱快,便在家里种了6亩土地烤烟,当年收入了1万余元。

“当时家里除了日常开支,购买生产物资外,几乎不用什么钱。我卖的烟款不存银行,便拿去做煤炭生意。”周文贵说,当地很多烟农,每年烤烟的煤炭都是把烤烟卖了付煤炭钱,他就把煤炭赊给他们。

当时,周文贵只要是看到哪行能赚到钱,他就要去做。先后开过采石场,还到山西、内蒙、新疆等地承包过煤矿、砖厂等,因缺少经验,导致亏损。

“我真正找到钱,是回到黔江做水产生意。最初没有本钱,就从鱼贩子那里打过来零售。做了两年,就自己到湖北的荆州、湖南的洞庭湖去拉鱼过来又批发给别人。”周文贵说,他经营鱼生意从2005年做到2017年,先后在黔江和咸丰县境内开了2家木材加工厂。

当地村民在蜂糖李基地锄草。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返乡创业 当脱贫攻坚带头人

“蜂糖李肉厚、清脆、汁多、脱核、甜如蜂糖,口感特别好,市场价为10元1斤。我在2018年到成都的一家基地上考察过,觉得这个品种不错,适合当地的土地气候生长。”周文贵说。

周文贵所在的柏腊村,为冯家街道最偏僻的一个村落,村里的年轻人均外出务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导致大面积的农田和土地撂荒。

“我改行回家发展产业,也是因在2013年一次去舟白一家餐馆送鱼,在途中遭遇一场车祸,当时造成左大腿骨折、眼眶骨折、视神经断裂、脸部大面积受伤。”周文贵回忆,他当时昏迷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7天才苏醒,后在医院住了7个月才出院。

2019年,周文贵放弃了水产生意,回到柏腊村,将该村6组、7组140户村民的土地,流转了400亩栽蜂糖李。其中有17户的土地为当地建卡贫困户、低保家庭和残疾户,周文贵在流转土地时,就特别记下他们的名字,了解到他们的家庭状况,把能够劳动的全部解决到基地上务工。目前,在周文贵蜂糖李基地临时务工的残疾人有8人,长年雇佣的有4人。

“这些土地以前都是撂荒地,杂草树木都长出了很高,周文贵回来搞开发,相当于是开老荒,挖机差不多都挖了半个月才挖完。”在基地上当管理的任德超说。

任德超为肢体三级残疾,家里有一个在读大学生。他家流转了有5亩地,一年有1400元的租金,加上他现在管基地每月领到的2000元工资,一年不需要投入,就有25400元收入。按照他自己说的是:“这笔收入是以前没有的!”

“蜂糖李正式投产要4年,我打算在基地套种生姜和其他蔬菜,一是让土地不闲置、多收入,二是让附近的村民有事情做。”周文贵说,他将基地打造成赏花采果、休闲垂钓的乡村旅游地,使更多的家庭增加收入。

孝老爱亲 成更多家庭的典范

“周文贵不仅是我们残疾人中的楷模,还是更多家庭的典范。”该村肢体四级残疾的周昌泽说,他的家庭负担很重,老妈妈长期患病,老婆站立不起,还有3个孩子,两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

周文贵有一个80岁的母亲,长期卧病在家,每个月的医药费就要好几千元,一般的家庭没法承受。其妻子患有严重性风湿关节炎,只能勉强坐着,双手双脚无力,从座椅上站起来都要人扶。

一边创业,一边照顾家庭,周文贵长期起早摸黑。他每天6点钟起床,给一家人煮早饭吃,吃后又匆匆乘坐客车到冯家街道的集镇上,然后步行2个小时到基地,中午吃方便面,在下午4点过又匆匆赶回家里煮晚饭。

“我老婆是我卖鱼时认识的,当时她就患有风湿病,后来越来越严重,现在右手没有知觉,饭菜端到桌上后,她只能用左手拿勺子喂到嘴里。”周文贵说,一般早上煮饭时,他要把中午的饭也一同煮上,由母亲中午热着吃。

周文贵是个大孝子,在孝敬自己的母亲的同时,他还在2015年,出钱给岳母买了养老保险。在他心中,生母岳母都是他最亲的人,同样让她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周文贵照顾家人的感人事迹和坚持创业的拼搏精神,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赞扬,黔江区残联副理事长殷承宇,亲自到周文贵的蜂糖李基地了解情况、到家中看望,称周文贵为残疾人树立一个创业的典型,为社会塑造了一个模范家庭,并发动全区残疾人学习周文贵自强不息的精神。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邓胜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