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农文旅关键词 解锁重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玩法 ”

​get农文旅关键词 解锁重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玩法 ”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2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6日17时15分(记者 余春兰盛夏,铜梁区荷和原乡的荷花竞相绽放,500亩的核心区,一望无际,绿叶层迭下,朵朵荷花别样红,一派迷人风光。当地人深挖“荷”文化、注重“和”熏陶,迈上了乡村振兴“阳光大道”。

昨(25)日,全市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把会议开到这个地方。与会人员认真了解当地经验作法后,又坐下来,交流各自区县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共话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全域发力”。

铜梁荷和原乡乡情陈列馆一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关键词一:乡愁

“乡情陈列馆”摆放老物件

翘扁担、鱼鳅笼、笆篓、铧口……这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静静的躺在铜梁区荷和原乡的乡情陈列馆里,讲述着过往的乡村故事。如果说荷和原乡注重“农田耕作”,那么铜梁城南街道黄桷门村里的粮票、瓦片、煤油灯、马灯、收音机等,则偏向生活用品。

在经济与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声音在呐喊“留住乡愁”。口号响亮不如行动响亮,追寻记忆的可不止铜梁。南川区着手建设村情村史文化展览室,拟通过布置熟悉的生活场景,把村史沿革、民俗文化、典范模范、乡贤人士等作为主要内容,延续每个村的独特记忆。

奉节县也在通过把传统文化风貌融入规划建设、挖掘传统美食等举措,打造“醉美乡村”新乡村。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在讲话中也提到,今年将通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市级示范点、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组织媒体宣传报道、拍摄《守望传统村落记住巴渝乡愁》宣传片等方式,广泛宣传我市传统村落文化和保护发展成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我市计划今年推动首批50个乡情陈列馆建设,力争到2022年共建成500个。乡情陈列馆,将重点展示乡村传统劳动工具、生活器具、生活服饰及艺术品等老物件、老图片,真实客观反映村落发展的历史风貌,展示乡村变化,彰显乡村特色,让群众记住乡愁、留住乡情。

铜梁黄桷门村乡情陈列馆一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关键词二:获得感

文化供给接地气

乡村文化振兴的落脚点在哪?会议再次给出答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市文化旅游委相关在会上提到,当前我市已建成979个乡镇(街道)、940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市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服务站)面积从2015年的568平方米增至2018年的617.8平方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每年服务群众7200万人次以上。

对比市一级的部署,区县更是落实到位。巴南打造“1云+5网+N端”全覆盖的文化乡村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方式为基层免费送文化、送惠民电影,年均4000余场次。铜梁“巴岳文津”文创街,有16名书画家常年入驻,常态化开展作品展示、辅导培训等活动,带动老人、儿童、妇女学习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今年我市提出,每个区县将至少打造5个“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发动乡村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并引导文艺工作者与乡村文化爱好者结成对子,进行点对点辅导。

此外,更多文化惠民工程在路上,建设农村电影室内放映厅,创作农村题材节目、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文化供给越来越“地气化”。

会前与会人员实地考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关键词三:农文旅融合

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慢生活”

近年来,我市不少地方都利用乡村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等独特资源,结合“旅游+”“生态+”等农村新发展模式,打造“三产融合、多元互动”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把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实践的经验。

铜梁的荷叶原乡每年吸引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以上。黄桷门村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30万元,村民白天种花、晚上舞龙,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奉节聚焦统筹发展,依托“三峡原乡”“中华诗城”“夔州文化”等元素,正在阔步走上“文农旅”的道路上。

巴南打造“环云篆山、天坪山、五彩丰盛”三个片区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集群,二圣壹茶民宿、东温泉泉上物语,面包森林、圣灯山水花竹涧等特色民宿相继开放。

……

快节奏的城市人,开始向往慢生活的农村。这里蕴含的商机,为文化找到了良好归宿。

会上,几乎发言的所有区县都提到了“农文旅融合”。同时,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要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融入旅游配套要素,持续开展“乡村文化乐园”评选,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一镇多品”等非遗手工特色村镇,推动乡村文化进景区、上舞台,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荷和原乡一村民家的文化墙很有韵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关键词四:育人

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

乡村文化活起来,还需要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符合主流价值观、健康向上的乡风民俗,提振好乡风。

近两年,我市开展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推进婚丧礼俗整治、乡村环境美化、封建迷信治理、敬老孝老等系列主题行动,无事办酒、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根脉所在。寻找、传播乡贤文化,也是近年来我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一大特点。一方面,重视历史上的先贤,挖掘故事,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开展类似“名嘴”进村社、微访谈等活动,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最美黔江人”“出彩武隆人”“温暖云阳”等落地活动不胜枚举。

激发乡贤活力后,如何助推乡风文明?不少区县通过成立志愿者组织,或发挥特长成立文艺队;或开展为老人买菜、洗衣服等“小事大温暖”大活动;又或加入红白理事会,贡献一份小力量。

华龙网记者了解到,为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除了常态化的开展“培育乡贤文化”、“宣传选树乡村振兴榜样”等活动外,我市还将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试点区县健全中心、所、站三级运行体系,打通理论宣讲、教育服务等平台,健全统筹协调、队伍培训、群众参与、嘉许激励、经费保障和监督考核,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get农文旅关键词 解锁重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玩法 ”

2019-06-26 17:17:34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6日17时15分(记者 余春兰盛夏,铜梁区荷和原乡的荷花竞相绽放,500亩的核心区,一望无际,绿叶层迭下,朵朵荷花别样红,一派迷人风光。当地人深挖“荷”文化、注重“和”熏陶,迈上了乡村振兴“阳光大道”。

昨(25)日,全市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把会议开到这个地方。与会人员认真了解当地经验作法后,又坐下来,交流各自区县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共话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全域发力”。

铜梁荷和原乡乡情陈列馆一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关键词一:乡愁

“乡情陈列馆”摆放老物件

翘扁担、鱼鳅笼、笆篓、铧口……这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静静的躺在铜梁区荷和原乡的乡情陈列馆里,讲述着过往的乡村故事。如果说荷和原乡注重“农田耕作”,那么铜梁城南街道黄桷门村里的粮票、瓦片、煤油灯、马灯、收音机等,则偏向生活用品。

在经济与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声音在呐喊“留住乡愁”。口号响亮不如行动响亮,追寻记忆的可不止铜梁。南川区着手建设村情村史文化展览室,拟通过布置熟悉的生活场景,把村史沿革、民俗文化、典范模范、乡贤人士等作为主要内容,延续每个村的独特记忆。

奉节县也在通过把传统文化风貌融入规划建设、挖掘传统美食等举措,打造“醉美乡村”新乡村。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在讲话中也提到,今年将通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市级示范点、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组织媒体宣传报道、拍摄《守望传统村落记住巴渝乡愁》宣传片等方式,广泛宣传我市传统村落文化和保护发展成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我市计划今年推动首批50个乡情陈列馆建设,力争到2022年共建成500个。乡情陈列馆,将重点展示乡村传统劳动工具、生活器具、生活服饰及艺术品等老物件、老图片,真实客观反映村落发展的历史风貌,展示乡村变化,彰显乡村特色,让群众记住乡愁、留住乡情。

铜梁黄桷门村乡情陈列馆一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关键词二:获得感

文化供给接地气

乡村文化振兴的落脚点在哪?会议再次给出答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市文化旅游委相关在会上提到,当前我市已建成979个乡镇(街道)、940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市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服务站)面积从2015年的568平方米增至2018年的617.8平方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每年服务群众7200万人次以上。

对比市一级的部署,区县更是落实到位。巴南打造“1云+5网+N端”全覆盖的文化乡村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方式为基层免费送文化、送惠民电影,年均4000余场次。铜梁“巴岳文津”文创街,有16名书画家常年入驻,常态化开展作品展示、辅导培训等活动,带动老人、儿童、妇女学习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今年我市提出,每个区县将至少打造5个“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发动乡村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并引导文艺工作者与乡村文化爱好者结成对子,进行点对点辅导。

此外,更多文化惠民工程在路上,建设农村电影室内放映厅,创作农村题材节目、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文化供给越来越“地气化”。

会前与会人员实地考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关键词三:农文旅融合

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慢生活”

近年来,我市不少地方都利用乡村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等独特资源,结合“旅游+”“生态+”等农村新发展模式,打造“三产融合、多元互动”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把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实践的经验。

铜梁的荷叶原乡每年吸引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以上。黄桷门村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30万元,村民白天种花、晚上舞龙,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奉节聚焦统筹发展,依托“三峡原乡”“中华诗城”“夔州文化”等元素,正在阔步走上“文农旅”的道路上。

巴南打造“环云篆山、天坪山、五彩丰盛”三个片区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集群,二圣壹茶民宿、东温泉泉上物语,面包森林、圣灯山水花竹涧等特色民宿相继开放。

……

快节奏的城市人,开始向往慢生活的农村。这里蕴含的商机,为文化找到了良好归宿。

会上,几乎发言的所有区县都提到了“农文旅融合”。同时,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要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融入旅游配套要素,持续开展“乡村文化乐园”评选,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一镇多品”等非遗手工特色村镇,推动乡村文化进景区、上舞台,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荷和原乡一村民家的文化墙很有韵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关键词四:育人

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

乡村文化活起来,还需要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符合主流价值观、健康向上的乡风民俗,提振好乡风。

近两年,我市开展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推进婚丧礼俗整治、乡村环境美化、封建迷信治理、敬老孝老等系列主题行动,无事办酒、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根脉所在。寻找、传播乡贤文化,也是近年来我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一大特点。一方面,重视历史上的先贤,挖掘故事,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开展类似“名嘴”进村社、微访谈等活动,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最美黔江人”“出彩武隆人”“温暖云阳”等落地活动不胜枚举。

激发乡贤活力后,如何助推乡风文明?不少区县通过成立志愿者组织,或发挥特长成立文艺队;或开展为老人买菜、洗衣服等“小事大温暖”大活动;又或加入红白理事会,贡献一份小力量。

华龙网记者了解到,为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除了常态化的开展“培育乡贤文化”、“宣传选树乡村振兴榜样”等活动外,我市还将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试点区县健全中心、所、站三级运行体系,打通理论宣讲、教育服务等平台,健全统筹协调、队伍培训、群众参与、嘉许激励、经费保障和监督考核,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 何燕宏]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