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看普洱】云南景谷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绿色发展看普洱】云南景谷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来源:云南网2019-06-26

今年4月30日,云南宣布2018年又有33个贫困县(市、区)成功退出贫困序列,作为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县的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位列其中。消息传来,全县30余万不甘贫困落后的景谷人瞬间沸腾了,他们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对于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他们付出了太多;对于这场难得的胜利,他们期盼已久。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面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双重任务,景谷县立足长远、统筹推进,实现灾区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灾区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建设超过了灾前水平,灾区的产业基础和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县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灾难,景谷人没有退缩;面对贫困,他们选择了勇往直前。如今,一个生态宜居的和谐新家园已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得到重生,顺利实现了凤凰涅槃;曾经贫穷、落后的特困地区,现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顺利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双促进和双丰收。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普洱模式”

2014年10月7日,景谷县发生6.6级强烈地震,共造成1人死亡352人受伤,民房、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企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全县3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3亿元。“震级高、震源浅,伤亡不大损毁大、外伤不重内伤重”是这场地震的特点,也是景谷近百年来唯一一次震级超过6级的地震。

“今天21时49分,景谷发生了6.6级地震。各级各部门非常关心我们,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救灾。从国家到镇村,全国上下都很关心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我们都非常感动。”家住景谷县永平镇芒费村委会七七村民小组村民王强,在日记中写到。而该村组,则位于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灾情十分严重。

地震发生后,景谷30余万各族儿女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很快从灾难的阴霾中走了出来,积极投身重建家园。通过各方努力,灾区实现了震后2小时通信基本恢复、第2天供电基本恢复、第3天道路基本恢复并转移安置群众114582人、第7天地震应急抢险基本结束的救灾成效,向外界全景式展现了一场抗震救灾的新模式,创造出地震救灾史上震级高、震源浅、人员伤亡小的抗震救灾“普洱模式”。

在恢复重建启动后,景谷县突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尊重民意,规划先行,统归自建”的原则落实具体工作,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58450户民房的恢复重建任务,两年时间所有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完工,县级验收全面结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科学有力有序有效,在同类地震和恢复重建中是少有的,总结探索了恢复重建“普洱经验”。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灾区群众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环境保护能力等均得到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新家园的目标。灾前主动防灾,充分备灾、科学减灾;灾时组织有力、有效管控、科学救灾;灾后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科学重建。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在2018年1月19日举行的防灾减灾救灾“普洱模式”研讨会暨普洱市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总结大会上,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指出,回顾总结景谷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经验,研讨防灾减灾救灾的“普洱模式”,是希望传承好经验、好做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下一步工作中,普洱市各级各部门要弘扬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精神,进一步巩固提升恢复重建成果;要坚决打赢灾区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时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张祖林表示。

村庄旧貌换新颜,群众脸上笑开颜

6月的景谷,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田间地头到处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我家的房子是闪片房,后面是瓦房,现在盖起了楼房;生活也改变很多,之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想吃什么都有了,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呀!”家住正兴镇勐乃村小黑江二组的村民李发富,满怀感慨地说到。

作为一个拉祜族直过民族村,勐乃村有村民48户161人,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这里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但如今,曾经狭窄拥挤的土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门口;曾经残破的村庄,也基本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有了公厕、太阳能路灯……但更让人欣喜的是,过去人畜杂居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家畜养殖区被隔离开来建在村旁,村民们照料牲畜十分方便。

为增加群众收入、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勐乃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因地制宜,利用自身优势种植瓜果蔬菜,目前该合作社的第一批水果已经销售一空。通过土地流转、到基地务工等形式,确保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住上了大房子,晚饭后还能去活动场所锻炼身体,日子越过越好了。”家住永平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67岁的石兆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还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过上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

作为地震灾后重建的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如今家家户户是青砖灰瓦、蓝顶白墙、独具民族特色的新民居。灾后恢复重建,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村内已有5户村民率先尝试开办了农家乐,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如今,依托着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机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完善了基础设施,水、电、路等通到了各家各户,一排排新民居拔地而起,人居环境整体改善使得美丽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而勐乃村、芒费村如今发生的变化,只是景谷县推进震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投入扶贫资金71.8亿元,实现县域经济与脱贫致富双丰收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景谷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聚焦薄弱环节,狠下“绣花”功夫。自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1.8亿元,实现了3个贫困乡(镇)退出99个贫困村出列12845户4807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17.64%降至2018年末的1.69%,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双促进双丰收。

“发展产业,是推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景谷县委书记罗景华在今年的普洱市“两会”上表示,景谷县近年来提出了绿色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以林浆纸为龙头,林板、林化为两翼,林下资源开发为补充的林产特色工业发展道路,并将拓展延伸产业链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寻求出路,确保能够实现短期增收、长期致富的目标。

“截至2018年,全县种植茶叶18.32万亩、橡胶15.11万亩、咖啡3.74万亩、烤烟20万担、甘蔗11.27万亩、核桃4.75万亩等,成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罗景华高兴地说,全县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486元增加至2018年的6618元,年均增长17.38%。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更是风光无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景谷县将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做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全县各族群众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绿色发展看普洱】云南景谷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2019-06-26 23:24:07 来源: 0 条评论

今年4月30日,云南宣布2018年又有33个贫困县(市、区)成功退出贫困序列,作为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县的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位列其中。消息传来,全县30余万不甘贫困落后的景谷人瞬间沸腾了,他们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对于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他们付出了太多;对于这场难得的胜利,他们期盼已久。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面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双重任务,景谷县立足长远、统筹推进,实现灾区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灾区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建设超过了灾前水平,灾区的产业基础和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县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灾难,景谷人没有退缩;面对贫困,他们选择了勇往直前。如今,一个生态宜居的和谐新家园已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得到重生,顺利实现了凤凰涅槃;曾经贫穷、落后的特困地区,现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顺利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双促进和双丰收。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普洱模式”

2014年10月7日,景谷县发生6.6级强烈地震,共造成1人死亡352人受伤,民房、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企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全县3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3亿元。“震级高、震源浅,伤亡不大损毁大、外伤不重内伤重”是这场地震的特点,也是景谷近百年来唯一一次震级超过6级的地震。

“今天21时49分,景谷发生了6.6级地震。各级各部门非常关心我们,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救灾。从国家到镇村,全国上下都很关心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我们都非常感动。”家住景谷县永平镇芒费村委会七七村民小组村民王强,在日记中写到。而该村组,则位于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灾情十分严重。

地震发生后,景谷30余万各族儿女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很快从灾难的阴霾中走了出来,积极投身重建家园。通过各方努力,灾区实现了震后2小时通信基本恢复、第2天供电基本恢复、第3天道路基本恢复并转移安置群众114582人、第7天地震应急抢险基本结束的救灾成效,向外界全景式展现了一场抗震救灾的新模式,创造出地震救灾史上震级高、震源浅、人员伤亡小的抗震救灾“普洱模式”。

在恢复重建启动后,景谷县突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尊重民意,规划先行,统归自建”的原则落实具体工作,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58450户民房的恢复重建任务,两年时间所有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完工,县级验收全面结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科学有力有序有效,在同类地震和恢复重建中是少有的,总结探索了恢复重建“普洱经验”。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灾区群众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环境保护能力等均得到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新家园的目标。灾前主动防灾,充分备灾、科学减灾;灾时组织有力、有效管控、科学救灾;灾后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科学重建。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在2018年1月19日举行的防灾减灾救灾“普洱模式”研讨会暨普洱市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总结大会上,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指出,回顾总结景谷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经验,研讨防灾减灾救灾的“普洱模式”,是希望传承好经验、好做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下一步工作中,普洱市各级各部门要弘扬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精神,进一步巩固提升恢复重建成果;要坚决打赢灾区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时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张祖林表示。

村庄旧貌换新颜,群众脸上笑开颜

6月的景谷,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田间地头到处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我家的房子是闪片房,后面是瓦房,现在盖起了楼房;生活也改变很多,之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想吃什么都有了,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呀!”家住正兴镇勐乃村小黑江二组的村民李发富,满怀感慨地说到。

作为一个拉祜族直过民族村,勐乃村有村民48户161人,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这里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但如今,曾经狭窄拥挤的土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门口;曾经残破的村庄,也基本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有了公厕、太阳能路灯……但更让人欣喜的是,过去人畜杂居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家畜养殖区被隔离开来建在村旁,村民们照料牲畜十分方便。

为增加群众收入、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勐乃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因地制宜,利用自身优势种植瓜果蔬菜,目前该合作社的第一批水果已经销售一空。通过土地流转、到基地务工等形式,确保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住上了大房子,晚饭后还能去活动场所锻炼身体,日子越过越好了。”家住永平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67岁的石兆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还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过上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

作为地震灾后重建的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如今家家户户是青砖灰瓦、蓝顶白墙、独具民族特色的新民居。灾后恢复重建,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村内已有5户村民率先尝试开办了农家乐,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如今,依托着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机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完善了基础设施,水、电、路等通到了各家各户,一排排新民居拔地而起,人居环境整体改善使得美丽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而勐乃村、芒费村如今发生的变化,只是景谷县推进震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投入扶贫资金71.8亿元,实现县域经济与脱贫致富双丰收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景谷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聚焦薄弱环节,狠下“绣花”功夫。自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1.8亿元,实现了3个贫困乡(镇)退出99个贫困村出列12845户4807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17.64%降至2018年末的1.69%,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双促进双丰收。

“发展产业,是推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景谷县委书记罗景华在今年的普洱市“两会”上表示,景谷县近年来提出了绿色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以林浆纸为龙头,林板、林化为两翼,林下资源开发为补充的林产特色工业发展道路,并将拓展延伸产业链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寻求出路,确保能够实现短期增收、长期致富的目标。

“截至2018年,全县种植茶叶18.32万亩、橡胶15.11万亩、咖啡3.74万亩、烤烟20万担、甘蔗11.27万亩、核桃4.75万亩等,成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罗景华高兴地说,全县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486元增加至2018年的6618元,年均增长17.38%。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更是风光无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景谷县将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做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全县各族群众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淼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