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庙坝村的苦黄连越卖越“甜”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7日19时40分讯(记者 冉长军 通讯员 陈蕗颖)“老板,最近黄连的价格怎么样?涨点没有?”
“涨了,涨了,现在59元一斤,卖不卖?”
“这个价格还可以,我家还有400斤,你看哪阵来收?”
“那行,你把黄连准备好,我明天就让货车来拉。”
6月26日,重庆南川区山王坪镇庙坝村3组的村民张廷刚给远在石柱的收购商打了一通电话,询问了黄连最新的收购价后,三言两语就敲定了自家的黄连生意,收购当天这笔货款就能到他手里。
挂掉电话后,张廷刚笑着说:“现在卖黄连轻松得很,不管是几百斤还是上千斤的生意一个电话就能搞定。”而在以前,对庙坝村的村民来说,卖黄连是比种黄连还要苦的差事。
以前
卖黄连背到外面要走3天,遇上压价也只能咬牙接受
庙坝村平均海拔1300多米,峡谷、坡地和原始生态林占据了全村97%的面积,几乎没有良田耕地,但是丰富的森林植被和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黄连种植,因此村里种植黄连历史悠久,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黄连。
张廷刚年轻时就跟着父辈一起学种黄连,至今已有20多年。“以前村里的交通不便,很少会有人来收购黄连,而离庙坝村最近的黄连收购点是临近的武隆和贵州,要想卖黄连全靠自己背着去外地。”
张廷刚还记得,那时候卖黄连通常要提前几天就做好准备。出发前要事先打听好近段时间的收购价,然后才用背篼背着好几十斤,步行去武隆或贵州卖,往返一百多公里,至少需要3天时间。而且还不能当天拿到钱,要等到收购点通知后,又原路走一趟去拿。
路途的艰辛对走惯山路的村民来说不是难事,难的是背出去的黄连常常被压价。
“明明打听好的收购价是50元一斤,但是收购的人知道你是从庙坝那么远背来卖的,就只肯出45元,因为他知道你肯定不会再把黄连原样背回去了,那样不仅没有卖出去,还亏了好几天的人力。”张廷刚说,种黄连本来就是个“苦差事”,可卖黄连比种黄连还要苦。
后来
黄连品质好,引得药材贩子上门收,可价格还是亏
虽然村里的道路通行情况不好,但庙坝村的黄连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不少药材贩子主动开着货车上门收购黄连,因为路况不好,货车很难开到村里,药材贩子还以3块钱一背篼的价格请村民把黄连背到山下的货车上。
不用自己背去卖,每一背篼还能额外赚上3块,听起来这样卖黄连可比以前轻松多了,张廷刚却摇摇头说:“药材贩子收黄连虽然比自己背去卖方便,但是对我们来说在价格上却吃了大亏。”
原来,到村里来收购的药材贩子只是药材中间商,在村里低价收购了黄连后,再以市场价卖出去,赚的就是差价,所以给的价格会比市场正常的收购价低得多。“每斤的价格至少会低3到5块,我家4亩地能产1600斤黄连,这样算起来,起码要亏好几千块。”张廷刚说。
明知道将黄连卖给药材贩子,自己就等于吃了个闷头亏,可由于庙坝村大部分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都是依靠种植黄连和养殖中蜂,如果黄连卖不出去,家里的收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很多村民也只能选择将黄连卖给药材贩子。
如今
路修好了,收购商主动联系,多少钱卖自己说了算
2012年,随着庙坝村的各项基础设施改善,道路交通情况也发生了改变。原来一条不足3米宽的泥巴路是村民外出的主要通道,通过升级改造,路面全部硬化,成了一条6.5米宽的双向两车道沥青路。
改善后的交通情况也将外地的黄连收购商引了进来,双方谈拢价格后,收购商的大货车直接就能开到家门口把黄连拉走,省事又省心。
前年,张廷刚手里有1300斤黄连要卖,联系了熟悉的收购商后,对方报价70元一斤,虽然这个价格在当时的行情来说也不算低价了,但张廷刚还想再等等就拒绝了对方。
没想到,电话刚挂没一会儿,接二连三有客商打电话来商谈收黄连的事情,价格从70元一直涨到75元,最终1300斤黄连以75元一斤的价格卖了出去,收购商当天就赶到村里将1300斤黄连拉走了,面对面直接转了钱。
“黄连价格浮动大,价格稍有变化,对村民收入的影响就很大。”张廷刚说,以前不管是自己背还是药材贩子收,收购价都是对方说了算,村民只能被动地选择卖还是不卖,如今村民一个电话就能随时掌握石柱黄连市场的最新价格,自主选择以最合适的价格卖出去,就等于掌握了卖黄连的主动权,以后卖黄连再也不会白跑,也不吃闷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