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的力量|“闯”出来的致富路 他带乡亲从田坎上掘出亿万产值

先锋的力量|“闯”出来的致富路 他带乡亲从田坎上掘出亿万产值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28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8日22时40分讯(记者 陈美西)两条河流环绕滋养,一片沃野瓜果丰硕。今(28)日一早,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双坝社区就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糯玉米、苦瓜、辣椒等新鲜时蔬相继成熟,农户、客商、蔬菜经纪人在田野间来回奔忙,重型卡车将绿色菜品运往全国各地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

这片不到7000亩耕地的肥沃冲击坝上,创造出了一年蔬菜产值过亿的“奇迹”。

从留不住人的穷乡僻壤,到备受追捧的富饶之地,双坝社区党委书记朱席武,既是家乡蝶变的见证者,也是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他敢闯肯干,有眼光!”这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双坝社区采访时,听得最多关于朱席武的评价。

朱席武在田地间查看蔬菜长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闯出舒适圈

“土里刨食”变“田地淘金”

33年前,双坝社区还是双坝村,交通不便,产业缺乏。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老一辈则从“土里刨食”。

6836亩优质耕地上,种的是水稻、地瓜、红薯等传统粮食作物。

20岁出头的朱席武刚经历新婚之喜,不甘于啜菽饮水的生活,踌躇满志的他寻思着做一番事业,担起养家的重任。

1986年的一个赶集天,朱席武到潼南县城赶集,发现蔬菜摊点人气火爆,甚至被围的水泄不通。

“做蔬菜生意,来得快去得快,是亏是赚,当天就能见到成效。”卖菜商贩的一句话点醒了朱席武。

“我性子比较直,喜欢做很快能见到成效的事。”朱席武琢磨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果生意是个不错的行当。双坝村前有涪江,后有人工运河,土壤肥沃,旱涝不忧,非常适合种蔬菜。

回到村里,朱席武将自家土地的粮食换耕成了蔬菜。不久,又往返云贵和川渝等地之间,做起了蔬菜贩卖生意。

“当时不知道这路子走得对不对,只觉得年轻可以出去闯一下。”朱席武回忆。

经过几年的走南闯北,朱席武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和村里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

2018年冬季,双坝社区售往外地市场的萝卜正在装车。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闯出商业场

“朱老板”变“朱村长”

看着朱席武从土里淘金成功,周围的村民一直跃跃欲试。

“朱老板,以前我们种菜,收益和粮食差不多,现在的菜能卖个好价格吗?”在广东打工的刘中德早就想回乡工作,照顾家人,但蔬菜的价格行情让他犹豫不决。

朱席武看出了乡亲们眼中的期待。其实,在外地,看到别人的村庄因为蔬菜产业变得丰饶美丽,家乡的产业却还不成气候,他早就有了带动村民一起干、共致富的打算。

“蔬菜产业大有文章,现在城里人对绿色食品需求很高,我们只要形成规模,打响知名度,售价不成问题!”朱席武告诉村民。

1996年,受朱席武的激励,刘中德辞去了一个月一千元的工资,回到家乡,开始种菜。

刘中德家中有7亩地,第一年,他腾出了1.5亩地种植大葱和莴笋,一季收成下来,就赚了6000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找准了致富的门道,双坝村迅速打开了种植蔬菜的大幕。一时间,青葱碧绿的各类蔬菜铺满了良田。

“我们的蔬菜因为品质高,运到重庆,比其他地区的每斤普遍可以高出一毛钱。你可不要小看这一毛钱!”朱席武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因为这每斤多出来的一毛钱,全村一年可以增收2000——4000万元。

村民的土胚房纷纷变成了砖瓦楼,朱席武也因为带动乡亲致富,先后被推选为社长和村长。

然而,甜蜜的生活才过不久,画风就开始急转直下。

前几年,大家种出的菜还能卖个好价钱,随着供应的增加,原有销售渠道需求走向饱和。2000年后,一些农户的菜开始滞销,小山一样的萝卜、白菜因为找不到销路,只能烂在田间地头。

村民心急如焚,身为党员干部,朱席武更是焦灼不已。

刘中德的大棚间种了苦瓜、番茄、豆角等多种蔬菜。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闯出重庆城

“主城菜篮子”变“全国蔬菜基地”

“要想拓宽销路,必须让我们村里的蔬菜走向全国这个大市场,向前辈取经。”2008年,借助首届中国西部蔬菜采购会在双坝举办的契机,朱席武争分夺秒与外地客商交流问题,推介产品。

“双坝村产的蔬菜品质好,无论外观还是口感,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就是价格方面,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山东客商反馈的意见引起了朱席武反思。

原来,当地一些经营蔬菜代收生意的农民,垄断了收购价格,蔬菜市价不透明,让外地客商不敢入场;此外,蔬菜生意需要现款交易,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银行,交易不便。

为此,朱席武瞄准痛点,开始各个击破。

借鉴山东寿光的经验,朱席武鼓励村里年轻人成为职业蔬菜经纪人,帮助菜农和全国客商牵线搭桥。

随后,他又花3600元买进了村里第一台地磅秤,交易重量、价格,在电子屏幕上一目了然。

2010年,经过朱席武的多次衔接,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落地双坝村。银行落地第五年,存款额就突破了一个亿,极大方便了蔬菜交易流通。

“这一系列举措,终于使双坝村的蔬菜价格真正公开透明了!”蔬菜经纪人龚亿俊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经过十多年的信誉建立,如今,农户和客商坐在家中,只需要把蔬菜照片和采购需求发到微信群,就可以促成上百万的交易。

“常常货还没运出双坝,菜款就已经打过来了。”龚亿俊说。

就此,双坝村不再仅是重庆主城的“菜篮子”,而是彻底打通了“大市场”销路:总产量四分之三的蔬菜都远销北京、上海、山东等省份,有的还走向了新加坡、俄罗斯等世界舞台。

双坝社区种植的辣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年过半百

他还要闯一闯农旅发展的新天地

如今的双坝村已变成双坝社区,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每亩菜地利润上万元,居民过上了“十万不算富,百万才起步”的幸福生活。

双坝村蝶变的23年,记录了潼南乡村发展缩影,也刻画了朱席武作为基层干部的青春奋斗岁月。

看着乡亲的荷包鼓起来,年过半百的朱席武并没有停止敢闯肯干的步伐。

“双坝社区是潼南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试点之一,是未来重要的展示窗口,发展农旅融合,有不可比拟的优势。”6月28日,走在糯玉米和辣椒地铺就的青绿色田野间,朱席武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摆谈着自己的新规划。

距菜地不到十米地方,就是碧波荡漾的涪江河面。

言语间,朱席武突然走到河边蹲下,掬起一捧清亮透彻的河水,递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面前:“你看,这里的河水多清澈,风景安逸惨了!”

“田间农肥居然完全没有污染河水?”

“所以我们说,双坝是一块宝地。”面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的疑问,朱席武笑着解释,因为当地油沙土肥水充足,一年只需要施一次少量复合肥,所以完全没有造成农肥污染,环绕田野的两条河流,景色优美,风光宜人。

依托这样的自然资源优势,朱席武希望,未来,双坝社区能通过走产城景融合发展道路,打造成农旅融合的美丽田园综合体。

目前,当地涪江滨江路段的居民休闲设施已经完工,正扩大花卉种植面积,打造居民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欢迎下次大家来双坝旅游观光!”朱席武热情邀约。

点击了解更多>>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先锋的力量|“闯”出来的致富路 他带乡亲从田坎上掘出亿万产值

2019-06-28 22:47:17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8日22时40分讯(记者 陈美西)两条河流环绕滋养,一片沃野瓜果丰硕。今(28)日一早,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双坝社区就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糯玉米、苦瓜、辣椒等新鲜时蔬相继成熟,农户、客商、蔬菜经纪人在田野间来回奔忙,重型卡车将绿色菜品运往全国各地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

这片不到7000亩耕地的肥沃冲击坝上,创造出了一年蔬菜产值过亿的“奇迹”。

从留不住人的穷乡僻壤,到备受追捧的富饶之地,双坝社区党委书记朱席武,既是家乡蝶变的见证者,也是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他敢闯肯干,有眼光!”这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双坝社区采访时,听得最多关于朱席武的评价。

朱席武在田地间查看蔬菜长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闯出舒适圈

“土里刨食”变“田地淘金”

33年前,双坝社区还是双坝村,交通不便,产业缺乏。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老一辈则从“土里刨食”。

6836亩优质耕地上,种的是水稻、地瓜、红薯等传统粮食作物。

20岁出头的朱席武刚经历新婚之喜,不甘于啜菽饮水的生活,踌躇满志的他寻思着做一番事业,担起养家的重任。

1986年的一个赶集天,朱席武到潼南县城赶集,发现蔬菜摊点人气火爆,甚至被围的水泄不通。

“做蔬菜生意,来得快去得快,是亏是赚,当天就能见到成效。”卖菜商贩的一句话点醒了朱席武。

“我性子比较直,喜欢做很快能见到成效的事。”朱席武琢磨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果生意是个不错的行当。双坝村前有涪江,后有人工运河,土壤肥沃,旱涝不忧,非常适合种蔬菜。

回到村里,朱席武将自家土地的粮食换耕成了蔬菜。不久,又往返云贵和川渝等地之间,做起了蔬菜贩卖生意。

“当时不知道这路子走得对不对,只觉得年轻可以出去闯一下。”朱席武回忆。

经过几年的走南闯北,朱席武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和村里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

2018年冬季,双坝社区售往外地市场的萝卜正在装车。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闯出商业场

“朱老板”变“朱村长”

看着朱席武从土里淘金成功,周围的村民一直跃跃欲试。

“朱老板,以前我们种菜,收益和粮食差不多,现在的菜能卖个好价格吗?”在广东打工的刘中德早就想回乡工作,照顾家人,但蔬菜的价格行情让他犹豫不决。

朱席武看出了乡亲们眼中的期待。其实,在外地,看到别人的村庄因为蔬菜产业变得丰饶美丽,家乡的产业却还不成气候,他早就有了带动村民一起干、共致富的打算。

“蔬菜产业大有文章,现在城里人对绿色食品需求很高,我们只要形成规模,打响知名度,售价不成问题!”朱席武告诉村民。

1996年,受朱席武的激励,刘中德辞去了一个月一千元的工资,回到家乡,开始种菜。

刘中德家中有7亩地,第一年,他腾出了1.5亩地种植大葱和莴笋,一季收成下来,就赚了6000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找准了致富的门道,双坝村迅速打开了种植蔬菜的大幕。一时间,青葱碧绿的各类蔬菜铺满了良田。

“我们的蔬菜因为品质高,运到重庆,比其他地区的每斤普遍可以高出一毛钱。你可不要小看这一毛钱!”朱席武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因为这每斤多出来的一毛钱,全村一年可以增收2000——4000万元。

村民的土胚房纷纷变成了砖瓦楼,朱席武也因为带动乡亲致富,先后被推选为社长和村长。

然而,甜蜜的生活才过不久,画风就开始急转直下。

前几年,大家种出的菜还能卖个好价钱,随着供应的增加,原有销售渠道需求走向饱和。2000年后,一些农户的菜开始滞销,小山一样的萝卜、白菜因为找不到销路,只能烂在田间地头。

村民心急如焚,身为党员干部,朱席武更是焦灼不已。

刘中德的大棚间种了苦瓜、番茄、豆角等多种蔬菜。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闯出重庆城

“主城菜篮子”变“全国蔬菜基地”

“要想拓宽销路,必须让我们村里的蔬菜走向全国这个大市场,向前辈取经。”2008年,借助首届中国西部蔬菜采购会在双坝举办的契机,朱席武争分夺秒与外地客商交流问题,推介产品。

“双坝村产的蔬菜品质好,无论外观还是口感,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就是价格方面,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山东客商反馈的意见引起了朱席武反思。

原来,当地一些经营蔬菜代收生意的农民,垄断了收购价格,蔬菜市价不透明,让外地客商不敢入场;此外,蔬菜生意需要现款交易,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银行,交易不便。

为此,朱席武瞄准痛点,开始各个击破。

借鉴山东寿光的经验,朱席武鼓励村里年轻人成为职业蔬菜经纪人,帮助菜农和全国客商牵线搭桥。

随后,他又花3600元买进了村里第一台地磅秤,交易重量、价格,在电子屏幕上一目了然。

2010年,经过朱席武的多次衔接,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落地双坝村。银行落地第五年,存款额就突破了一个亿,极大方便了蔬菜交易流通。

“这一系列举措,终于使双坝村的蔬菜价格真正公开透明了!”蔬菜经纪人龚亿俊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经过十多年的信誉建立,如今,农户和客商坐在家中,只需要把蔬菜照片和采购需求发到微信群,就可以促成上百万的交易。

“常常货还没运出双坝,菜款就已经打过来了。”龚亿俊说。

就此,双坝村不再仅是重庆主城的“菜篮子”,而是彻底打通了“大市场”销路:总产量四分之三的蔬菜都远销北京、上海、山东等省份,有的还走向了新加坡、俄罗斯等世界舞台。

双坝社区种植的辣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年过半百

他还要闯一闯农旅发展的新天地

如今的双坝村已变成双坝社区,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每亩菜地利润上万元,居民过上了“十万不算富,百万才起步”的幸福生活。

双坝村蝶变的23年,记录了潼南乡村发展缩影,也刻画了朱席武作为基层干部的青春奋斗岁月。

看着乡亲的荷包鼓起来,年过半百的朱席武并没有停止敢闯肯干的步伐。

“双坝社区是潼南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试点之一,是未来重要的展示窗口,发展农旅融合,有不可比拟的优势。”6月28日,走在糯玉米和辣椒地铺就的青绿色田野间,朱席武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摆谈着自己的新规划。

距菜地不到十米地方,就是碧波荡漾的涪江河面。

言语间,朱席武突然走到河边蹲下,掬起一捧清亮透彻的河水,递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面前:“你看,这里的河水多清澈,风景安逸惨了!”

“田间农肥居然完全没有污染河水?”

“所以我们说,双坝是一块宝地。”面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的疑问,朱席武笑着解释,因为当地油沙土肥水充足,一年只需要施一次少量复合肥,所以完全没有造成农肥污染,环绕田野的两条河流,景色优美,风光宜人。

依托这样的自然资源优势,朱席武希望,未来,双坝社区能通过走产城景融合发展道路,打造成农旅融合的美丽田园综合体。

目前,当地涪江滨江路段的居民休闲设施已经完工,正扩大花卉种植面积,打造居民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欢迎下次大家来双坝旅游观光!”朱席武热情邀约。

点击了解更多>>

[责任编辑: 何燕宏]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