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烈的足迹丨上甘岭孤胆英雄杨国良 跨越半世纪的追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3日6时30分讯(记者 陈星 见习记者 张馨月)王成,一个响亮的名字。在《英雄儿女》的银幕上,高喊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从此,世界记住了上甘岭那场战争和视死如归的英雄。
来自重庆市大足区回龙镇的杨国良,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这场战争中的英雄之一,他孤军奋战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三年前,杨国良的老战友王尔昌从上海回到大足定居,执著寻找杨国良的故居和足迹,这段尘封60余年的英雄事迹终被重新打开。
今(3)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杨国良烈士的事迹,听王尔昌讲述英雄的故事。
英雄故里缅怀战友
大足区回龙镇水鸭村,是战斗英雄杨国良的故里。
今年85岁的王尔昌,祖籍在大足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和杨国良是老乡。战场上,两人素未谋面。
在上甘岭战役中,杨国良孤军奋战,拉响爆破筒火线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他前行。
“只知杨国良是大足人,具体在哪个地方不得而知。”从部队转业后,王尔昌一直定居上海。寻找杨国良的故里,是他多年的心愿。
2016年,王尔昌决定回到大足,探寻英雄的足迹。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杨国良的老家,让他激动万分。
6月18日清晨,85岁的王尔昌从大足城区出发,坐上通往水鸭村的车,他想再次去缅怀战友杨国良!
王尔昌穿着旧军装,佩戴着军勋章。此刻,他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天下着小雨,上山的路崎岖坎坷,王尔昌显得精神抖擞。
到达杨国良的母亲坟前,王尔昌挺直身躯,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个姿势他保持了一分钟。
“难忘一九五二年,冰雪覆盖五圣山;连长命令杨国良,带领战友上前线;惊天动地杨国良,二十四岁献忠诚……”
这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对话。
坟前,王尔昌眼里闪着泪光,唱起了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此刻,激扬的歌声在空旷的田野里回荡。他深情地缅怀着战友,他希望战友能听到歌声,听到家乡人民对他的思念。
为了71年前的约定
时光回溯,记忆的闸门打开。
1948年冬,龙盘山下,嫩芽如针的草尖,已然感知到春天的气息,一点点拱破冰封雪冻的大地。
20岁的杨德佩(杨国良原名),找到年长自己5岁的发小杨云凡,“我要改名国良!学习英雄饶国梁,干一番大事业!”
饶国梁,是反清革命志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是大足人。
“饶国粱,杨国良……这名字,好!”杨云凡沉吟片刻,与杨国良当即定下赌约,看谁能闯出一番事业。
怀揣着萌芽的希冀,杨国良告别了体弱多病的父母参军。
1949年冬,时年21岁的杨国良与当时只有14岁的王尔昌,一同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战争,有了关联。
王尔昌清晰地记得,那是1950年冬,他跟随部队翻过重庆沙坪坝歌乐山,乘坐大木船,沿着长江三峡,抵达武汉后,再乘坐煤罐车一直到华北平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第十二军从华北乘坐煤罐车开往东北。
“请祖国人民放心,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全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女……”鸭绿江边,在庄严隆重的誓师大会上,铿锵有力的誓词,让王尔昌、杨国良以及战士们热血沸腾。
当敌人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战士们满怀热情,毅然跨过鸭绿江。
在连续18天的行军中,沿途呈现惨不忍睹的景象,城乡一片废墟,到处弹痕累累,哭声不绝。杨国良义愤填膺,决心与战友们一道浴血奋战,好好教训敌人。
“爸爸妈妈,家乡土改,我们家分到田地了吗?共产党真是及时雨啊,滋润了翻身农民久旱的日子和心田……”
“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和平、富强,我们一定要打胜仗,打败敌人……”
万里之外,在敌人的炮火声中,杨国良枕着钢枪,拿起笔,给爸爸、妈妈、二叔、幺叔倾吐心中的乡愁和亲情,表达对敌人的满腔愤怒。
此刻,杨国良还不知道,他的父母已经离世。
而当杨国良的家人收到这封家书时,英雄已成永垂不朽的烈士。
孤胆英雄血染沙场
血战上甘岭,那些气壮山河的战斗场面,铭记在王尔昌的脑海里。
1952年11月12日凌晨,上甘岭11号阵地,月光明亮,沉静似水,一场恶战即将来临。
杨国良所在的九连奉命反击上甘岭579.9高地11号阵地,前面是20度左右的斜坡,对面是高过阵地的石山。山上是敌军据点,要守住阵地十分困难。
这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杨国良自告奋勇,带领战士陈宗才、石玉堂,三人守卫在最前沿。其中,陈宗才、石玉堂扼守左右,杨国良坚守正面,把子弹、手榴弹摆好,做好痛击敌人的一切准备。
凌晨4时许,敌人的炮声打破黎明前的宁静,炮火像雨点般向11号阵地袭来,意味着敌人疯狂反扑即将开始。
敌人的前两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5分钟后,敌军发起第三次进攻。
“人在,阵地在,哪怕只有一个人,一口气,也要同敌人血战到底!”潮水一样涌上来的敌人,被杨国良和战友狂风暴雨般的扫射击退。
在激烈的战斗中,陈宗才、石玉堂不幸壮烈牺牲。
此时,杨国良孤军奋战。
敌人再度发起冲锋,杨国良趴在沙土上,食指扣紧机关枪的板机,屏气凝神。
“突突突突突……”发怒的机关枪,在11号阵地前沿横扫敌人。
战火映红的天空,硝烟弥漫在阵地上。震天的炮声在杨国良身边回荡。
当约两个排的敌人,再一次扑上来时,杨国良已经负伤,此时弹药已尽,只剩一支爆破筒。
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杨国良静卧战壕手拉着爆破筒火线。
20米、15米、10米、8米……
当敌人占领阵地得意嗷叫时,杨国良一跃而起,冲出战壕拉响火线,与敌人同归于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毗邻阵地的三班长周预闻声奋起,领兵追击,一举消灭残敌,重新夺回了11号阵地。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了表彰杨国良的功绩,给他记特等功,并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杨国良英勇牺牲后,战友们纷纷给他的家人杨柏林写信,表达对战斗英雄的崇敬心情:“杨国良的英雄气魄正鼓舞着我们,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下定决心,要学习杨国良同志这种为党、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志愿军卫生员英伯藻给国内同学写信时,也表达了对杨国良的敬仰之情。
战斗英雄永垂青史
“杨国良”这三字铭刻在《大足志》上,永垂青史。
王尔昌回忆,当时全军都在学习战斗英雄杨国良,其精神已深植在他的心中。对英雄精神的追寻他也从未停下。
2016年初,王尔昌带着“寻找英雄杨国良故里”的心愿回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时间过去了六十多年,老家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英雄杨国良的老家在哪里?寻找起来并不容易。
辗转多地,终于有了眉目。2018年10月,他找到了杨国良的故里——回龙镇水鸭村。
王尔昌饱含眼泪,在杨国良的故居前整整驻足一个小时。
他将“学习英雄杨国良,大足明天更辉煌”的横幅挂在了杨国良的故居,寄托了思念,也寄托了期望。
九旬老人暮年回忆
6月份的水鸭村,生机盎然,成片分布的翠绿稻田,与从白色砖房升起的缕缕炊烟融为一体。
龙盘山下,杨国良的故居,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屋基。房前半人高的野草,守望着沉寂的岁月。当年,杨国良出门的那条小道,依稀可见。
屋基内遗存下来的苔藓密植的石臼、水缸倾塌的半边灶台,和半扇石磨是杨国良在故居留下的唯一印记。
“他就曾坐在这间屋子的门槛上,望着远方的大地,怀揣着远大的理想从这里出发……”杨国良的发小杨云凡从没想过,那次从军前的别离,竟是永别。
当杨云凡再度听到杨国良的名字,是在原大足县政府(今大足区)为其举办的追悼会上。
如今,杨云凡已经95岁,曾经那个同杨国良一样意气风发的少年,皱纹爬满脸颊。
时隔多年,当再度提到杨国良,老人眼睛里闪着泪光,难掩内心激动。
“他啊,我们就如兄弟,一起做长工,一起放牛,他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回忆起往事,老人一度哽咽。
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英雄浴血沙场,人民没有忘记。
大足区专门成立“对杨国良予以塑像及旧居修缮工作组”,要将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今年5月28日,工作组前往水鸭村考察。杨国良烈士塑像和旧居修缮将陆续启动……
6月16日,大足区一些诗人、作家来到水鸭村,探访英雄杨国良的故居,进行创作采风,追寻先烈的足迹……
大足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说,将充分挖掘杨国良等烈士的英雄事迹,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青少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60余年倏忽而逝,战场上骇人的血迹早已无痕,但砥砺人心的“英烈精神”不会湮灭在如烟的岁月。这种精神不仅仅成为后人的“精神谱系”,更是化作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磐石。
英雄早逝,浩气长存。